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4日,俄羅斯主流媒體俄新社突然發表了一篇題為《俄“塔季婭娜”衛星失靈,俄部分專家認為可能被美國攻擊》的文章。這文章主要援引了莫斯科大學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弗拉基米爾·拉琴科的話,他說,在2007年3月7日,俄羅斯一顆名為“塔季婭娜”的衛星在轉入地球背麵是,即相對俄羅斯而言,也就是美國上空區域時,與地麵的通訊仍然正常;而當“塔季婭娜”從美國一側轉出時,它已經徹底與地麵指揮中心失去聯係。弗拉基米爾·拉琴科繼續說,這顆衛星很可能是被美國擊毀的。因為在3月7日這天,這顆名為“塔季婭娜”的微型衛星突然失靈時,正好位於美國上空,而同一天美國曾進行導彈發射。俄航天領域其他一些專家也同時說,“塔季婭娜”衛星失靈可能是由於受到地麵某種技術裝備的攻擊造成的,俄羅斯部分專家認為“塔季婭娜”極有可能成了“美國太空激光武器的試驗品”。俄新社報道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俄航天專家表示,這顆衛星突然失靈可能與美國3月7日在其境內發射導彈有關。他說:“比照一下美國導彈發射時間和衛星飛過美國上空的時間資料可以發現,這兩起事件之間是有著密切關聯的。”
這顆衛星於2005年1月發射升空,是為實施俄羅斯大學間“航空航天領域微型技術”項目,同時並慶祝莫斯科大學建校250周年。當時,俄羅斯共有3顆類似的衛星為俄各高校提供教學服務。“塔季婭娜”衛星是一顆太陽同步衛星,其軌道距地球950公裏,主要用於研究地球近地空間的輻射環境,同時也承擔莫斯科大學與其他大學之間的衛星通訊。在升空後2年多的時間裏,該衛星的儀器設備一切運轉正常。
當然,弗拉基米爾·拉琴科在懷疑美國擊毀衛星的同時,也表示不排除衛星與太空垃圾相撞後造成失靈的可能性,但俄羅斯專家說,“塔季婭娜”衛星與太空垃圾相撞的概率極小;而如果是衛星本身故障,那麼其通信信號在大多數時候都是逐漸或間斷消失的,而不是突然消失,衛星應答也毫無反應。
盡管“太空戰”的屢屢出現在電影、電視中,但在現實國際政治中,直接攻擊他國衛星實際上相當於直接攻擊別國領土,如果真是美國所為,那麼按照國際法則會被視為戰爭挑釁,當然,俄羅斯不會為一顆衛星而與美國大動幹戈,況且,究竟是否為美國導彈所攻擊也無法真正確認。然而,無論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太空戰的晨曦卻已經出現在天際——因為美國完全具有這樣的能力。
實際上,這種對衛星的互相“攻擊”早已開始,蘇聯曾在1975年成功利用陸基反衛星激光武器使飛臨西伯利亞的兩顆美國衛星“短暫致盲”,但這種行為在冷戰那段敏感時期雙方僅僅把其視作一種“幹擾”。
自1957年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地球軌道以來,太空就成了人類活動的新領域,因而也自然被視為一種“領土”,當然不是按照國家土地領域的太空輻射,太空是另一種開放式的領域,如同公海,而環繞在軌道上的各種航天器則如同航行在公海上的船隻,被視為各國的財產和領土。在太空中,至今世界各國總共發射成功約6000個各類航天器,目前在軌運行的衛星有795顆,其中屬於美國的達413顆。這些衛星按照聯合國的約定在其各自的軌道有序運行,之間不會發生相撞的情況。
因此,如果如俄羅斯專家所言,“塔基揚娜”是被美國擊毀的,那麼等於美國在公海上向一艘俄羅斯船隻發射了魚雷,那等於宣戰——這條消息之所以引起世界的關注正在於此。各國的專家也都對此說法保持沉默或者謹慎地表示支持,而都心存懷疑,大多數人都絕可不可理解,因為看不出美國攻擊“塔基揚娜”的政治目的。但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幾年太空角逐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大國之間,似乎在太空時常能聞到火藥味——俄羅斯衛星被懷疑遭到美國攻擊僅僅是在中國試驗反衛星武器兩個多月之後。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似乎這件事就不那麼簡單了。有政治學者說,美國如果想要警告俄羅斯,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沒有必要費盡周折地到太空去找麻煩,然而,如果美國就是想在太空領域警告俄羅斯,那麼有什麼地方比在太空更合適呢?而有人更加大驚小怪地叫道,如果是美國攻擊的,那在政治上將招來非常嚴重的後果,但其實,這種摩擦就是在冷戰中也屢見不鮮,美蘇雙方,或者今天的美俄書雙方都不會感到有什麼嚴重的,他們其實心知肚明,就如同美蘇雙方的戰機經常在天空橫眉冷對、甚至彼此“相撞”一樣。
