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頻道還可以選擇內容小專業、市場範圍廣、市場類別窄的電視頻道。即節目不是滿足所有受眾的需求,專業麵窄,滿足相對少數人喜好的內容,如戲曲、旅遊、釣魚、高爾夫等,所以稱為內容小專業頻道。並且這一模型的市場範圍是全國性範圍,市場類別僅覆蓋一部分市場,通常會覆蓋消費能力強的一二級市場。
但該模式很難將頻道作為廣告主進行全國投放的主力平台,因而無法依靠廣告模式獨立生存和發展。
最具代表性的是旅遊衛視,比較湖南衛視的娛樂定位,旅遊衛視也是專業頻道。之所以稱這類市場模型為內容小專業,主要是指新聞、影視、娛樂等專業內容,受眾麵都比較廣,而旅遊、戲曲、曆史等專業內容,受眾麵就相對較窄。這部分受眾雖然總量小,但分布在全國的每一個省份,因此這一模型的市場範圍是全國性範圍。由於對小專業的接受程度和能力,這一部分受眾一般集中在一二級市場,也就是文化程度、消費能力較高的城市市場(見圖7)。
這一市場模型的特點是市場競爭相對較小,觀眾忠誠度相對較高,收視市場穩定。但由於市場類別窄,觀眾總量小,媒體的廣告總量相比其他類別的大眾頻道會要少一些。這類頻道的收入來源就不能僅僅依靠廣告收入,還需要依靠頻道品牌形象輸出、頻道大型活動的開展和節目銷售等方麵的收入來彌補。
還有一種是做全國性頻道內容全、市場範圍廣、市場類別窄的電視頻道。即電視媒體的節目播出內容是綜合性內容,滿足所有受眾的需求,市場範圍廣,是以全國性市場為基礎的全國性頻道,但是市場類別窄,一般僅在一二級市場有收視。
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徽衛視,安徽衛視是一個綜合性頻道,在1998年起就製定了在全國中心城市落地的市場策略,率先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完全落地,並且采用付費落地的方式避免廣告被當地有線網掐播,在一級市場的推廣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因其受眾集中在一級市場,觀眾的購買力比較強,安徽衛視被譽為最有價值的媒體。
安徽衛視在注重一級城市的同時,也迅速跟進在全國其他地區的覆蓋工作,在內容上集中做電視劇這個節目類別,最終建立了類似湖南衛視的全國模式。2008年安徽衛視覆蓋人口8.1億,位列省級衛視第三位。[18]
省級衛視的第二種模式是區域性衛視模式,其最核心的定位是內容全、市場範圍相對廣、市場類別廣的電視頻道。即電視媒體的節目播出內容是綜合性內容,滿足所有受眾的需求,市場範圍相對廣,是以區域性市場為基礎的頻道,但是市場類別廣,在一二三四級市場都有較好的收視。
最具代表性的是貴州衛視,貴州衛視是一個綜合性頻道,在2002年提出定位為“西部黃金衛視”,以西部12省為主攻市場,成為中國衛星電視第一個定位為區域性的媒體,並對廣告主提出“開拓西部市場,首選貴州衛視”的口號。這一模型提出後,受到了各方麵的廣泛關注。《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等大量媒體都做了相關報道,引起了眾多學者和媒體對中國衛星電視區域化發展的討論和研究。貴州衛視與北京衛視、湖南衛視、廣東衛視、旅遊衛視一起被《新周刊》評選為2002年中國媒體的“五星上將”。同時,貴州衛視的“西部黃金衛視”定位被評為2002年中國媒體的十件大事之一。
這一模型的優點較多。如市場是相鄰的地區,推廣工作比較容易開展;媒體的區域化概念比較符合廣告主的市場需求,現在許多廣告客戶的市場劃分都以區域為基礎,如華東市場、東北市場等;圍繞區域概念進行銷售和廣告管理,能方便廣告主的廣告投放與評估;定位為區域媒體,以區域為市場,可以讓電視台更好地依據自身的資源開發市場。中國衛星電視中有許多媒體的資源都不是十分豐富,一味地追求全國市場必然以失敗告終。
區域化衛視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政策問題和版權問題。
