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競爭形勢來看,《廣州日報》在政府資源、地理位置和資金方麵都具有優勢,所以《廣州日報》的戰略核心應該是積極防禦,靈活調動自己的資源對每一個可能的競爭對手進行阻擊,及時行使領導者“權利”,強化和鞏固領導者地位,把對手扼殺在搖籃中,把握讀者新的趨勢,讓自己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隻要不犯戰略性的錯誤,《廣州日報》的地位在一定時間內將十分穩固。
《羊城晚報》品牌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廣州、珠三角
口號:真知影響人生,我家的報
強勢:深度報道,文化
晚報的衰落和下滑是晚報發展曆程中遇到的必然問題,而《羊城晚報》的衰落則是若幹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從模式理論的角度看,《羊城晚報》在全國、珠三角、廣州各占1/3的區域分布,注定缺乏競爭力而且容易受到衝擊。從區域經濟的發展來看,珠三角的潛力自然是無限的,《羊城晚報》麵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建立珠三角的地位,另一個則是強化廣州的地位,成為一份與《廣州日報》互補的報紙。從目前情況分析,後一種選擇似乎更加實際,但是《羊城晚報》需要強化自身的區隔。
2001年,《羊城晚報》曾以“今天的才是新鮮的”為主題來傳播推廣自己的“今日”優勢。但是如果僅僅把“今日”當做一個宣傳點,而不是一個戰略性的優勢的話,是沒有多大價值的。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如果要真正把晚報“晚”的劣勢轉化為“早”的優勢,必須圍繞“今日”形成一個完整的戰略體係。例如推遲截稿時間,重新圍繞“今日”來安排作息時間、作業流程、報紙特點,等等。但是,機製的反應遲緩一直是全國晚報的通病,“今日”的戰略對於《羊城晚報》來說注定更多的時候僅僅隻是一個宣傳點。
2002年以後,《羊城晚報》根據自己讀者中“家庭訂閱比例最高”的特點,提出了“我家的報”的定位,將自己的核心群體定義為“主流家庭讀者”。這個定位似乎反映了晚報的強勢,是一個適合《羊城晚報》的區隔點。但實際上,這隻是一個賣點,“家庭訂閱量最高”隻是自己和自己比較的,而不是競爭優勢。再者如果在產品方麵沒有體現這種區隔,“我家的報”又會成為一個空洞的概念。《羊城晚報》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與《廣州日報》形成區隔,最好能與之形成一個互補,否則如果辦成一份同質的報紙,其基礎和優勢會慢慢喪失,遲早會被替代。
《南方都市報》品牌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珠三角
口號:辦中國最好的報紙
強勢:新銳,時尚,年輕讀者
主題:“主流就是力量”
《南方都市報》的興起證明了關於報業市場容量的悖論,在短短的數年時間裏,《南方都市報》一度在珠三角呈席卷之勢,硬生生在《廣州日報》和《羊城晚報》兩強獨大的市場上另辟出一塊天地,一時間成為國內都市報的典範。
據說,舒膚佳香皂通過“殺菌”功能獨辟市場的案例在《南方都市報》內部眾人皆知,很顯然《南方都市報》也希望通過這種差異化策略,在市場上建立老大的地位。在總體的版式上,《南方都市報》選擇了不同於兩大競爭對手的小版麵,並通過大圖片來吸引年輕讀者;在內容上,《南方都市報》從1998年世界杯一役奠定了在體育領域的基礎,更增加了娛樂、時尚文化報道的內容,並吸取了都市報善於策劃和造勢的優點;在風格上,《南方都市報》追求與兩大巨頭不同的新銳、時尚的風格。幾乎在各個方麵,《南方都市報》都強調不同,強調引領市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驗證了一條永恒不變的商業法則——“不同勝過更好”。
1999年開始,《南方都市報》開始進軍廣州以外的珠三角城市,並通過辦當地版的形式在深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東莞、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南方都市報》也獲得了相當的份額。至此,《南方都市報》珠三角的布局基本完成。
從模式理論的角度看,《南方都市報》正一步步建立當年《羊城晚報》建立的珠三角投放模式,但是麵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由於兵力的分散,《南方都市報》在廣州市場的地位已經開始被動搖。而在珠三角,城市經濟的興起也推動了當地媒體的發展。此外,《南方都市報》也遇到當地政府的政策瓶頸,作為一個外來媒體,《南方都市報》難免要遭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
《信息時報》品牌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廣州為主
口號:發財獅子,大眾報紙
強勢:低價
