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從未覺得牛頓老態龍鍾,但衰老的跡象終於開始出現。在最後的五年中,牛頓的健康每況愈下。
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括約肌機能衰退,這也許是1723年的那場疾病所致。從那以後牛頓就開始小便失禁。但這並沒有把牛頓嚇倒,反而更讓他堅強起來。
牛頓在這個時候接待的客人比較多,參加的活動也比較多,由於這會引起更大的痛苦,於是他不再乘坐馬車,每天都坐在椅子上。他不再到外麵就餐了,請朋友到家吃飯的次數也減少了。所有的肉製食品都不吃了,而改為肉湯、蔬菜和菜湯等易於消化的東西。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取消了一切應酬及宴客。這時,他重要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集出版了。有一個荷蘭的年輕外科醫生賓巴尼,在偶然的機會裏看了這本書後,被這本書吸引了,並感覺到了這本書的偉大。
後來,賓巴尼寫了一篇關於萊布尼茨“落體力學說”的論文,牛頓看了非常高興,並對他大加讚賞,還跑到了賓巴尼的住處去拜訪這位青年。從此,兩人經常見麵,很快兩人建立了朋友關係,賓巴尼也成了牛頓的好幫手。賓巴尼後來回憶說:
“牛頓那時的記憶力不如以前,已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是對於他著作的理解力還是很強的。關於這一點,正好和人們傳說的相反。牛頓這時雖然是一位聞名全球的科學家,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一絲不苟,從不表現出頑固與自大的樣子。”
1724年8月,醫生把兩粒豆大的結石從牛頓身上取了出來,這使牛頓的痛苦也減輕了許多,他以為自己完全恢複了,為之感到高興,親戚朋友也替他歡欣鼓舞。可是好景不長,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1725年1月,牛頓咳得非常厲害,還感染了肺炎,緊接著,痛風又進一步加重了他的病症。牛頓不得不聽從醫生和朋友的勸告,移居到肯辛頓休養。
有一天,牛頓的老友來拜訪他,找了很久,都看不到他的人影,正在這時,突然聽到從屋裏傳來了牛頓的聲音:
“在這個洞的旁邊,再鑿上一個洞,這個比原來那個小一點兒。”
老友看到這兩個洞,感到很奇怪,便問牛頓:“你幹嗎鑿兩個洞呢?這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牛頓回答說:“我養了一隻小貓,最近老是跑到我房間裏來,我看它在外麵急得團團轉進不來,怪可憐的,於是,我就幫它鑿了洞。這些天,它生了隻可愛的小貓,這個小洞就是給小貓走的。”
老友聽完他的講述,便哈哈大笑起來,過了一會兒,才停下來。對牛頓說:“你真有點糊塗了,大的洞大貓能夠過去,那小貓也能過去,何必再鑿一個洞呢!”
牛頓這才明白過來,原來牛頓這時滿腦子想著: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占有同一個空間。所以,他才會認為大貓和小貓不能共用一個洞的。
在肯辛頓修養了一段時間後,牛頓的身體漸漸複原了,於是,他又回到了倫敦,來到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們看到牛頓健健康康地回來,都為之歡呼雀躍,整個會堂都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次會議開得很精彩,很有意義,這讓牛頓非常滿意。會後幾天,他又去拜訪了倫敦的幾位故友,與他們閑聊時,他感覺很輕鬆、很愉快。
這樣幾天下來,牛頓感到太累了,令人懼怕的疾病再次襲來,他難受極了,不得不離開倫敦,再次回到肯辛頓。
從1月7日起到4月22日,由於疾病反複發作,牛頓不得不暫時辭去皇家學會會長之職,並且自那時起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缺席會議比參加會議的次數還要多。
康迪特勸他不要走著去教堂,可牛頓回答說:“隻有用腿,才能有腿。”康迪特還說他一直堅持學習和寫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