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模式與電視戰略(中)(3 / 3)

央視要強化自己全國性的地位,在廣告模式上也可以有許多的作為。

全國性的廣告模式,對於央視來講最好的就是“1+X”的模式,而且這個“X”最好是城市台。這樣央視的份額應該會更大一些,而且城市台作為競爭對手對於央視的影響也會小一點。省級電視台與央視競爭的目的和方向,就是希望改變這種“1+X”模式,要麼將“1”改為省級衛視或者央視一套加省級衛視,要麼將“X”改為省級衛視或者省級地麵頻道。

因此,對於央視來說,就可以在兩個方麵加以考慮。一是將1變為央視一套和央視其他多個頻道的組合,用央視的係列頻道作為廣告主進行全國性投放的選擇。在這種思路下,就需要對央視的係列頻道做一些收視人群和廣告客戶需求人群的區隔和重構。

另外一個方麵,就是既然作為廣告投放模式的“1”的這個部分受到挑戰,央視就應該考慮“X”這個部分,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用做廣告客戶進行收視補點的這個部分。這個部分的總額也是非常大的,而且這個部分的媒體能在許多市場活動中滿足廣告客戶的市場需求。

這個思路要求央視不應該僅僅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製作和播出全國性節目的電視台,而應該將自己定位為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傳媒機構。

央視應該開展一些媒體收購和並購以及聯合辦台的工作,運營一些地區的省級地麵頻道或者城市頻道。這樣能夠很好地解決央視的一些運營問題,而且隻有這樣才能使央視在媒體廣告份額中占據更多的份額。

所以對於央視來說,應堅持“全國性”戰略優勢,並且不斷強化這個定位,以此為基礎全麵製定媒體營銷戰略,綜合利用資源,使各個頻道在一致的方向上做持續的努力。

營銷的最高目標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終形成壟斷。隻有在一個行業或細分市場中保持絕對壟斷的優勢地位,才能保證品牌長久處於良好的生存狀態。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法能讓企業免於覆滅,不管它曾經有多麼強大。

省級衛視的模式突圍

省級衛視經過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快速發展的背後也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省級衛視總體收視份額增長麵臨瓶頸問題。

省級衛視發展的最主要動因源於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群眾對於文化生活和精神消費品的需求量劇增。一個中央電視台不能夠滿足全國人民的文化需求,而省級衛視有效地填補了這個空缺。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省級衛視的節目覆蓋、節目製作和節目推廣、總體收視市場等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省級衛視要想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已變得非常困難。況且,省級衛視麵臨一個巨大問題——我們可以稱之為“緣起問題”,即省級衛視存在的價值和目的。

省級衛視之所以叫做省級衛視,因為它是省委省政府的喉舌部門,是為省委省政府的宣傳工作服務的。而國家允許省級媒體上星播出的初衷也不是以全國傳播為目的,而是解決各省台在各自省區的覆蓋落地問題。

為了做好各自省份的宣傳報道工作,各家省級衛視的頻道定位也就是“新聞綜合頻道”。不管現在各家衛視如何宣傳自己的定位,“快樂”也好,“情感”也好,“某某衛視”也好,其實在國家廣電總局對於各個媒體的頻道設置上都寫得很清楚,就是“某某省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一樣的頻道定位,導致了千台一麵。而想要謀求差異化發展的衛視,必然會違反國家對於其頻道的定位要求。

當30多個省級衛視用類似的內容和經營方式去與定位完全不同、風格迥異的中央電視台的十幾個專業頻道以及與眾多差異化非常大的省級台地麵頻道和城市頻道競爭,勝算能有多大?

如果我們能夠將省級衛視看做一個群體來運作,如果能夠對每個頻道進行一定的分工與明確的定位,那就可以將不同的衛視做成有明確區隔的專業頻道;如果專業頻道之間還能有一些相互的協調和配合,一定會收到“1+1>2”的效果;如果這種模式能夠形成,總體的收視份額一定會在現有的基礎上有巨大的增長,總體的廣告收入也會有巨大的增長。遺憾的是,這些都是假設。

實際上,隻要省級衛視沒有辦法從各自的頻道定位上做整體的規劃和區隔,它們的總體收視份額就不可能有突破。相反,隨著央視和其他地麵頻道節目專業化的拓展,隨著電視劇這種節目形態總體收視貢獻的降低,省級衛視總體收視份額的降低將成為現實。

