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專權攝政、死後暴屍的皇子多爾袞(1 / 3)

多爾袞是入關後的清帝國的實際締造者,是順治帝的攝政王,同時事實上也是他的繼父。但遺憾的是,他卻未得善終。

(1)智勇過人,屢立奇功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共有十六子,與多爾袞同母者有二,兄阿濟格,弟多鐸。

世祖福臨(即順治帝),衝齡即位,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清入關創業,開國立基,皆由多爾袞一手所為;在順治七年(1650年)世祖親政以前,清廷的軍國大事,多獨斷於攝政王,因此,多爾袞是清帝國的實際締造者,功勳卓越,聲勢顯赫。多爾袞雖然沒有稱帝,但擁有皇帝的權威。多爾袞一生封爵甚多,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初封貝勒,後封墨爾根戴青(即聰明王)、睿親王,世祖福臨即位後,稱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死後曾一度追封為誠敬義皇帝,不久被貶削爵,乾隆朝時仍複睿親王爵。當時朝鮮人多稱之“九王”,西人著述中皆名之“阿瑪王”,明人記載中有時稱之為“九酋”。

多爾袞所處的時代,中國正處於大變革、大動蕩之中,給多爾袞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幼年的多爾袞,就已鋒芒初露,頗受努爾哈赤的器重。天命十一年(1636年),努爾哈赤死於瑗雞堡(距沈陽四十裏),皇太極登基稱帝,當時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被封為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二月,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多羅特部,敖木輪大捷,多爾袞頗立戰功,由此而被晉封為墨爾根戴青,並逐漸躍居於後金軍隊的主要統帥之列。聰慧多智、謀略過人而且英勇善戰的多爾袞,深獲皇太極的寵信,多次被委以重任,參與曆次重大軍事行動,東征西戰,屢建奇功。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利用察哈爾林丹汗去世這一有利時機,命多爾袞等為元帥,率精兵萬餘進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多爾袞基於“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利用族親關係,兵不血刃,降服額哲,使這次進軍變成一次盛大的受降典禮。額哲率部降清後,其他部落皆隨之而降,蒙古四十萬部落盡服清人,從而順利地解決了蒙古問題。多爾袞還獲得元朝的傳國之璽“製誥之寶”,皇太極因此而改元崇德,改國號清,多爾袞也被晉封和碩睿親王。在皇太極降服朝鮮的戰爭中,多爾袞再次顯示出其傑出的才能。崇德元年(1636年)底,皇太極率軍侵朝鮮,圍朝鮮國王李棕於南漢山城。翌年二月,多爾袞率軍攻打居住有朝鮮二王子、王妃以及眾多大臣及其眷屬的江華島。多爾袞剛柔並用,迫使江華島投降;受降後,又嚴禁軍兵濫殺擄掠,並送還所擄士女,對朝鮮國王之嬪妃,待之以禮,使朝鮮國王深受感動,促進了朝鮮國王的投降。在對明朝的戰爭中,多爾袞也以英勇善戰著稱。崇德三年,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率左翼清軍,嶽托率右翼清軍,分別從董家口、牆子嶺毀邊牆侵入明朝腹地,西掠至山西,又東破濟南,戕明總督盧象升,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而還。縱橫豕突數千裏,蹂躪城池四十餘座,所到之處燒殺擄掠一空,共掠人口二十五萬餘,財物不計其數,山西、河北、山東諸省臣民罹災慘重。多爾袞指揮的這次對明戰役,嚴重地殘毀了明朝京畿腹地,有效地削弱了明朝國力。

多爾袞憑其卓越的戰功、傑出的才智,脫穎而出,躍居諸王之上,在清王朝的開國過程中,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心腹。這為他參與後來的政治鬥爭提供了實力。而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則為多爾袞奪取清王朝的最高權力提供了契機。

(2)與皇位失之交臂屈就攝政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暴崩,滿族統治者內部為皇位繼承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清入關以前,嗣君的繼承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議立。皇太極未死之前,諸王內部就已顯露爭立端倪。皇太極一死,這一矛盾就立即尖銳起來。當時諸王中有爭立之心者為數不少,最後形成了以皇太極長子肅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為首的對立兩派,互不相讓。原由皇太極親率的正黃、鑲黃兩旗,力主擁立豪格,而由多爾袞及其同母弟多鐸統率的正白、鑲白兩旗,則誓立多爾袞為皇。雙方關係十分緊張,大有兵戎相見的氣氛。在這種僵持不下的形勢下,經過皇太極孝莊皇後從中極力斡旋,多爾袞沒有貿然妄動,而是提出冊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待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遂被雙方接受。

多爾袞沒有自立為皇,也不見得是他“性成仁讓”,甘守臣節。多爾袞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他在與豪格政治力量的對比上,並不占有明顯的優勢,也不一定有穩操勝券的把握;相反,立幼不立長,不僅使有輔政名義的多爾袞便於控製政權,而且還使多爾袞爭取到了大部分上層貴族的支持。多爾袞通過這種政治手腕,不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且也避免了滿族內部的分裂,彼此之間能協力一致,為他實現奪取全國政權這一遠大政治抱負奠定了基礎。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年僅六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同居輔政,繼而稱攝政王。多爾袞利用自己“代天攝政”的有利地位,迅速完成了集權的過程。他以攝政王之尊掌握大漢,“刑政拜除,大小國事”無不專掌。他進一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以議政王大臣議事“紛紜不決,反誤國家政務”為名,集權力於攝政王之手。罷免諸王管理部務,以各種事務由尚書掌管,而聽命於攝政王。命都察院督察諸王貝勒,據實奏聞,不得徇私隱匿;規定各衙門辦理事務,凡應奏聞或記入檔案者,皆先啟知多爾袞。這樣,諸王預政的權力既被削弱,另一攝政王濟爾哈朗也退居多爾袞之下,多爾袞開始獨專軍國大事。另一方麵,多爾袞對威脅自己地位的政敵毫不留情,堅決打擊,廢原先與之爭奪帝位的肅王豪格,其心腹大臣也多遭誅殺。通過短短的幾個月,多爾袞便大權獨攬。為了尊崇多爾袞的顯赫地位,順治元年(1644年)一月,由禮部議定攝政王多爾袞居內及出獵行軍的儀禮,諸王不得與之平起平坐。於是,多爾袞實際上享有皇帝的尊榮和權力,成為清初的實際執政者和決策者,從而為他以後所實行重大政治、軍事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