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模式與電視戰略(中)(1 / 3)

鳳凰衛視模式

從1996年鳳凰衛視中文台創辦以來,十多年的時間裏,其廣告收入一路看漲,在國內不到2個億的收視群體中就創造了9億元的廣告收入。

鳳凰衛視經常對廣告客戶強調的品牌優勢是:“國內可以收看到的最受歡迎的境外媒體、亞洲頗具影響力的商業華語衛視、正在走向世界的國際傳媒、香港創業板最受追捧的傳媒股、麵向世界做形象廣告的最佳媒體、價廉物美的區域電視台”。鳳凰在經營中直言不諱地表明自己“商業”華語的衛視身份,盡管這隻是一種概念營銷手段,但也可以看出鳳凰衛視對媒體商業性的重視。“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即使是作為資深新聞媒體策劃人的劉長樂也常常這麼強調。沒有贏利,一切都不會有生命力。

“拉近全世界華人的距離,構建兩岸三地的橋梁,三年內收支平衡,爭取第四年實現上市”,這是鳳凰衛視創建伊始的遠景和目標。四年後,鳳凰衛視不僅實現了收支平衡,廣告收入也保持了80%的增長幅度,而同期進入中國的境外傳媒都還處於虧損狀態。鳳凰衛視成立十多年來,已從單一的電視頻道發展成為擁有5個頻道、覆蓋亞太54個國家和地區、歐洲及北美40多個國家的電視平台,其後還有雜誌、網絡等跨媒體的版圖。劉長樂正創造著一個媒體企業的傳奇。

鳳凰衛視崛起的背後是影響力和贏利的名利雙收。但如果我們撥開鳳凰衛視神話的光環,就會發現影響力與贏利的雙贏並不是偶然的,鳳凰衛視的成功再一次印證了“模式”對於媒體戰略經營的重要性。

首先,從鳳凰衛視的定位及內容上來看,鳳凰衛視經曆了從“蹩腳的娛樂頻道”到“全球大事看鳳凰”的轉變,最後定型在以新聞資訊為主打的“全球華語電視”。鳳凰衛視最初的定位是一個城市青年台,鳳凰高層給這個城市青年台定性為“娛樂性、資訊性以及不斷增強的新聞性”,以鄧小平逝世新聞報道為轉折點,劉長樂逆世界娛樂潮流而上,將鳳凰轉型為新聞資訊頻道。[14]

在中國,國際國內新聞報道有央視;在國際上,國際新聞報道有CNN、BBC、CBS等英美壟斷傳媒機構。但對於分布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全世界華人來說,卻沒有一個能夠同時聯通世界與中國的傳媒機構,鳳凰衛視正是找準了這個缺位:“讓世界聆聽中國,讓中國聲音傳向世界”。做不了中國的第一,也無法成為世界的第一,那麼就做世界華人電視的第一。

全世界華人傳媒的高端定位確立之後,為了配合這個高端定位,在政策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鳳凰衛視化被動為主動,確確實實拿出了一大批在電視界有影響力的產品。如《中國人今天說“不”》、《香港回歸——鳳凰衛視60小時播不停》、《社會能見度》,以及堅持為世界華人提供高素質、高品位、有文化、講道德的話語節目,如《世紀大講堂》等。除了內容別具一格外,鳳凰衛視還推出了“三名戰略”的造星運動:名主持人、名記者、名評論家。國際化的視野、積極向上的明星主持人,以及在高端人群中的影響力,成為鳳凰衛視高端定位的最佳臉譜。

其次,從鳳凰衛視的收視群體來說,全世界大約5000萬左右的華僑,其中80%左右集中在東南亞。華人在東南亞有著很強的經濟影響力: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重為20%,卻控製了全國40%的經濟;占菲律賓總人口1%的華人控製了該國70%的經濟;而占印度尼西亞總人口5%的華人更是控製了該國80%的經濟。從市場角度來看,華人是東南亞地區的消費主體,對於國內企業客戶而言,這當然是不可忽視的一塊市場蛋糕。東南亞地區是鳳凰衛視海外收視的重點區域,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華語受眾通過當地有線網收看鳳凰衛視。鳳凰衛視在東南亞華人圈子的影響力一直在不斷擴大,擁有龐大的精英觀眾群。這種亞太區覆蓋的全麵性、收視群體消費特征的高端性、東南亞地域的集中性、人群影響力的巨大性,都成為內地企業境外媒體投放首選鳳凰衛視的理由。

在內地的落地上,鳳凰衛視也以巧取勝。由於鳳凰衛視最初被限製落地,而內地又是它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根據當時的各種情況,鳳凰衛視實施了被稱為“航空覆蓋”的酒店覆蓋策略。鳳凰衛視在賓館酒店、機關科研單位、涉外場所等具有高滲透率,通過這樣的覆蓋,鳳凰衛視直接麵對最有價值的人群,即“三高一青”觀眾:高收入、高學曆、高職位,中青年成熟觀眾。這部分人群素質高,位居社會中上層,掌握著話語權,社會影響力、口碑傳播力、消費力都非常強。通過這樣的高端覆蓋,鳳凰衛視成功實現了經營突破。

