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專權攝政、死後暴屍的皇子多爾袞(2 / 3)

多爾袞獨掌大權後,審時度勢,敏捷果斷,在政治上、軍事上迅速進行了一係列戰略性的調整,使清軍得以順利入關,占領北京,爭取到了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掌握了主動權。

多爾袞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認識,獨具慧眼,超出當時其他滿洲貴族。早在天聰七年(1633年),多爾袞就明確表示要奪取北京,進而統一全國。而一般的滿洲王公大臣,卻缺乏這一戰略目標,胸無大誌,專肆殺掠。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統率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當時清朝還未得到確報,但多爾袞已敏捷地看到形勢的劇變,果斷地采用範文程的建議,迅速應變。範文程指出,明亡在即,“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並要求從策略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一反清軍驛明戰爭的燒殺屠掠,而“嚴申紀律,秋毫無犯”以收攬人心,官仍舊職,民複其業,以此招降納叛;同時,應不失時機率大軍直趨北京。當時的清朝內部,持此論者寥寥無幾,舊臣中惟範文程、降臣中惟洪承疇而已。範文程所出此策,於清朝開國關係巨大,堪謂王業之第持此招降納叛;同時,應不失時機率大軍直趨北京。而多爾袞也能憑著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嘉納其言,與之一拍即合,於數日之內急聚兵馬,率滿洲、蒙古軍的三分之二,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部,向關內迸發。在途中獲悉北京陷落和崇禎帝自縊的確切消息後,立即兼程向山海關前進,並再次調整策略,公開打出“複仇滅賊”、“仁義之師”的政治旗號;同時明確指出,這次進軍的目的不似以前的俘掠屠戮,而是要“定國安民,以希大業”,統一中國。從此,清政府在政治上、軍事上實現了重大的策略轉變,從伐明轉而以農民軍為敵,牢牢抓住“吊民伐罪”的“仁義之師”這一旗號。然而僅在二個多月前,多爾袞還曾致書大順軍諸將,要求袞機變的迅敏。

正是多爾袞這種迅敏的機變,使清軍在爾後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中占盡先機,牢牢掌握著主動權,兵鋒所至,勢如破竹。清軍招降吳三桂得以迅速通過山海關,擊潰李白成統率的六萬大軍,然後長驅直入,迅速向北京推進。五月初二日,清軍占領北京,多爾袞乘輦由朝陽門進入北京,明文武遺臣出迎五裏之外。多爾袞至武英殿升坐,接受眾官拜賀,宣布定都燕京。從多爾袞出兵至清軍占領北京,前後不足一月。

(3)入主中原,八方平亂

在清軍占領北京之後,多爾袞再次顯示了他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大幅度調整了政治策略,以適應廣大先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傳統。

多爾袞始終堅持定都北京、以圖進取的戰略方針,堅決反對短視、後退的保守主張。當時,某些滿州貴族主張,應乘占領北京的機會,大肆屠戮擄掠,僅留少數兵力鎮守燕京,大兵或退守沈陽,或退保山海關。這些主張遭到了多爾袞的嚴厲駁斥。六月,多爾袞與諸王公大臣最後議定定都燕京,遣使迎接順治帝從沈陽來北京,並大量遷徙遼沈滿人入關,充實京畿;十月,順治帝到達北京,即皇帝位,頒大清憲曆,詔天下,大赦。從此,明王朝被清王朝取代。

多爾袞從率兵入關伊始,就竭力收攬人心。他嚴飭全軍,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違者罪之,榜諭居民“取殘不殺、共享太平”。進北京城後,下令禁兵士入民家,百姓安堵。占領北京的第三天,就下令為崇禎帝發喪。軍民服喪三日,以帝禮葬之。在農民軍占領北京期間,崇禎帝後梓宮一度被遷到昌平,至此多爾袞用帝禮為之改葬。多爾袞還采用範文程的主張,把明季之加派苛斂,一並厘革。這些措施,對收攬民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爾袞積極拉攏漢族上層貴族和各級官吏,占領北京的第二天,即令兵部傳檄直隸郡縣,歸順者官吏進秩;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在京職官及避寇隱匿者,各以名聞錄用。多爾袞深知“古來定天下者,必以網羅賢才為要圖”的道理,大量網羅漢族貴族和各級官吏,隻要對清王朝實心忠順,都可以加以任用,如明季劣務名昭著的馮銓,甚至連為人不齒的牛金星,都被收羅。同時,樹立吳三桂、馮銓諸人作為降將降官的榜樣,借以繼續降服漢人。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之輩,為清廷底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樣,多爾袞對漢族知識分子也加以拉攏、延攬,一方麵,他禮敬先代帝王聖賢,守護明代陵寢,提倡尊孔讀經,大開科舉取士,對漢族知識分子攻心、拉攏。另一方麵,對那些不願合作的人士進行威脅、利誘。這些措施,對吸引漢族知識分子參與清政權起了莫大的作用,文壇名士南方如陳名夏、陳之遴,北方如沈惟炳、王鏊永之輩紛紛被薦用。

多爾袞開國之製度,除兵製自有八旗為根本外,餘多沿襲明製,幾乎無所更改,而不以因襲前代為嫌。清初漢製的實行,不僅適應了統治全國的需要,而且還起到了收拾人心的作用。順治三年(1646年)初,多爾袞編譯《明洪武寶川》成,世祖福臨為之製序,頒行天下,表明願與天下共遵明之祖訓。多爾袞依據範文程、洪承疇、馮銓等人的建議,依明製建立中央統治機構,修《賦役全書》、《大清會典》、《大清律》等。這些政治措施的實行,有力地配合了清初統一中國的軍事行動。

在清初進行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上,多爾袞也是指揮得當,掌握主動。多爾袞在占領北京以後,迅速做出了先攻擊西南農民軍、再謀略江南的部署,這一軍事方針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多爾袞把攻擊的矛頭首先指向農民軍,不僅使清軍集中主力各個擊破敵人,避免東西兩麵同時開戰,獲得了軍事上的主動,而且還能使清廷繼續打著“複君父仇”,與“流寇”爭天下的幌子,爭取到了政治上的主動,多爾袞集中全部精銳兵力,與大順軍展開決戰。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清分兵兩路,一路以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吳三桂、尚可喜等滿、蒙、漢軍隊,由陝西南下直搗西安,一路以豫親王多鐸率孔有德、耿仲明等軍,從河南西撲潼關,兩路夾擊,約定會師西安。阿濟格率軍勢如破竹,陷太原、平陽等城,盡占山西;多鐸率軍於次年一月抵達潼關,攻堅長達一月之久,於二月初破潼關,占西安,阿濟格率部繼續追擊力I匝軍,五月破武昌,六月李白成被害於湖北九宮山。另一支農民軍即大西軍也在四川被清軍擊潰,其首領張獻忠在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遇難,這樣,清軍在西線大獲全勝,農民軍主力基本上被擊潰,餘部南退自保,繼續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