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太空站較量已經開始(1 / 3)

實際上,早在10年前,美國就已經公開表示它已經具有直接進行太空攻擊的能力:1997年10月,美國陸軍在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場就進行了一次陸基激光反衛星武器試驗,當時擊毀了一枚俄羅斯製造的火箭彈;而美國正在發展的機載激光器(ABL)則已經是一種可以發射數百萬瓦功率殺傷光束的強大武器,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毀敵軌道衛星,對此,五角大樓毫不掩飾地說,“能摧毀導彈,同樣也能摧毀衛星,特別是摧毀敵軌道衛星。”

而如果你對此保持關注的話,你會突然聯想到在2005年7月4日這一天,美國宇航局進行了一次高調宣傳的太空表演,那就是美國在當年1月12日發射的一顆名為“深度撞擊”的彗星探測器,在這一天準確地對坦普爾1號衛星實施了撞擊。

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的是,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日,而稍有太空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美國能用一顆運行數月的彗星探測器成功撞擊一顆高速運行的小彗星的話,又是選擇在獨立日這天進行表演,那意味著什麼!

在2005年7月4日,即美國國慶日這一天,美國東部時間7月4日淩晨1時52分(北京時間4日13時52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擊”號太空飛行器釋放的撞擊器成功地撞擊了“坦普爾1號”彗星,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撞擊彗星的行動獲得了成功!

“深度撞擊”計劃是一場策劃良久的表演,它能提供一些科學研究的資料,如“深度撞擊”號會將撞擊的資料傳給地球,其所發回的照片和數據將為人類研究彗星、太陽係的形成等提供幫助。

在撞擊成功後,美國宇航局裏一片掌聲,因為這表示宇航局的計算和控製分毫不差,美國人發射了一顆重量為372公斤的子彈,這顆子彈與“坦普爾1號”彗星以每秒10.3公裏的速度相撞。探測器在撞擊器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前後24小時內將一直進行圖片拍攝和數據接收工作。其中撞擊前22小時內探測器將完成檢驗太空船和拍攝“坦普爾1號”彗星成像的任務。撞擊成功14分鍾內,在遠處監視的探測器都一直處於數據收集中。直到淩晨2點零5分,由於在快速飛向彗星的過程中產生了過多的塵埃擋住了探測器的視線,它才不得不放下了保護麵罩倉停止記錄數據,也自然中斷了和地麵的聯係。27分鍾後,NASA地麵監控中心才開始進行進一步檢測,並與探測器重新建立了聯係。探測器與“坦普爾1號”擦肩而過,如果計算稍有差池,那麼探測器本身也有可能被毀——探測器距離這顆小彗星隻有500公裏,它在這個距離上拍攝撞擊的細節,它用高分辨率的相機和紅外分光計等認真記錄著撞擊前後的每一秒鍾。在太空中,500公裏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由於沒有空氣阻隔,因此爆炸產生的的碎片會以直線飛行相當遠的距離,因而很可能擊中探測器本身。宇航局事先測算,如果有碎片擊中探測器,那麼它隻有不到15分鍾時間拍攝爆炸的全過程,記錄撞擊坑的大小、深度、形狀和內部結構,分析從彗核內部噴射物質的成分,並將觀測到的寶貴圖像和數據傳回地球。“探測器在如此接近彗星的區域還能‘存活’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陽係研究室主任安德魯·丹之勒說道,“在接下來的飛行過程中探測器可能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一係列麻煩,我們要在遇到困難時就學會解決它,我們不能也沒有寬餘的時間去思考。當然不管有什麼樣的問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發回NASA地麵監控中心。”

撞擊器本身攜帶有照相機,在它衝向“坦普爾1號”彗星的同時,它一邊飛行一邊拍攝,最終猛烈撞擊在這顆彗星上。這次撞擊的猛烈程度使得本來在太空中毫不起眼的“坦普爾1號”彗星在那一瞬間爆發出耀眼的光輝,就如同美國人在太空中點燃了一顆聖誕節火焰。據美國宇航局測算,實際上這遠比聖誕節火焰的威力要大得多——這次撞擊相當於4.5噸TNT烈性炸藥的爆炸,結果是在“坦普爾1號”彗星表麵炸出深30米、大小如足球場般的巨坑。這因此也是人類探測器在彗星上留下的第一個印記。

