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頻道的標準全麵影響到了國內電視的經營,2006年央視對各頻道實施了份額考核製度。有媒體評論,在頻道收視份額的壓力下,央視已從頻道專業化“跑馬圈地”階段向頻道品牌化“精耕細作”階段發展,不斷強化對各種資源的壟斷力度,全年份額基本穩定。由此可見“模式”影響媒體經營之深。
湖南衛視與安徽衛視的“全國性媒體”模式
從2003年開始,省級衛視廣告收入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其中以湖南衛視和安徽衛視表現較為突出。很多人把湖南衛視的廣告高速增長歸結為內部管理的加強、內耗的減少,以及《超級女生》等節目的火暴。這些都並非主要因素,真正的原因是:全國性頻道定義的形成,省級衛視全國性傳播的成型,而湖南衛視恰好及時地建立起了全國性傳播模式。
2003年“湖南衛視”改稱呼號為“中國湖南衛視”,力圖實現“全國收視、全國覆蓋、全國品牌、全國影響”。在關鍵的媒體定位方麵,湖南衛視提出了三個鎖定——“鎖定娛樂、鎖定年輕、鎖定全國”。
根據媒體報道,關於湖南衛視的定位,其內部也進行過激烈的爭論。有觀點認為,湖南衛視應該“娛樂立台”,走純粹娛樂化的道路,走年輕化、偶像化、娛樂化的道路。眾所周知的是,電視湘軍的崛起,首要依托的也正是《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等娛樂節目。另一種意見則針鋒相對,認為湖南衛視應該“新聞立台”,堅持走新聞的道路,把新聞節目做好、做強、做大。湖南衛視做新聞本身就很出色,20世紀80年代著名主持人施華耕主持的新聞類節目《焦點》,就曾取得很高的收視率。
實際上,湖南衛視上星之初的定位就是“新聞綜合頻道”,曾放言“新聞立台”,但收視表現並不突出。從執行難度來看,無論是從現有的電視新聞管理體製,還是從時政新聞節目人財物消耗量巨大的特點來看,短期內基本沒有可能出現央視之外的第二家全國性的新聞台。
湖南衛視多年來積累的資源,如《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還珠格格》等,都與娛樂有關;而與之相悖的節目,則鮮有成功,包括斥巨資打造的《財富中國》。所以鎖定娛樂和年輕是湖南衛視唯一,也是必然的選擇。[5]
從全國來看,湖南的娛樂也切中央視強勢中的弱勢,使之在戰略上獲得了發展的空間。央視強勢中的弱勢是什麼?中央電視台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的權威性和對全國觀眾的影響力,嚴肅莊重有餘,活潑娛樂不足就成了其優勢中的弱點。央視名嘴李詠也許給了最好的證明:“央視規矩就是中規中矩的、穩穩當當的,玩笑不要過頭的、大氣立意要高,我就是央視娛樂的底線。”[6]
“三個鎖定”實際上鎖定了湖南衛視明確的模式:年輕觀眾的全國性傳播平台。湖南衛視在15-25歲年輕觀眾群體中的廣告消費比例,要遠遠高於包括央視在內的其他電視媒體。
而“超女”一役則有力地強化了湖南衛視的新傳播模式,尤其是通過“超女”全國海選節目的落地轉播和宣傳,有力地建立了湖南衛視全國性媒體的概念,使湖南衛視成為廣告商眼中真正具有全國傳播價值的媒體。
安徽衛視從發展之初便樹立了進軍全國的決心,當時安徽衛視想請一家世界知名的顧問公司來做品牌顧問,當時對方的回應是:一、你出得起這麼多錢嗎?二、安徽衛視的安徽兩個字能去掉嗎?[7]
2002年,安徽衛視將自己定位於“電視劇大賣場”。根據央視-索福瑞的調查,在中國普遍獲得大眾喜歡的節目類型中,新聞排第一,電視劇第二,然後是體育、娛樂。在2001年的電視市場調查中,在新聞、體育、電影節目上,央視收視份額超過了50%,但在電視劇類節目上收視份額隻有14%,而省級台在電視劇上的收視份額達到了65%。
定位於“電視劇大賣場”後,安徽衛視一邊加強全國覆蓋,不惜資金進行付費落地,從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入手,在全國31個省會/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全麵落地入網,在地縣級城市、三星級及以上賓館落地入網,建立了全國覆蓋的競爭力;一邊根據觀眾的收視習慣迅速推出了“女性”、“男性”、“青春”、“卡通”、“黃金”、“雄風”、“海外”、“周末大放送”8大劇場,形成了全國電視劇內容競爭力。
實際上,電視劇並不是安徽衛視的獨家特色,幾乎每一家衛視都在播放電視劇。但消費者頭腦中的認知資源是稀缺的,領導品牌的地位一旦被確立,其他競爭者即使提供相同的產品,也很難趕超。2004年5月,AC尼爾森在11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大宅門》安徽衛視的收視率是0.9,同時播出的其他衛視收視率卻不到0.5。[8]
“及早進行的特色化定位為我們贏得了時間,在這幾年裏,我們最大的收獲是贏得了觀眾對‘電視劇大賣場’品牌的逐漸認同。”安徽電視台企劃部經理如是說。