實際上,一顆衛星出現故障而失去聯係在國際政治中幾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何況這隻是一顆民用衛星,而且是一顆大學教育衛星,美國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衛星“下手”當然也是有所考慮的——當然,這個說法的前提條件是假設這件事就是美國人幹的,而在衛星自身出現故障、衛星與太空垃圾相撞兩個概率都很小的情況下,美國人自然就是概率最大的罪魁禍首。其實,最主要的理由是,在2007年,美國、中國、俄羅斯在太空的明爭暗鬥十分搶眼,連續發生各種“新聞”,這使得世界有理由相信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又在進行一種太空競技表演——因為,在現代軍事中,太空是任何一個軍事大國的軟肋,因此,在這裏互相鬥法,就如同擊劍比賽一樣,既可以不傷身體,又可以明顯地揭示出勝負,而美國之所以攻擊一顆俄羅斯民用衛星,目的正在於此。
其實,雙方在反衛星武器的較量上早已開始。早在裏根政府時期,由於裏根政府提出“SDI”計劃,蘇聯於是針鋒相對,立即集中了1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究蘇聯的“戰略防禦計劃”中的技術問題。根據這項計劃,蘇聯要早20世紀末把一個先進的防禦係統部署到太空。這項計劃的主題就是彈道導彈防禦和反衛星係統,蘇聯的目標是確保100%的摧毀美國和其盟國的進攻飛機和導彈。蘇聯人的做法一向頗為現實,他們的研究十分注重實戰,而且,其實蘇聯人的進展與美國不相上下。在1961年,當中國人還在竭盡全力製造自己的第一枚導彈的時候,蘇聯的“格裏豐”反導彈係統就已經成功,“格裏豐”反導彈係統的成功為蘇聯人的“戰略導彈防禦計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在此基礎上,蘇聯又發展了更為先進的“橡皮套鞋”反導彈係統。“橡皮套鞋”反導彈係統的構想是,當敵國導彈飛向蘇聯領空的時候,該係統內的戰略預警係統,即“雞籠預警雷達”就會發現導彈,同時做出識別,然後立即把導彈相關信息傳輸給作戰指揮雷達;作戰指揮雷達在接受到信息後再次對目標進行跟蹤和識別,此後再把信息傳遞給場地跟蹤雷達,場地跟蹤雷達對目標進行最後的識別,同時對攔截導彈作出引導。
在反衛星方麵,蘇聯的計劃就是直接了當的“反衛星作戰計劃”。這項計劃采用“衛星反衛星”和“導彈反衛星”兩種作戰方式。蘇聯於1964年就開始研製反衛星武器,並且在1982年的大規模戰略核演習中成功發射了反衛星衛星,然後在演習中將模擬的敵方衛星摧毀。1983年,蘇聯就已經進行了2007年中國在年初所進行的試驗,即使用反衛星導彈擊毀了1顆在東德上空飛行的衛星。此後,蘇聯又共計進行了20多次衛星反衛星的試驗。
而今天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軍工產業,在強激光武器方麵同樣也得到繼續發展,甚至在激光功率的研究方麵超過美國的類似係統。在反衛星武器的戰略部署較量方麵,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蘇軍部署於薩雷沙甘試驗基地的8台防空激光器和2台反衛星激光器已經對美國的低軌衛星構成現實威脅。俄羅斯實際上擁有當今獨一無二的、具有實戰意義的反衛星係統,現在俄羅斯的反衛星係統已經遠遠超越“格裏豐”和“橡皮套鞋”兩大係統,今天俄羅斯反衛星武器能夠在150-2000公裏的範圍內擊毀偵查、導航、氣象衛星,以及航天飛機。因此,俄羅斯對美國衛星體係的威脅一直是美國的心腹大患,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像美軍那樣對空間係統如此依賴——如果沒有衛星,美國即使打贏海灣戰爭也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甚至有可能變成另一個越戰,美國軍隊在今天幾乎90%的信息都要依賴衛星的傳遞。
