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第一法則是避開強大的競爭對手,所以,三份報紙不約而同地進軍遠離《揚子晚報》的早報市場。這是一場無法避免的惡戰,但是又充滿機會。
《揚子晚報》品牌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全國、長三角、江蘇
口號:“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讓讀者失望”
2002年9月26日,《揚子晚報》公布的發行量達到2012816份,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當年廣告收入超過4億元。在2008年世界報業排名100強中,《揚子晚報》以181萬份排名世界第24名,中國第3名(前兩名為《參考消息》和《人民日報》)。
但是,從模式理論的角度看,這些關於報紙發行量的數據對於《揚子晚報》來說並不完全是好事,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壞的影響。《揚子晚報》的攤子鋪得太大了,它不僅占領了江蘇,甚至進入上海,試圖占領長三角,並向全國進軍。實際上它一直在向全國進軍,辦有全國版的《揚子晚報》,但這個貌似強大的《揚子晚報》實際上是容易被攻破的。
事實也是如此,《揚子晚報》今天麵臨了從未有過的挑戰。在江蘇市場上,《現代快報》已經成為《揚子晚報》的頭號競爭對手,它在南京市場的閱讀率一度超過《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的問題在於“做大”的想法太嚴重了,《揚子晚報》一度進入上海發行量達到8萬份。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是有意義嗎?報紙的區域化發展趨勢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媒體的競爭力與區域的集中程度成正比。《揚子晚報》的攤子鋪得太大了,況且在南京晚報市場上,它還麵臨電視直播新聞節目的競爭。
《揚子晚報》相信“在眾多的競爭手段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還是質量的競爭,贏得長久市場歸根結底要靠報紙質量”。《揚子晚報》編委會提出,報業競爭越是激烈,越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越要力戒浮躁,繼續走“質量是生命”之路,堅持以質量立報興報。
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競爭戰略,單純的質量是沒有用的。
《揚子晚報》首先應該集中自己的兵力,強化自己的地位,其次是適時地推出新的報紙來應對新的市場。
《現代快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南京、江蘇及長江三角洲
口號:講真話、辦實事、樹正氣,南京市實力最強的早報
《現代快報》創刊之日就以一場價格奇襲戰作為開場白,以0.1元報價麵世,石破天驚,首日的報紙便賣出6萬份。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現代快報》的發行量以平均每天1萬份的速度遞增。實際上《現代快報》的策略不是低價,而是進行促銷。
《現代快報》眾所周知的起家法寶是“新聞資源”——輿論監督,《現代快報》新華社的背景使其在新聞報道方麵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代快報》應該整合自己的優勢,建立起自己在“權威新聞”方麵的地位。實際上,集中也是《現代快報》成功的重要原因。
《南京晨報》競爭戰略
發行區域:南京為主
口號:“本土化,百姓化,純新聞化”
作為新華日報報業旗下的另一個子報,很顯然,《南京晨報》的戰略任務就是成為阻擊其他競爭對手成長的棋子,但是它的任務完成得似乎並不好。
《南京晨報》核心的競爭策略就是強化自己“南京”的概念,對自己的區域進行聚焦。改版前的《每日僑報》發行主體在南京(約占70%到80%),改版後的《南京晨報》更要加強在南京地區(包括郊縣)的滲透力,並輔之以完善的售後服務,形成高密度的發行,從而吸納更多的廣告投入。
從報紙的內容和宣傳來看,《南京晨報》以“說南京的事,寫南京的人,傳南京的情,為南京人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為鮮明特色。它的改版重心是“南京(主要是城區)”,落點是“服務(南京市民)”,目標是通過錯位競爭,以報紙個性(“換個味道”,強調差別)贏得市場。而《南京晨報》在廣告宣傳上也申明,就是要“讓南京讀者換換味道”。
在發行策略上,《南京晨報》在南京地區報價為0.2元,外埠的報價上調為0.5元。這種有效發行、控製發行的策略,使《南京晨報》90%的發行都集中在南京。出現在《南京晨報》頭條的新聞,大都是與南京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另一方麵在新聞的絕對數量上,《南京晨報》有6個版的南京新聞,其中3個版是純信息版(南京特快、時政要聞、都市新聞),每個版有18-20條信息,每天集納50條以上的南京當地新聞,以最大信息量的南京新聞在南京報業市場上獨樹一幟。
從競爭的角度講,《南京晨報》的策略是正確的,而且集中也讓自己的競爭力有所提升。或許,《南京晨報》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讓自己更加南京化,在南京的優勢超過其他的競爭對手。這樣,一旦《現代快報》開始擴張,自己的機會就來了。
《金陵晚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江蘇、南京
口號:讓閱讀成為享受
廣告語:“淩晨出版,晚報不晚”
如果按照“媒體的競爭力與區域集中程度成正比”的法則,《金陵晚報》在區域上也具有集中的優勢,但是為什麼看不到這份報紙的起色呢?
