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省級衛視受困於“省”的行政級別,但是上星之後,全國性的覆蓋和收視成為現實。然而,其實際價值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上星之後,省級衛視的廣告收入並沒有呈“全國性”的增長,然而成本卻不折不扣地向“全國性”發展。
上天容易落地難,省級衛視要走向全國首先必須要麵對的就是“落地”霸權規則。早期有線網是免費的,各地平均有20個頻道可以轉播其他衛視,而全國有30多家衛視,為了搶占有線網絡落地,安徽衛視率先采取付費落地,隨後,各地有線網絡紛紛采用付費製。據克頓顧問公司的統計,從2001年到2004年,全國省級衛視每年的覆蓋預算幾乎都在以翻番的速度遞增。一些省會和沿海發達城市的落地價格甚至上漲了10倍。曾經隻需十幾萬元、幾十萬元就可以落地的城市,現在漲到200萬元至300萬元。一個省級衛視如果要覆蓋全國,僅這一批省會中心城市,就需要6000萬元到7000多萬元,加上幾個計劃單列市以及經濟發達的地級城市,2007年,已經有兩三個省級衛視台的落地費用上衝9000萬元。這種現狀給省級衛視的發展帶來很大壓力。[17]
麵對有限的本省廣告市場,絕大多數地方衛視很難瀟灑起來,他們必須靠擴大落地範圍來提高收視份額,才能在激烈的廣告競爭中多分得一杯羹。在許多衛視頻道,落地費用現已發展為頻道運營中僅次於電視劇購買的第二大開支。這迫使一些頻道壓縮節目製作以及購買的費用,結果導致節目質量難以提高,甚至有些衛視在賠本賺吆喝。
其次,各地省級衛視發展受當地經濟限製。
如果作一個對比,我們就會發現,省級衛視廣告收入排名和當地GDP的價值排名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除了像湖南衛視這樣突出的省級衛視頻道,其他省級衛視的收入特別是省級衛視廣告收入中品牌廣告的收入,與當地市場的大小關係非常密切。如貴州衛視2008年黃金時段在全國28省網的收視排名中位列省級衛視第8位,但是相對應的廣告收入遠沒有達到第8位,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貴州省的GDP、消費能力以及廣告主在貴州省的銷售額度較低。
省級衛視的出路,可以從整體和個體兩個方麵給出答案。
要解決省級衛視整體突破的問題,在廣告模式上需要有更多策略。
從模式的角度看,衛視聯播是一個很好的嚐試,它是一種從企業角度出發的需求模式。這種模式的成長以及前景,直接影響省級衛視的成長以及前景。因此,對於省級衛視而言,有以下兩點內容必須明確:
首先,應該去推廣、推動省級衛視聯播。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有些省級衛視並沒有積極參與衛視聯播的推廣。省級衛視要實現發展的突破和與央視競爭,必須推動衛視聯播,使之深入人心。其次,應該強化模式。模式一旦形成,應該圍繞模式提煉價值,建立標準,使模式的優勢得到體現和發揮。最後,需要對模式進行正確應用和調整。中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各級電視台發展的情況也是相差甚大。省級衛視必須從衛視聯播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製定自己的戰略,真正形成差異,形成互補。因為衛視聯播不需要31家聯合,如今自然狀態下的“交叉互補”也不是形成衛視聯播最好的形態。最佳的形態應該是8-10家,區域、重心或者是人群各有偏重,這樣既可以讓聯播的成本降到最低,又可以讓模式的傳播效果最大化發揮,這對省級衛視的發展戰略思考和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前麵提到,全國性的廣告模式,對於央視來講最好的就是“1+X”模式,而且這個“X”最好是城市台,這樣央視的份額應該會更大一些,而且城市台作為競爭對手對於央視的影響也會小一些。省級衛視與央視競爭的目的和方向就是希望改變這種“1+X”模式,要麼將“1”改為省級衛視或者央視一套加省級衛視,要麼將“X”改為省級衛視或者省級地麵頻道。
因此,對於省級衛視來說,就可以在兩個方麵考慮。一是將“1”變為央視一套和省級衛視多個頻道的組合,最好是將“1”全部變為省級衛視頻道作為廣告主進行全國性投放的選擇。在這種思路下,就需要對省級衛視的係列頻道做一些收視人群和廣告客戶需求人群的區隔和重構。
具體來說,就是需要將省級衛視頻道當做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看待,根據不同的頻道特性和資源優勢進行統一的調配,用一些頻道主攻新聞節目、一些頻道主攻娛樂體育等等。省級衛視之間在節目上統一協調和相互補充,在廣告上統一協調和談判,這樣才有可能將省級衛視的總體收視份額和廣告份額有效擴大,也才有可能將省級衛視聯播作為全國性投放的選擇。但是這種操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要越過體製、機製以及利益取向等多重障礙。
即便困難重重,省級衛視至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作為中國電視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要總體擴大自己的收視份額、廣告份額以及利潤率,應該要有更多的協作,由競爭向協作轉變,最終才能實現多贏。