模式理論在湖南衛視、安徽衛視的廣告經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於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在頻道定位、節目內容上所做的努力,在廣告主心目中樹立了全國性頻道的地位。廣告主在進行全國性投放的媒體選擇時,真正意義上將湖南衛視、安徽衛視作為與中央台相同的全國性媒體看待,用全國性頻道在全國做總體投放,然後用各個地方台作為區域廣告和地區廣告的補充。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全國其他大多數省級衛視的廣告預算都要等待廣告主將央視、湖南衛視、安徽衛視的廣告計劃安排好後,才會有實際的投放。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將各自的全年廣告招商會放在央視每年11月18日的廣告招標拍賣會之後舉行,11月19日上午是安徽衛視,下午是湖南衛視。這既是這兩大媒體的聰明之舉,實際上也是滿足廣告主需求而自然形成的一種習慣。在這種模式下,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廣告收入持續大幅度地上升,就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了。
西部黃金衛視的“區域+地方”模式
2002年,地處西部的貴州衛視在中國電視界引發了一場西部風暴。這一年裏,貴州衛視推出了全新的戰略定位“西部黃金衛視”,成為國內首家定位於區域的省級衛視。貴州衛視期望通過聚焦區域發展,形成獨特的競爭力。戰略甫一推出,立即在行業中引起關注,被稱為“貴州衛視”現象。
在推出“西部黃金衛視”定位概念之前,貴州台針對廣告商的潛在需求、自身優勢、競爭環境、資源等進行了大量評估和研究。其中,廣告商的認知和潛在需求最為重要。對於企業來講,它對區域的市場需求的基礎是自己市場區域的劃分習慣。而這個習慣,更多的時候不是靠經濟區域來劃分的。例如,我們經常會聽到華南區、華北區的劃分,卻很少會聽到如長三角、珠三角區的劃分。以長三角這個區域概念為例,我們該怎樣去定義長三角這個區域呢?怎樣以一個嚴格的市場區域概念去進行投放?顯然,這不符合企業市場部的劃分習慣。今天的企業市場部一般是劃分為華南、華東、華北、西部,甚至西南、西北。經濟總量越大的地方分級越細,越落後分級越廣,這是電視媒體區域性發展的基礎。由於西部經濟總量不高,通常被廣告商劃分為一個大區域。從全國來看,貴州衛視的優勢並不突出,但是在西部地區貴州衛視卻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具有突出的優勢。從收視數據上看,在全國31家省級衛視中,貴州衛視在西部12省省會城市的綜合收視率中排名第一,在個別城市甚至超過當地衛視在當地的收視率。
在“西部黃金衛視”定位戰略的指導下,貴州衛視的覆蓋策略、節目策略、廣告經營策略都圍繞“西部”展開,全麵支持定位。
首先,在節目方麵,貴州衛視的節目立足於西部大平台,針對西部觀眾的愛好製作、策劃、購買、編排和調整現有節目。與央視西部頻道“讓世界了解西部,讓西部走向世界”所不同的是,貴州衛視首先滿足的是西部觀眾的需求,是“真正做給西部人看的衛視頻道”,從而獲得西部觀眾的青睞,有效提高自身在西部的收視率。
其次,在覆蓋方麵,導入定位戰略之後,貴州衛視憑借自身在西部覆蓋方麵的良好基礎,集中資源強化在西部落地工作,在西部省會城市落地的同時,實現在絕大部分二三級城市全麵落地,將自身在西部的覆蓋方麵的強勢變成絕對優勢。
在廣告、節目推廣方麵,貴州衛視將立足於西部,與企業一起策劃觀眾參與度高、關注度高、喜聞樂見的、良性互動的節目推廣活動。此舉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收視率,也有效地打響了客戶品牌的知名度,同時也使觀眾得到樂趣,真正實現了觀眾、企業、媒體的共贏。
在廣告經營和服務方麵,導入西部定位成為貴州電視台廣告部專業化改革的重要契機,並有力地推動了廣告部的專業化進程。廣告部專門成立了為客戶提供專業媒體策劃服務的“媒體企劃事業部”,並在整個部門實行嚴格的專業培訓與考核製度。此外,為了更好地為不熟悉西部市場的客戶提供服務,廣告部還與有關高校合作,建立了“西部市場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西部12省的基礎市場資料,並提供相應的谘詢服務。同時,開通了為企業和專業媒介人員提供西部市場和媒體資訊服務的貴州電視台“西部黃金衛視網”網站。
“西部黃金衛視”推出“區域+地方”的全新廣告投放模式,對企業如何在節省成本和保證傳播效果之間取得平衡,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區域+地方”模式提出一個全新的投放模式,即如果企業希望投放西部市場,可以選擇以貴州衛視為主,對於收視率不高的省會、省份,可以選擇當地的省會台或者省級台做補充,這就形成一個完整的投放模式。
“西部黃金衛視”戰略推動了區域化傳播的熱潮。區域化媒體的概念和“區域+地方”的全新廣告投放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業界同行和廣告主承認和引用。有媒體認為,2003年上海東方衛視的橫空出世,2004年安徽、山東、浙江、湖南四省的強勢地麵頻道聯合打造的區域媒體利器“中國媒介金牛市場”,都有這一概念的影子。