第二,省級衛視之間競爭激烈,部分省級衛視麵臨被淘汰的困境。

如果省級衛視的聯盟不容樂觀,那麼,競爭將變成主流,這雖然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結果。

單一省級衛視作為全國性媒體投放的力量尚且不足,而省級衛視聯播組合中的省級衛視數量在減少。省級衛視要想在全國的廣告市場中占據更多的份額,就必須要滿足廣告主的投放模式和需求。廣告主的“1+X”投放模式中,要讓單一省級衛視取代央視一套的地位還沒有可能。因此,除去極少數的省級衛視,要讓廣告主選擇將單一省級衛視作為全國性投放平台去進行大規模的投放,以達到全國傳播的目的還比較困難。因此,省級衛視最大的市場機會還是利用省級衛視的聯播,用多家省級衛視組成的省級衛視聯播網來實現廣告主要求的全國性傳播的目的。這也是近10年來省級衛視廣告收入高速增長的最核心原因。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隨著省級衛視內部馬太效應的顯現,省級衛視的收視分化非常嚴重。幾年前用十幾家衛視才能達到的全國性傳播效果,現在隻用幾家衛視就能夠達到。

省級衛視的排名問題反映了這種省級衛視之間激烈競爭的狀況。在這種省級衛視排名的現實下,許多弱勢的省級衛視其實也就僅僅擁有了一個省級衛視的名義而已。因為,無論廣告主如何選擇,在省級衛視聯播的組合中都沒有這些頻道的位置,沒有位置就意味著沒有收入,不能在廣告主的全國投放份額中獲得一定的收入。最後廣告主選擇在這些媒體投放,其實最終的判斷標準是這些頻道在本省內的影響力。從另一個側麵講,這些沒有進入省級衛視聯播體係的省級衛視在省外的一些收視是被浪費了的,或者說是沒有價值的。

有人可能會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說不能進入省級衛視聯播的衛視媒體的廣告價值是被浪費了,廣告主投放廣告根本沒有考慮他們的全國性傳播價值,僅僅以其省內價值作為評估,那你又如何解釋這些媒體現在每年的廣告增長和相對其地麵頻道比較高的收入從何而來呢。比如西部地區的一些電視台,其衛視頻道收視率非常靠後,但是其衛視頻道的收入卻能夠上億元,同期其地麵頻道收入才有幾千萬,怎麼能說這些省級衛視的省外傳播價值沒有被體現呢?前麵我們曾說過媒體有三種商業模式,廣告創收僅為其中之一,還有渠道模式。如果你將這些排名比較靠後的衛視收入減去其中電視購物、證券、招商欄目等作為渠道性模式的創收,你就會知道,這些衛視的品牌廣告收入實際上與其地麵頻道相差無幾,它們的全國性傳播價值根本沒有得到體現。而且我們可以說如果從廣告角度來看,這些省級衛視在省外落地的意義其實並不大。

對於弱勢衛視來講,現在更應該考慮的不是發展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現在同時采用廣告模式和渠道模式的贏利方式,其尚且舉步維艱,如果國家相關政策做出調整,將一些渠道型媒體的創收資源和形態,如電視購物放到專業的頻道中播出,對現在的頻道進行限製,這些衛視的經營就會出現大額的虧損。這也意味著部分省級衛視已經麵臨被淘汰的困境。

也許大家會認為,省級衛視即使做不了一個有影響力的衛視,但是可以退回去做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省級頻道,對省內傳播。從現在發展的情況來看,這種想法也是比較難於實現的。由於版權的問題,即使省級衛視不將自己的戰略放到省外,但是因為上星事實,對於向外購買的電視劇之類的節目,也必須購買全國性的版權,這樣就導致衛視的成本非常大,同樣的節目引進,投入經費購買的節目肯定不會有真正地麵頻道的節目好。沒有好的節目,又何談好的收視。另外,對於一些自辦節目,由於衛視全國的傳播效應,許多題材也比較難以在衛視播出。省級衛視一旦失去其在全國的競爭力,退回本省也沒有條件能做到強勢頻道。對於省級衛視來講,“背水而戰”可能是最好的描述。

作為全省唯一麵向全國的窗口,省級衛視還要擔負著行政宣傳任務。特殊的傳媒意識形態的身份,在媒體經營上也表現為多元化經營受限製,受限於單一廣告經營收入;在一次調查中,60%的台長表示缺錢是電視台最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使得衛視在完全市場化、特色化的道路上困難重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