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義和團危機中的任務(1 / 2)

根據日記記錄,當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在1900年年初就預見到,大清很快就會因義和團卷入與外國的衝突。義和團即大刀會,當時在大清的北方地區活動日漸猖獗。那年的二月,李鴻章記下了這樣一則日記:

“這是我第三次上書朝廷,請求嚴厲查禁義和團,但是朝廷並未就我此前的奏請采取任何行動查禁這個由暴徒惡棍組成的組織。我期望這次的請願能夠得到慈禧太後的關注。我曾一再嚐試,幾乎是無數次的努力,想要讓朝廷意識到如果大清反對這些所謂的洋鬼子,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相反還會有很大損失。把他們趕出去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這些外國人一旦從大清撤走,不管他們是情願還是不情願,我們的國家在很多方麵都會變得更加貧困。”

“在京城的最後幾天裏,我盡了一切努力讓朝廷明白這些觀點的真實性。皇太後顯然是讚成我這些觀點的,而且,榮祿(太後身邊最有影響力、與太後關係最密切的心腹)確實是基督教徒們堅定的朋友。但是據我所知端郡王在背地裏支持義和團,他會用盡一切方法勸告太後,如果朝廷不加幹涉,義和團就能夠消滅所有的外國人。端郡王有一群很強大的擁護者,但我最擔心的是慈禧相信他所說的話,並秘密地偏袒大刀會。”

1900年4月,李鴻章留下了此番言論:

“我收到了來自朝廷的這封信,我相信這隻是對外做做樣子:‘各省村眾聯合組建民兵,借此保衛鄉土,自衛身家,這實際上隻是在遵從祖宗傳下來的古老遺訓,保持警惕和互相援助。隻要相關人員管好自己的事,我們便無理由對他們加以幹涉。我們唯一要擔心的是,這些人中良莠不齊,並以此為托詞向當地基督教徒尋釁滋事。切記皇帝以同等仁心對待天下蒼生,毫無地區差異,因此,相關人員應遵從這個精神,戒除宣泄私人憤恨,以免招致他國敵意,使自己遭受處罰。特告中堂大人,朝廷希望相關督撫嚴格管理地方官,在必要情況下,發布直言公告,號召所有人隻管好自己的事情,與他人和平相處,切勿忽視這些最誠摯的勸誡。’”

李總督評論道:“一派胡言,這說得完全不對。我知道大清很快就會因這些暴徒而陷入困境。但在我的轄省內並沒有多少義和團,即使是有,他們也不敢露麵。”

他又寫道(據推測,寫作時間為1900年5月):“我收到朝廷發來的急電,敦促我查禁轄區內的所有義和團。這把我激怒了,因為朝廷這是在裝糊塗、耍花招。我這裏根本沒有不法之徒,將來也不會有。”

“最近我每天都會給榮祿寫信,力勸他用盡一切方法,把太後堅定地爭取到洋人這一邊來。她現在正搖擺不定,因為這兩個最受寵的心腹說的話她都想相信,但這兩個人(榮祿和端郡王)的觀點卻針鋒相對。”

“我為大清感到難過!如果這些使團遭到擾亂,所有的外國民族就會帶著槍炮殺入大清,甚至是美國——我們在此以前的朋友,也會派出軍隊和戰艦攻打我們。”

“後來(沒有日期)。——義和團的惡棍們發出了最後一擊,殺死了德國公使範·克林德。我認識克林德,第一次與他見麵是在德國。大清接下來的命運將會如何?無論如何,老天爺知道,我一次又一次的力勸朝廷嚴懲這群土匪,直至自己精疲力竭。端郡王生來就憎恨基督教徒,隨著年紀增長,他這種憎恨愈發嚴重,他可能已經說服了朝廷,使朝廷相信,如果不對義和團加以幹涉,他們便可能清除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外國人。這完全是胡說八道!他的無知將以犧牲大清利益為代價。”

雖然李鴻章明顯地因北方的困境而坐立不安,但他的內心似乎足夠平靜,還在廣州主持了一場古老的祭拜大典,因為他在日記中寫到了以下內容:

“今天我們完成了完整的耕藉禮。我和所有屬下官員一道,著全套朝服,坐轎子去到東門外神農壇,履行了我們的職責。偉大卓越的神農,是4700年前統治這片土地的神聖農夫。也是他發明了農業,全世界都應該給予他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