針對美國人退出反導條約,憤怒的俄羅斯人也表現出了慣有的強硬。俄羅斯議會批準了《2001-2010年的俄羅斯10年航天發展計劃》,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說:“俄羅斯將不得不采取相應的對策,保障自身的國家安全。”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大力部署其“白楊”係列導彈,這族導彈中“白楊-M”是公認的能夠穿透美國導彈防禦係統的一種武器。
實際上,美國此次攻擊俄羅斯衛星,真實的目的有三:
一,在此階段,俄羅斯與美國在伊朗問題上的爭鬥已經從桌子底下的互相踢腳轉到了在桌子上互相瞪眼,有關美國攻打伊朗最火暴的傳聞都來自俄羅斯。2007年4月3日,俄《共青團真理報》甚至將“第三次世界大戰於4月6日4時打響”作為新聞的大標題,登在當天報紙的頭版頭條,而冷戰後的氣勢正盛的美國終於忍不住給了俄羅斯人一個不大不小的耳光——攻擊俄羅斯衛星,既可以當作戰爭借口,也可以保持沉默,美國人隻是借此威脅俄羅斯:就是我現在給你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你敢發動嗎?
二,美國在政治上一直與俄羅斯針鋒相對,在俄羅斯進行民主改革後,美國對俄羅斯式的民主大加嘲諷,而且也在歡迎俄羅斯加入西方世界一事上屢加欺騙,這終於讓俄羅斯醒悟,它根本無法與美國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按照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原則,其實國家間意識形態如何根本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國家利益,因而,美俄之間的競爭是一種戰略競爭,美國的基本目的是要遏製俄羅斯的重新崛起,而太空領域則是俄羅斯最大的軟肋;
三,在太空領域,盡管是美國軍事體係的軟肋,但世界也清楚,現代軍隊誰也不開衛星,衛星係統不僅是美國的軟肋,也是俄羅斯的軟肋,而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優勢地位則無人能及,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衛星體係更加殘破不堪,美國因此向俄羅斯叫板,當你攻擊我的軟肋的時候,是否能夠我對你軟肋的攻擊呢?因為美國的反衛星能力要超越俄羅斯或者世界任何一個航天大國。
果然,俄羅斯隻是向世界新聞界發發牢騷,除此之外,它毫無作為,更沒有像冷戰期間那樣發動針鋒相對的襲擊。
這些還都是零星的較量,而且遠在高空,似乎與我們的生活還很遙遠,但實際上,太空戰就在我們眼前,而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也許,你會從2001年1月美國在科羅拉多州一個軍事基地內秘密舉行的有史以來首次太空戰演習中得到答案,那次演習的背景就是:2017年,中國為統一台灣而向美國發動了“太空珍珠港襲擊”。
2001年1月22日至26日,美國空軍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空軍基地秘密舉行了代號為“施裏弗”(Sehriever)的太空戰演習,這是美國空軍曆史上的首次太空戰演習,因而這次演習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1月30日,美國太空署網站向外界披露了這次秘密演習的內幕——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美國設定演習的背景竟然是在2017年,中國在太空首先發動了襲擊,美國因此遭遇了“太空珍珠港”。
在這次演習兩天後,演習現場總指揮、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太空戰中心模擬與仿真部門負責人赫格斯特倫上校特意向外界說明了一些演習的情況。他說,這是一項耗資150萬美元的太空演習。本次太空戰演習的時間背景設定在2017年前後,假想敵為“紅方”,美國航天司令部為“藍方”。在2017年,“紅方”已經成為一個航天大國,擁有了足以與“藍方”抗衡的航天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