在版權方麵,因為節目是通過衛星不加密播出,全國觀眾隻要用一個衛星接收器就可以收看。這樣,節目公司不管實際落地的區域範圍如何,都會將其看做全國性媒體,按照全國版權的價格進行銷售。這無疑增加了衛視的成本壓力。一種解決方法是,區域化衛視可以選擇放棄上星,用地麵傳輸的方式解決區域的傳播;或者采用衛星加密傳輸的方式來達到區域內的準確落地。這樣區域化衛視在節目版權上才可能向節目公司購買區域版權,用區域版權的成本優勢來與其他頻道競爭。我們看一個極端的例子,上海文廣集團的一個地麵電視劇頻道每年的廣告收入就有8億元,另一方麵,全國性衛視中收入能達到8億元的頻道寥寥無幾,從2008年看不超過3個。假設我們把某一個衛視頻道聚焦隻針對上海,在內容上僅購買上海版權的電視劇來與上海的本地地麵頻道競爭,機會將很大。因此,區域衛視的核心思想就是聚焦優勢。正如同著名軍事家、《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所說:“不能取得絕對的優勢,就集中力量在決定性的地位取得相對的優勢。”無獨有偶,據國家廣電總局網站消息,2009年5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十二套節目娛樂廣播頻率籌備開播,而開播的方式是用無線傳輸的方式覆蓋整個北京地區,這是中央級媒體第一次僅僅針對一個地區開通頻率。正如著名營銷大師阿爾·裏斯所言,在營銷中,對於目標市場的原則是“部分大於整體”。
我們姑且不談許多一直秉持“大就是好”這一觀點的台長們如何能夠做到取舍和放棄,僅僅談國家對於省級衛視的定位是為了解決省級台在本省的覆蓋問題,各地省級衛視是當地黨和政府的喉舌機構,因此從任何角度講可能都沒有辦法讓省級衛視放棄上星,而通過有線網絡有選擇地在一些城市落地。這是中國省級衛視媒體的緣起問題,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政策問題。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一些真正區域性的電視媒體出現,不是因為省級衛視放棄上星,而是因為省級地麵頻道跨省整合。因為這符合經濟的規律,更是傳媒模式規律的必然導向。
省級衛視除了區域的聚焦以外,還可以選擇對人群的區隔和差異化,做特殊人群的傳播通路,比如鳳凰衛視的模式。這個特殊人群的選擇更多的是要考慮廣告主的要求,從廣告主的角度來進行節目的定位和製作。鳳凰衛視的廣告主大多是非常看重品牌建設的企業,注重對高端人群的傳播力度和話語權。
省級頻道的布局
省級地麵頻道從誕生之日起便處於“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尷尬地位,而在中國目前的媒體市場格局中,省級地麵頻道的數量又非常龐大,全國大約有200多個。
省級地麵頻道節目類別也非常豐富,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擁有了比較好的影響力、收視率和廣告的承載能力。但是隨著電視媒體格局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現在的省級地麵頻道也麵臨著許多問題和困擾。
省級地麵頻道存在的問題
省級地麵頻道麵臨中央台、外省衛視頻道、本省衛視頻道和城市頻道的多重擠壓,收視和廣告競爭壓力加大。特別是衛視頻道群的快速發展,對省級頻道形成了很大的競爭壓力。
對於各個省的地麵頻道來講,省級衛視就成為一個比較大的競爭對手。其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本省的衛視頻道。由於同屬一個主體單位,省級地麵頻道不僅需要麵對頻道間的市場競爭,而且還有台領導為了保證衛視的收視率和影響力,在資源上待遇不平等的問題。
除了台一級的競爭,地麵頻道間的競爭壓力也很大。由於頻道製的推行,每個省級頻道都是一個獨立或者半獨立的頻道,有非常具體的收視份額和廣告份額的考核指標要求。每個頻道都希望能夠播出一些收視貢獻率比較大的節目形態,由此地麵頻道的定位就變得模糊起來。原先定位區隔比較大的頻道都變得非常相似,統統成為大眾頻道。每個頻道都在大量播放電視劇,省級頻道都在製作一些民生新聞、法製新聞等收視貢獻率大的節目形態。這樣不僅使省級頻道間形成惡性競爭,而且從總體省級頻道的收視份額來看,一些比較小眾或者分眾的節目由於沒有頻道願意製作而喪失了觀眾,結果從總體上降低了整個地麵頻道的收視份額。
省級頻道的優勢發揮和問題解決方案
省級地麵頻道的最大優勢是比較符合廣告主的銷售模式。廣告主對銷售區域的劃分和銷售任務的考量,大多以省為單位衡量,省級模式比較符合廣告主的投放要求。省級地麵頻道如果運營得當,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例如,山東電視台的第二套節目齊魯電視台,以“參與齊魯、共享快樂”為定位,其關注本地民生的方言新聞《拉呱》深受本地居民喜愛;浙江電視台科教頻道,創造了一個“新青年”神話,成為科教方麵的龍頭;還有安徽電視台的影視頻道,多年雄踞安徽省內第一媒體的位置。同時省級地麵頻道也可以成為省級優秀特色節目的“孵化器”,為省級電視台全國廣告經營戰略做支撐。如湖南衛視聞名全國的《玫瑰之約》、《超級女聲》,都脫胎於湖南省級地麵頻道的相關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