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治軍嚴狠,戰功卓著(1 / 1)

曆史上多數奸臣並無真才實學,更無豐功偉績,他們隻是靠諂媚君主,結黨傾軋等手段。便博取了高官厚祿,甚至位極人臣。但是,也有另外一種奸臣,他們能文善武、屢建功勳,靠自己的能力贏得權位,隻是由於他們心術下正,最終成為為非作歹、誤國害民之人。此類奸臣尤為危險,其才足以“濟世”,其功足以固位,其勢足以懾主,因而比那些卑屈的走狗型的寵兒嬖臣更難對付。隋朝的楊素就是這一類權奸的典型。

楊素(?—606年)字處道,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其祖父楊暄,曾任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其父楊敷,仕於北周,為汾州刺史,後歿於齊。楊素“少落拓,有大誌,不拘小節”。其從叔祖魏尚書仆射楊寬對素深為器重,常對子孫們說:“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楊素自幼好學,“研精不倦,多所通涉”。他善屬文,工書法,還留意於卜筮之術,頗有才華,而且又相貌堂堂,“美須髯,有英傑之表”。這種個人條件,再加上出身於名門士族,自然仕途順利,易露頭角。在北周時,大塚宰宇文護引薦楊素為中外記室,後轉禮曹,加大都督。

楊素頗有膽氣,周武帝時,素因其父守節而陷於齊,卻未蒙朝廷贈諡,很是不平,便上表申理,但是武帝不許,楊素則再三爭之。武帝大怒,命左右斬之,而素毫無懼色,並敢於直斥武帝說:“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沒想到帝壯其言而轉怒為喜,於是贈楊敷為大將軍,諡曰忠壯,並且拜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漸見禮遇。武帝曾命素草擬詔書,他下筆立成,詞義兼美,武帝更為嘉許,顧謂楊素說:“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素應聲答道:“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而且毫不掩飾。他豪氣逼人,全無謙退畏餒之象。正是這種強悍雄放的性格使他得以受到周武帝乃至後來隋文帝的賞識。

及北周平齊之役,楊素為先驅,“盡力苦戰”,“每戰有功”。因而平齊後加素為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

楊堅後為丞相,掌握了北周命運,大有取而代之之勢,楊素認為有機可乘,便與楊堅“深自結納”,素與堅同為弘農華陰楊氏,加之他又能力過人,故楊堅也樂於援引。由此,二人結成了親密關係。楊堅對楊素甚為器重和信任。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而稱帝,國號隋。是為隋文帝。文帝受禪後,馬上加素為上柱國。開皇四年(584年),又授禦史大夫。

楊堅代周後,便積極籌備掃滅陳和後梁。在此期間,楊素曾數上取陳之計。文帝終於在開皇七年(587年)滅後梁,於九年滅陳,統一天下。在伐陳之役中,文帝以素為行軍元帥,率水軍從三峽東下,一路奏捷,並且“秋毫不犯,陳人大悅”。當時,“素率水軍東下,舟艫被江,旌甲耀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俱曰:‘清河公即江神也。’”可見,楊素不愧為令敵聞風喪膽的勇武將軍。

開皇十年,(590年)楊素又率軍鎮壓了荊州和江南各地的反隋勢力。

楊素治軍,以嚴狠著稱,這也體現了他一貫凶悍的性格。史書稱“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然大抵馭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素每率軍臨敵,“輒求人過失而斬之,多者百餘人,少不下十數。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堪稱殘忍。及與敵對陣之時,楊素又先令一二百人衝赴敵陣,陷陣則已,如不能陷敵陣而還,不問人數多少,全部斬首。然後又令二三百人再去赴陣,如不能陷陣,仍如上法而盡斬之,因而“將士股栗,有必死之心,於是戰無不勝,稱為名將”。與此同時,楊素也很會利用獎賞之道來督率部下,“其從素下伐者,微功必錄”,“至於他將,雖有大功,多為文吏所遣卻”。因此,相比之下,“素雖嚴忍,士亦以此願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