《金陵晚報》是一份典型的“在早上買到的晚報”。但避開了與《揚子晚報》的競爭並沒有讓這份報紙發生本質的變化,還是那種懶洋洋的晚報一貫的口號:“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或許能夠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的隻有詩歌和散文,但是,詩歌和散文已經逐漸被大眾遺忘。
這份報紙既沒有早報的特點——信息量大,容易閱讀;也沒有晚報的精致,有的隻是同質的麵孔。
並不是模式理論突然失效,而是在這個區域內一共有三份綜合性的報紙,《金陵晚報》需要建立同一區域內具有差異的定位。《金陵晚報》可以從江蘇電視台《南京零距離》的火暴中吸取一些經驗,做一份社區新聞報。
《金陵晚報》需要為自己重新定位,建立自己具有差異的戰略。否則,被逐漸淘汰隻是時間問題。
成都報業戰
成都報業是中國現代報業競爭的縮影,曾誕生了中國第一家都市報,並第一次成功上演了新興都市報打敗老牌晚報的演義。作為都市報的發源地,成都報業是國內同行學習模仿的對象。有人說,成都見證並引導了中國近10年報紙發展變化的曆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成都報業的繁榮及創新,一方麵與成都本地濃厚的報業文化有關,另一方麵也和當地經濟在西部的地位有關。成都人愛消費也敢於消費,企業和廣告商看重的就是這些。
成都的報業戰轟轟烈烈打了幾年,市場的競爭、政府的幹預和“調控”的最終結果是,成都報業僅僅剩下《成都商報》、《成都晚報》、《華西都市報》、《天府早報》四份報紙,兩大兩小,捉對廝殺。
《成都商報》競爭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成都及周邊地區,在成都集中
口號:一報在手,別無所求
強勢:成都地區,財經板塊
《成都商報》的傳奇從其取代《華西都市報》成為西部報業的老大開始。“鑒於《成都商報》的成功經驗”——國內報人和傳媒人把這種模仿策略當做一個成功的策略,並美其名曰“定點趕超”。太多的媒體相信隻要模仿、隻要比別人做得更好、隻要定點趕超就可以成功,這實際上是最荒唐的想法。如果模仿可以成功的話,西安報業的故事就應該改寫。按理說西安報業的其他幾份報紙也可以通過學習《華商報》獲得成功,奇怪的是這幾份報紙的模仿沒有任何的效果,形成了西安報業“白雪公主和4個小矮人”的局麵。
《成都商報》戰勝《華西都市報》的關鍵原因在哪裏呢?在於和《華西都市報》相比,《成都商報》具有區域集中的優勢。當時的《華西都市報》提出所謂的“大西部”概念,覆蓋四川和重慶,這違背了模式理論的基本原則——媒體的競爭力與媒體的區域集中程度成正比。這條法則在關於媒體的各個問題上都體現出來,在《成都商報》身上同樣如此。
《成都商報》注重財經報道,立足成都,以大容量、高密度的新聞和信息來吸引讀者。從發行區域上,就可以看到《成都商報》的特點。《成都商報》的發行區域相對集中於成都市,以成都地區為中心,輻射全四川省,並波及重慶。發行量為62萬份,其中成都地區發行39萬份,占63%,周邊縣市發行10萬份,占16%。
很多記者和編輯出身的報人明顯不相信這條規律:區域和報紙銷售以及報紙的廣告收入有必然的聯係嗎?如果你到成都市場上走一遭,你就會發現,從版式、開本上來看,《成都商報》和《華西都市報》並沒有多大差別。但是在報攤上,《成都商報》的零售量往往遠高於《華西都市報》,一些攤點甚至高達兩倍。
顯然,對於成都讀者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身邊的事情。而在這部分內容上,《成都商報》的集中優勢就開始顯現。對於廣告商來說,成都是四川市場最核心的部分,而《成都商報》自然是首選。
這就是兩大報紙競爭的實質。
但是我們仍然看到《成都商報》正著手進攻《華西都市報》的二三級市場,這將使其喪失原有的集中優勢。營銷就是一個蹺蹺板,沒有一個品牌可以大小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