一、報業新格局
中國報業在真正發展的20多年裏,既經曆了光榮和輝煌,也經曆了廝殺和挫折。大浪淘沙,看似混亂無序的價格戰、看似國家宏觀調控帶來的報業廣告驟減(抑製過熱房地產、限製醫藥廣告等)、看似迎合市民口味的都市報複製和泛濫……紛繁現象的背後,中國報業實際上正在經曆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軌的洗禮。洗牌、重組和積澱,形成了當下比較穩定且符合競爭需求的全國報業市場格局。
第一,報業市場以區域地方報紙為主,國家級主流報紙逐漸邊緣化。
在互聯網泡沫極其泛濫的年代,很多人曾預言傳統媒體尤其是平麵媒體的末日已經來臨。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平麵媒體並沒有像預想中那樣衰落,而是繼續保持著主流媒體的地位。
2003年,為了應對加入WTO後境外傳媒帶來的挑戰,提高中國報業市場化競爭的能力,中國傳媒業提前對報業進行整頓,取消了報刊攤派發行、公費訂閱,取消了近300家縣市級報紙。經過整頓後,“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黨報、機關報在發行上不再具備優勢;縣市級報紙的取消使地市級報業市場相對擴大,再加上在經曆了價格、版麵、內容上全方位的競爭後,地方報紙實力大大增強,快速發展。
從報紙的區域分布來看,全國性報紙的比重減少,而省級報紙和地市級報紙的比重不斷增加。甚至不少全國性的大報也在不同程度上進行“大區域性報紙和地方新聞”的嚐試,如《人民日報》開設了華東新聞板塊、《羊城晚報》開設了廣東新聞等。2007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38種,其中全國級報紙221種、地市級報紙882種、縣級報紙19種,分別占我國報紙總量的11%、42%、46%、1%。[19]
全國性報紙正逐步讓位於區域性報紙,區域性報紙在各地區占主導性地位的格局已經形成,同時各省和地市級報紙的分布並非完全均衡,經濟發達地區較不發達地區的報紙數量和種類多。以珠江三角洲為龍頭的中南地區、以長江三角洲為龍頭的中南和華東地區、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這三個區域的媒體和廣告市場最為發達,集中了全國報紙廣告數量的68%,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等地為中心的區域報紙市場,這些強勢的地方報紙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整個中國報業的格局。
以中國五大報業中心為例:有“江城四小”之稱的《武漢晚報》、《武漢晨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瓜分了武漢報業市場;廣州有“大三國”《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以及“小三國”《南方都市報》、《新快報》和《信息時報》;北京報業市場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占據第一梯隊,《京華時報》、《北京娛樂信報》、《精品購物指南》、《北京晨報》等報紙構成第二、三梯隊,其他日報和專門化報紙構成第四梯隊的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南京形成了《揚子晚報》、《南京晨報》、《現代快報》三足鼎立的局麵;成都報業則呈現地方報紙捉對廝殺的局麵,《華西都市報》與《成都商報》以超過60%的總量占領第一梯隊,《成都晚報》和《天府早報》構成第二梯隊,《四川日報》與《成都日報》組成第三梯隊。
地域報紙主流化除了體現在對中國報業進程的影響力上,還體現在贏利能力及經濟實力上。
隨著報業改革的推進,報紙由原來的以政府撥款為主、發行為輔的商業模式,逐漸發展為廣告產品收入模式,在生存和發展上更加看重廣告商的需求。很顯然,報紙無法做到電視那麼高的普及率和到達率,因此越是中心城市,報紙的讀者價值就越高,報紙是到達中心城市最具價值人群的最好的媒體。所以,由於市場開拓和傳播的需要,廣告商更加青睞於區域市場內具有最大化影響力的媒體,“沒有區域集中度的大眾化”媒體對廣告主的廣告投放來說越來越成為雞肋。
第二,行業報紙、專業類報紙異軍突起。
綜合性日報與都市報之外,是專業報的異軍突起。在市場化的風雲變幻中,為了生存,報紙開始尋找自己的角色。不斷有綜合性報紙變身為專業報,也不斷有專業報在各自的領域內細分市場。目前中國正規出版的1900多種報紙中,專業類報紙有1129種,占中國報紙種類總量的50%,平均期發行量超過了全國各類報紙總發行量的50%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財經類報紙、體育類報紙和市場服務類報紙。
《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道》挑戰《中國經營報》,逐漸形成了三大主流財經報的競爭格局;體育類專業報紙中,不斷有挑戰者進入、退出,最終留下的還是老牌體育報紙《體壇周報》和《足球報》,但沉浮的軌跡中,媒體的競爭模式可見一斑;以報道日常生活中的前沿變化和發展動態為內容的服務類報紙,如《申江服務導報》、《精品購物指南》的快速起步、大幅贏利,從模式的角度來分析並不僅僅隻是偶然。