2008年,鳳凰衛視全國覆蓋人數僅為1.33億,這個數字對於衛視頻道來講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在2008年中國省級衛視覆蓋中排名倒數第二位,最後一位是西藏衛視。但是在2009年西藏衛視的覆蓋有了一個非常大的提高,所以說鳳凰衛視的覆蓋人口在2009年可能會低於任何一家省級衛視頻道。我們會因為這些數據說鳳凰衛視的影響力小嗎?不會,鳳凰衛視的影響力在於對這1.33億人口中高端人群的聚焦和滲透。

這種境內外高端的覆蓋與高端的內容相輔相成,才使得鳳凰衛視能夠在高端人群中高度聚焦、高度有影響力,由此建立起了“國際性的華語傳播平台”的傳播模式,吸引了大量以樹立形象為目的的國內品牌。

鳳凰衛視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及劣勢,相對於國內省級衛視,這種窄眾傳播的差異性可以使其與其他的省級衛視進行互補,提高人群覆蓋率。因此在麵向其他衛視及廣告客戶的時候,鳳凰衛視主動提出與湖南衛視、廣東衛視等進行互補共贏。

今天很多傳媒人包括劉長樂本人都會說,鳳凰衛視的成功是抓住了中國發展的契機:中國政治經濟地位上升,世界傾聽華語聲音的需要增強,中國新聞資訊報道不夠成熟、開發空間巨大等。但如果從模式理論來看,鳳凰衛視的成功是一種必然。提高媒體競爭力的法則之一是“媒體競爭力與媒體的市場價值成正比”,媒體價值最大化的路徑之一是“明顯區隔人群的最大化占據”。鳳凰衛視的人群區隔非常清晰,就是高端的政府人群和商務人群,既做到了人群的明顯區隔,還做到了對於媒體高端市場價值的占據。這種對於明顯區隔人群的最大化占據,更體現在鳳凰衛視的覆蓋策略中。鳳凰衛視的覆蓋策略起初是因為國家政策管理不允許其全麵落地覆蓋,現在更應該成為鳳凰衛視的一種策略。因為要占據明顯區隔人群就隻能選擇小眾傳播,另外要保證鳳凰衛視的影響力和新聞的口碑傳播效果也隻能選擇小眾傳播。僅僅讓一部分高端人群能夠接觸到鳳凰衛視,恰恰保證了鳳凰衛視在中國內地的強大影響力。如果鳳凰衛視盲目追求全麵的人群占據和覆蓋人口的擴大,也許會在媒體贏利模式上陷入“鳳凰落地不如雞”的困境。

二、電視模式競爭的解決之道

央視的模式競爭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在當代商業寰宇裏,唯有創造壟斷地位才能獨步天下,與之相比,其他的努力則顯得軟弱蒼白。

——阿爾·裏斯

央視的優勢是滿足全國性投放的模式。在模式競爭當中,央視牢牢占據了“1+X”模式中的“1”。用央視一套作為全國性投放,然後用其他媒體補充,已經成為大多數廣告主的共識。由此,央視的廣告收入連年高速增長,央視拍賣活動也年年精彩。2008年廣告收入160億元,2009年廣告招標收入高達92億元,同比增長17%。在全球深陷金融危機、經濟出現嚴重下滑時候,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充分彰顯了央視的價值和中國最大電視傳媒機構的抗風險能力。

如果曆史一直朝著既定的方向和趨勢發展下去,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失去許多光彩。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部分人希望維持現狀的話,那就有更多的人希望去改變現狀,從而改寫曆史。世界上大多數人生存的目的和價值,以及支撐他們努力奮鬥的動力都不是維持而是改變,這是領導者應該永遠明白的道理。而且他們更應該認識到許多時候維持現狀,特別是維持自己的領導地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麵對這種挑戰,所有的領導者都無法回避,央視也概莫能外。它會想夢魘一樣纏繞著你,一直到你失去領導地位為止。

在央視麵臨的諸多問題中,最嚴峻的就是央視的全國性地位開始受到挑戰。這種挑戰不是單一衛視造成的,而是若幹個省級衛視聯合起來。

現在的中國電視收視市場上,央視還是擁有非常強勢的收視份額。2008年全國35個城市黃金時段收視排名的前5名都是央視的頻道,前10個頻道中8個頻道都是央視的頻道。換言之,在全國35個城市收視排名中已經有兩家衛視成功進入前10位,一家衛視還非常有希望進入前5位。

最可怕的還不是單一衛視排名的問題,以及單一衛視收視競爭的問題,畢竟照這樣的趨勢發展,省級衛視要與央視在收視市場上分庭抗爭還有待時日,任何一家衛視要達到央視一套的收視份額和影響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永遠都不可能達到。央視的領導們大可以將這種擔憂交給下任、下下任領導。但是現在央視麵臨的問題不是單打獨鬥的問題,而是一大堆懷揣電視夢想、渴望翻身做老大的省級台們的集體圍攻的問題。從省級衛視上星,以及上星後帶來的政治效應和經濟效應的提升開始,省級衛視就已經將自己的定位從全省改為全國,許多衛視對外的稱謂都以“中國某某衛視”為榮。定位全國,實際上就是定位與央視競爭,因為全國的這塊地盤本來是央視獨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