對於單一衛視而言,依照模式理論,省級衛視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首先,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基本的原則是揚長避短,這個“長”不僅指“長處”,也指“長遠”。模式理論提醒我們,要以終極消費者——廣告商的需求作為頻道長遠發展的戰略起點。
要時刻注意廣告主的變化,中國市場專家經常強調的一點是向二三線市場進軍,包括農村,這些是企業未來的贏利增長點。這樣的市場轉移在渦型擴散的經濟危機的形勢下愈發明顯,越靠近震中、經濟金融越發達、最中心的一二線城市被破壞得越嚴重,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卻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而且中國的東中西部經濟發展逐漸平衡,未來資源豐富、開發空間巨大的西部城市將成為企業競爭的新市場。這也是2007年9月,貴州電視台和甘肅省廣電總台的全方位合作,製定聚焦二三線市場、跨區域聯盟、深度開發西部媒體市場的動機和戰略基礎。
其次,對於要真正成為全國性媒體的省級衛視,就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全國性投放模式,並且通過推廣傳播和強化,讓廣告商廣泛地接受。
同時,這個模式要得到產品等各個層麵的最大化支持,並且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值。這通常需要媒體具有清晰的市場區隔,在區隔內擁有最高的到達率。具體來說:
第一,在覆蓋方麵,要有很高的入戶率。通常,省級衛視在本省的覆蓋率和入戶率方麵做得都比較好,但真正做好全國覆蓋,難度較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尤其是網台分離之後,網絡公司對市場獨家壟斷,電視落地的成本增加,相當一部分衛視的全國入戶率都低於60%,這使得衛視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第二,具有一定高度和集中度的收視率。對於媒體來說,僅僅有收視率還不足以構成價值,必須具有一定高度和集中度的收視率才可能具有價值。所謂高度就是達到具有價值的門檻,通常情況下作為全國性電視媒體而言,收視率為1%是一個重要的門檻。集中度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範疇之內,這個範疇最好能與廣告商劃分範疇的標準一致。理論上講,市場範疇越寬越有價值,其實不然,媒體和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更廣泛的市場上建立強勢地位並不現實。
衛視頻道的解決辦法有幾種途徑:一是做全國性的頻道;二是做區域性的頻道;三是做差異性的頻道。
首先,我們看衛視如何能夠做全國性頻道。衡量一個品牌是否是全國性品牌,起碼有三個指標:消費者認知、行業影響力、產品市場份額。對於省級衛視來講,具體指標包括:在全國的影響力、廣告收入、覆蓋程度、收視份額等。
從廣告客戶的角度出發,省級衛視需要著力做三個方麵的工作:一是品牌塑造,二是覆蓋麵,三是節目內容。就頻道覆蓋麵而言,隻要有充足的經費,做到全國性覆蓋並不難,難的是衛視頻道節目內容的選擇。
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建立了一個衛視頻道的模型。模型當中有三個主要指標:節目內容、市場範圍、市場類別。節目內容主要可以體現不同節目內容後麵的不同的觀眾群;市場範圍主要指的媒體的影響區域,是全國還是西北、華東這樣的大區域,抑或是省區和市區等;市場類別主要指媒體影響的是一級中心市場還是三四級鄉鎮市場等。通過對於這些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出解決衛視發展問題的一些思路和具體舉措。
建立全國性頻道,應該選擇內容大專業、市場範圍廣、市場類別廣的電視頻道。即電視媒體的節目有專業性,但這種專業是能滿足相對多數人喜好的專業內容,如娛樂、電視劇、新聞等,比較其他如戲曲、旅遊等相對受眾麵小的專業頻道,所以稱為內容大專業頻道。並且這一模型的市場範圍是全國性範圍,市場類別也完全涵蓋一二三四級市場。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衛視,其憑借娛樂方麵的專業定位,在全國收視市場有很好的表現。
定位娛樂這一大專業方向,決定了這一模型可以擁有全國性的市場範圍和完整的市場類別。而且,湖南衛視非常巧妙地將“中國湖南衛視”簡稱為CHN,C在英文中就是中國CHINA的縮寫。內容大專業、市場範圍廣、市場類別廣的電視頻道的市場模型比較穩定,有很好的贏利條件,央視六套、央視八套也是這種市場模型的典型代表。這種頻道定位的核心問題是對這種大專業內容的選擇,能讓大多數人都喜歡收看的節目類別並不是很多,現在國內市場上受眾人數較多的是新聞和體育類節目,像CNN、ESPN這種類別的頻道應該是具有市場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