經濟結構分化,職業類別空前增長,消費者需求、可選擇渠道的多樣化,給中國報紙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最顯著的特征是媒體的迅速分化。隨著國家報業改革的推進,區域內單一報紙的發行量越來越高,專業類報紙品種越來越豐富,閱讀率也越來越高,讀報人群的數量快速增長。在廣告商看來,那些能更快、更準確到達目標消費者的專業類報紙,已經成為一種極具優勢的大眾媒體。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編輯上,專業類報紙都體現出與黨報和都市報不同的特點。報紙具有的優勢在於,報紙擁有一定層次的知識人群。盡管仍然屬於大眾的範疇,但至少在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上,報紙的讀者通常領先於電視觀眾。專業類報紙通過做精、做深,聚焦於某個行業,不僅對該領域的新事件、新情況進行報道,而且探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和規律,獲得行業內人士的共鳴和認同。重要的是,在共鳴和認同的背後是某類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群的集中。對於廣告主來說,專業類報紙無疑是到達目標消費者的快速通道。
二、報業模式戰
展開營銷戰略地圖,居高臨下,你會驚奇地發現,報業市場的競爭生動而全麵地展示了最為典型的模式競爭圖。
實際上,比較其他產品而言,營銷戰的模型無論在內涵還是形式上都更適合於媒體競爭的分析,尤其是中國媒體競爭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幾乎沒有一種產品像媒體一樣,將地理概念與產品聯係得如此緊密,區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媒體最核心的內容。而在一場戰爭中,地形和戰場同樣是戰爭的核心內容,媒體之間的競爭甚至最為生動地體現為天空和地域的爭奪。
其次,由於中國廣闊的地域以及區域間經濟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一個個天然的營銷戰場和豐富的戰爭形式。
每一場戰爭,本質上都是一場生動的營銷戰。而通過對營銷戰戰爭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戰爭還沒有打響,但勝負已決。很多媒體還沒有產生,注定就沒有市場。但是,違背戰爭規律和基本原則的媒體舉措比比皆是。
中國的報業市場,經曆了幾個時期。真正有商業化運作,是從改革開放開始,但那時的報紙還主要是內容產品模式,依靠賣報紙的收入贏利,不足部分由國家補貼;平麵媒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廣告產品模式,國家對於平麵媒體單位從全額撥款轉為差額撥款,媒體需要依靠廣告維持媒體的正常運轉;從1998、1999年開始平麵媒體的廣告競爭開始升級,2003年左右達到一個高峰,許多新的報紙、新的機構都投入到平麵媒體的競爭當中;從2003年高峰期後,由於網絡媒體等新興媒體的進入和競爭,報紙媒體受到極大的競爭壓力,市場和資本對於平麵媒體的進入熱情減弱,報紙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調整期。
這其中最精彩的平麵媒體競爭戰和最激烈的競爭時期,大致出現在2003年左右。下麵,我們著重講述這個時期的報業競爭。有些情況可能我們現在覺得比較陌生和久遠,但通過回顧和感受中國報業那一段最激烈競爭時期的戰場硝煙,不僅能讓我們認識到報業競爭的實質是模式之爭,更能讓我們從那一段曆史中找到現在前進的方向。
廣州報業戰
廣州報業的成熟,體現在主要媒體都具有明顯的區隔。這種有意無意間形成的區隔或差異,讓彼此牢牢占據自己的市場,不至於輕易被吞並,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無謂的消耗。
廣州報業的競爭在經曆了一場混戰之後逐漸進入相持階段,而且開始呈現出一定的層次。從區域上看,《廣州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主要集中在廣州市內發行,建立的是以廣州市為主的投放模式。而《南方都市報》在廣州麵臨眾多競爭之後,逐漸開始集中強化珠三角的投放模式。《羊城晚報》除了保持珠三角的區域優勢以外,也有意識地向廣州集中。從模式競爭角度看,廣州報業實際上就是兩大陣營或者說“廣州”和“珠三角”兩大模式的競爭。
《廣州日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以廣州為核心,覆蓋珠三角
口號:追求最出色的新聞
強勢:最全麵的實用資訊
主題:“比太陽更早,比往年更好”,“日報”
《廣州日報》作為廣州市場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張都市類報紙,成功地把握了大眾對資訊“快速”“時效”的新需求趨勢,通過率先發起的不斷的擴版,來增加自己的資訊總量,從而拉開與《羊城晚報》的差距,通過引進高技術印刷設備來實現提前出報,從而在新聞上建立起“早”的先機,最終奠定了自己在廣州報業乃至中國報業市場的地位。
作為讀者需求的最大部分,“實用資訊和時效新聞”已經被《廣州日報》在認知和事實上占據。
從模式理論的角度看,《廣州日報》的戰略競爭力在於集中占據了廣州市場,從而成為廣告商投放廣州市場的第一平麵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