或許《廣州日報》最初也沒有想到,以阻擊《南方都市報》為目的的《信息時報》居然在廣州的零售市場上異常走俏。盡管由於成本的壓力,《信息時報》已經把價格由發行之初的0.5元提高到了0.8元一份,但是在廣州大眾報紙的市場上,這種價格仍然是最低的。這種價格側翼戰在以實際著稱的廣州市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所有的企業都希望把自己的產品賣給最有錢的人,所有的媒體也都在追逐最具購買力的人群,要把報紙辦成主流媒體。但是如果你已經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如果你的投入不能足夠的大,你的策略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信息時報》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推廣,甚至營銷也做得一般,在內容方麵它也僅僅采取了“跟”的策略,但是,其在廣州市場上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南方都市報》。
實際上,在廣告市場上,這種“大眾報紙”並不見得不受歡迎。一個成熟的市場通常分化為兩個層次:高檔或者低檔。通常低檔市場的規模十分龐大,如一些生活消費品。也正因為如此,“天天低價”的沃爾瑪一度是全球最大的企業。《信息時報》完全可以成為快速消費品在廣州區域傳播的首選載體。遺憾的是,很快“大報情結”就讓這份報紙離開了這個模式。很自然,主編們認為低價有損報紙形象。
《新快報》品牌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廣州為主
口號:新銳、新知、新見,“中產、白領的報紙”
強勢:年輕人群,營銷
《新快報》最初的定位是“新銳、新知、新見”,乍一聽,似乎它在試圖打造一份融合《羊城晚報》和《南方都市報》特色的報紙,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新”是每一個媒體都在追求的目標,“新銳、新知、新見”也是如此。畢竟《新快報》不是《新青年》,它僅僅是一份綜合性報紙。
推出“中產、白領的報紙”的概念,表明《新快報》一直希望打造一份針對高端人群的報紙。但是這種策略有些一廂情願。大部分媒體都把目光盯在所謂“最高端、最具購買力”的人群身上,大部分企業都緊盯最大的市場份額。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想法並不明智,尤其當你的資金並不雄厚或者已經有強大對手先入為主的時候。最高端的人群往往最挑剔,也最不容易被營銷所左右。
中產階級在看什麼?他們一般看《廣州日報》或者《羊城晚報》,或者看《21世紀經濟報道》和《經濟觀察報》。中產的閱讀消費強調“品位”,他們不喜歡“新銳”。
作為一份版麵新穎、內容定位時尚的報紙,無論是否甘心,《新快報》需要正視的是,它的“相當一部分讀者來自於大學校園”以及年輕白領,這正是大眾對《新快報》的認知。《新快報》能夠強勢地建立起“中產、白領的報紙”的概念嗎?大概不會。
《南方日報》品牌戰略分析
發行區域:廣東省
口號:華南主流政經日報
強勢:政府,政經
主題:高度決定影響力
相比其他的綜合性日報,《南方日報》把黨報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市場區隔——“政經主流媒體”。這個概念足以支持《南方日報》在競爭林立的廣州報業市場牢牢占據一席之地。作為黨報,《南方日報》不會有“衣食之憂”。但是,如果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南方日報》必須圍繞“政經”優勢增強自己的實用性和宏觀影響力,或許可以探索出一條黨報市場化的道路來。如果化黨報的市場劣勢為優勢,強化政經優勢,《南方日報》將走得更遠。
南京報業戰
南京報業價格戰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一次市場清洗,南京報業市場分化格局逐漸明顯,從原來的“百家爭鳴”到後來的“七國混戰”,再到“三足鼎立”(早報市場的情況),強勢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報紙。南京報業市場“一晚三早”的競爭格局由此形成。
第一,一枝獨秀的隱患。
1986年《揚子晚報》創刊時,就提出要創辦“新型社會晚報”的口號,不斷以貼近生活的報紙內容培養起南京人閱讀晚報的習慣,並且排擠了《金陵晚報》,取得獨霸南京晚報市場的壟斷地位。
南京的晚報市場能夠保持如此龐大的市場空間,一方麵與南京市民的生活習慣、文化氛圍有關,另一方麵也與《揚子晚報》培養出來的南京市民的晚報閱讀習慣有關。你甚至可以看到很多讀者在早上去買一份前一天的《揚子晚報》。
在整個報業市場上,《揚子晚報》一枝獨秀,意味著失掉了晚報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在市場競爭中,戰勝對手是值得高興的,但是失掉對手就是危險的。還記得旭日升冰茶嗎?當它動用自己的知識產權把所有的假冰茶清理出市場不久,自己也倒下了。
當一個品牌占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的時候,就意味著它開始走下坡路。當《金陵晚報》開始離開晚報市場加入早報的競爭的時候,《揚子晚報》應該引起警惕。
第二,競爭蘊涵的機會。
《現代快報》的橫空出世,《金陵晚報》的“半路出家”,《南京晨報》的改頭換麵,可以說這場慘烈的價格大戰最終成就了早報市場上三足鼎立的局麵。當然價格戰需要雄厚的家底支撐,《現代快報》依托新華社,《金陵晚報》依托南京日報集團。《南京晨報》依托新華日報集團。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家報紙在早報市場上的競爭,實際上反映了三家新聞機構對南京市場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