區域衛視的理念在實際推進當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和阻礙,這些問題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區域衛視比較難以實施,這將在後文中進一步討論。
央視西部頻道模式
2002年5月12日,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CCTV-12)正式開播。這是一個以新聞資訊為主的電視頻道,是中央電視台的第二個綜合頻道。西部頻道是中央電視台唯一以地域命名的頻道,其宗旨是“讓世界了解西部,讓西部認識世界”。
按照最初計劃,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將通過新聞和資訊,為西部大開發構建最大規模、最有影響力的信息傳播平台。每天播出18小時,其中首播6小時,重播12小時。西部頻道將以新聞、資訊為頻道主體內容,每逢整點有資訊,每逢半點有新聞。而專題、文藝欄目如《天地人》、《魅力12》、《西部論壇》、《天天快樂》等,則構成了西部頻道的另一個側麵,是新聞、資訊為主的頻道定位的豐富和有益補充。中央電視台給西部頻道的目標是三年內持平,三年後有收益。西部頻道除在西部12個省區直轄市落地之外,同時也在東部地區落地。
然而,西部頻道沒能等到三年之後,2004年12月28日,由於在收視率、落地範圍、創收等方麵均不盡如人意,開播兩年半的西部頻道正式“下馬”,頻道轉換成全新的社會與法頻道。
央視對此的解釋是:西部頻道不是撤銷,而是被社會與法頻道置換。主要原因有三:一、資源有限。中央電視台已經有了16個頻道,而頻道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做出了用社會與法頻道置換西部頻道的決定;二、收視較差。西部頻道的收視效果不好,在西部地區沒有好的覆蓋率;三、使命完成。西部頻道是2002年5月開播的,當時開設這個頻道是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到現在為止,可以說這個目的已基本達到。而且央視一套、二套節目都有對西部大開發的報道,所以我們把西部頻道的部分節目換到其他頻道。
其實,以上三個原因都未提及本質問題,最為關鍵的是因為缺乏有力的模式而使贏利目標遙遙無期。西部頻道最初“讓世界了解西部,讓西部認識世界”的“定位”,本身就是一個含混的概念,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大而全的頻道。從廣告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就很明顯:西部頻道究竟是用來針對西部市場、西部以外的市場,還是針對全國市場進行傳播的呢?西部頻道顯然回答不了。作為一個自負盈虧的頻道,從模式的角度看,西部頻道的停播是必然的。
一旦缺乏明確的模式,媒體的經營就難以保證,覆蓋、節目戰略上也將一片混亂。正如一篇題為《西部頻道究竟是做給誰看?》的文章所言:“如果說頻道是做給西部人看的,顯然缺乏新意,西部頻道的許多宣傳西部的內容對於長期身處西部的觀眾來講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如果說給西部以外的觀眾看的,在衛星電視覆蓋非常高的情況下,如果想看西部風光,隻要手指按一下遙控器,大可以在新疆、陝西、四川等眾多衛星頻道看到,而且更快、更準。”最關鍵的是,如果西部頻道是做給西部以外的人員比如東部人看的,這就意味著廣告主應該用西部頻道來開拓東部的市場,這與廣告主的認知非常不相吻合。沒有贏利模式就不會有持續長期的廣告支撐,因此,一段時間後的西部頻道銷聲匿跡一點都不奇怪。
“金牛工程”及“華東本壘打”、“星四軍”的模式
“金牛工程”
2004年,安徽影視頻道、湖南經濟電視台、浙江教育科技頻道和山東齊魯電視台共同發起“中國媒介金牛市場”戰略。四台聯合起來將總額價值4000萬元的廣告無償提供給一家企業,為期一年,條件是中標企業必須在一年內按照一定銷售額比例,將廣告費支付給四家電視台,如果銷售不好,媒體的廣告收益也就相應減少。其實這是媒體為客戶提供一種全新的市場模式和操作方法,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9]
以國內目前的企業媒介使用習慣來看,企業的媒介計劃依市場計劃而定,在製定營銷戰略、選擇進入區域市場時,往往以當地的經濟指標作為主要參考,如GDP、人口規模、消費能力等,先選擇目標區域,再選擇這個區域市場的媒介,對於不同戰略地位的區域市場,其媒介預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很多企業一般首選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作為重點突破的區域,然後以這些城市輻射周邊。對此,“金牛工程”有針對性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