1867年被發現的這棵馬鈴薯形狀的彗星在被撞擊的瞬間其表麵清晰的圖像也被傳回地球,美國人得以仔細觀察這個可憐的小彗星。

安德魯·丹之勒稱:“這次撞擊非常成功,在明天和未來的幾天內我們將對探測器母船發回來的數據和拍攝的照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相信屆時會有更大和更豐富的發現。”

在撞擊的時刻,美國事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消息,因而約有1萬多人聚集在美國夏威夷的懷基基海灘,因為這裏是觀測這一撞擊現象的第一觀察點,能夠在第一時間裏觀賞到這一次太空焰火表演。其中一名叫艾米·拉斯坦形容,在撞擊的瞬間,她看到一道紅線出現在天空西南方,持續了大約5秒鍾時間。這個19歲的孩子一時興起,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觀看了這一奇觀後,我決定立誌成為一名美國航天局科學家。”在夏威夷威美亞小鎮凱克天文台(WM Keck Observatory)上,同樣也聚集了上千名觀眾,因為這裏有3個巨大屏幕,天文台將觀察的結果顯示在大屏幕上,那情景頗似等待外星人的光臨,人們在撞擊的時刻不由自主地大叫起來。

在全球各地,許多國家的人也都觀看到了這一次盛大的表演。全球共有20個國家60多座天文觀測機構,也都對此進行了觀測工作,而且諸如智利、新西蘭,以及英國無線電望遠鏡都以不同波長拍下撞擊彗星的畫麵。

美國宇航局在解釋為什麼進行此次花費不菲的撞擊時說,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彗星的慧核結構了解十分有限,而“坦普爾1號”彗星的周期在200年以下,來自於1992年被證實存在的“柯伊伯”帶,而這一區域內的天體都有可能保留著46億年前太陽係形成時期的原始物質的結構和狀態,因為這一區域距離太陽較遠,其他距離太陽較近的太空物質其內部結構大多已經無法保留原始形態,因而選擇“坦普爾1號”彗星能夠很好地研究太陽係的起源。另外,“坦普爾1號”彗星的運行軌道位於木星和火星之間,圍繞太陽運轉,它相對地球的回歸周期為5.51年,迄今已發現其至少回歸了25次,以現有的人類所能做到的能夠精確撞擊、速度又適合的飛行器,“坦普爾1號”彗星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目標。在撞擊後,產生的碎片也不會重新落回這個小彗星上,它自身的引力不足以把碎屑吸引回來,因此,裸露出來的慧核有利於繼續觀察。“撞擊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設想。原先設想的最理想狀態是——撞擊後發生劇烈爆炸,彗星亮度明顯增加。但就算經過了6年的準備,那麼多人付出了很多心血,還是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撞擊前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爆炸比預期的更明亮、更猛烈,太讓人激動了。”“深度撞擊”項目負責人之一,馬裏蘭州大學天文學家露西·麥克費登教授說。

——但是,這項耗資3.3億美元的表演並非僅僅是一次科學實驗,而是負有雙重意義,即科學和軍事兩層含義,如前文所敘,如果美國能夠在深空準確撞擊一顆小彗星,那麼也就說明美國已經具備了在太空摧毀任何一顆人造航天器的能力,那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航天器,隻要美國需要,美國就可以摧毀它。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人葛萊梅曾說,撞擊彗星如同“發射一顆子彈在精確的時間和準確的地點擊中另一顆子彈”。因為這就如同美國在戰鬥機方麵的領先水平一樣,美國在太空精確打擊能力上也是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的,如此次“深度撞擊”計劃起航程為1億3千萬公裏,而中國目前所能達到的外太空探索水平隻有6萬公裏,而且很難做到如此精確的“撞擊”——“深度撞擊”號探測器釋放的撞擊器以大約每秒10.3公裏的速度向“坦普爾1號”彗星飛行,而“坦普爾1號”彗星的速度同樣相當於子彈的飛行速度,因此說這是一用子彈撞擊子彈毫不誇張。而實際上,“所謂深度撞擊”計劃從一開始其主要目的就不僅僅是科學研究,或者是出於保衛地球這樣的設想,而是一場標準的太空軍事威懾,隻不過美國為它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和保衛地球這樣無限正義的色彩,然而,世界各國的專家都明白,這項計劃中所展示的主要是太空精確打擊技術,而不是對彗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