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選股(2 / 3)

流通值與市盈率一樣都是相對單一基準從一個側麵進行價格比較,市盈率藉以比較的業績指標使之成為股票投資價值的衡量標準;流通值則是從流通盤對資金量的配置作用,從而從市場供求關係和投機機製來反映股價水平的差異,因而流通值隻是股票投機價值的一種衡量標準。

相對價位應用的原則應當是:(1)市盈率與流通值應當綜合應用,反複權衡,但是,搏投機差價應以流通值為主要標準,取公司回報則以市盈率為主要標準;(2)相對價位暫時性或隨大市變動進入低價區,或因價位調整滯後於股票業績等因素的提高,是入貨良機,相對價位長期偏低,對短線投資人來說,是回避警示;(3)相對價位相近,優選絕對價位低的股票。

(二)絕對價位

絕對價位是指股票價格絕對數額的高低。絕對價位分析對處於地價區的股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股票市場發展的各個時期或階段,會相應形成股價升降的某一主要空間,這一升降空間的下限會形成一個狹窄的截止區,進入截止區的股票形成地價股一族。其特點是,絕對價位已降到市場最低價區,在這個區域,相對價位變動的規則在相當程度上以至全部喪失效力,股票價格彈性大大減弱,特別是難以隨個股因素的變化作相對下調。這就會形成一地價支撐區,處在支撐區內的股票,如果除權,通常有良好的填權能力,如果有個股利空,價格反映也十分遲鈍。地價股的這種價格支撐功能來自地價股具有的良好的價格彈升空間,它使地價股具有了特殊的投機價值。

就整個大市而言,截止區概念也就是投資價值區概念。當整個大市被壓入了截止區,則每一種股票都有獲利的機會,這時,絕對價位對選股已不重要,最優的股票將在相對價位的比較中產生。

7·2股票類型與目標性選股

目標性選股是指根據市場運作的實際來劃定股票類型和品種,然後依據既定品種的特點所進行的選股。目標性選股由於其方法論的基礎是目標股的一兩個大多在市場中顯著表現出來的特性,因而避免了大量繁瑣的統計與比較工作,從而具有簡便、明確和快捷的特點;由於其從市場實際出發,因而往往也是十分有效的。

目標選股並不需要按嚴格的邏輯體係來劃分目標股類型,重要的是股票要具備一種能直接左右股價變化的具體的特色。依此目標進行的股票分類不如說隻是股票品種的界定,是完全經驗性的股票定性。

莊家股

有主力資金進入並受其控製的股票通常被稱為莊家股。在一些國家的股市建立有莊家製度,如美國的專業股票商隻經營幾種股票,既充當買賣中介人,又要在隻有買方或賣方時,充當另一方完成交易,他們被要求起到穩定股票價格的作用。但無論是否有製度,有股市就會有莊家。莊家炒股目的在贏利,由於他們使股市增添資金、激發活力,因而莊家是股市中不可缺少的具有積極作用的生力軍。

我國股市自1994年8月以來莊家股林立,成為投資人選股的一大重要品種。能發現並及時購進莊家股,享受一段搭車坐轎的樂趣,是小額投資人獲取成功的一條捷徑。

怎樣捕捉一隻還可搭上一段便車的莊家股?

1.早期發現

主力要坐莊,必先吸足籌碼,然後才拉抬股價。當一種股票成交量持續多日放大,而股價卻無明顯升漲時,是莊家入主的較可靠的信號,如果該股票還具有絕對價位低,流通盤較小,自由度高(相當一段時間少有套牢籌碼、亦無冷門板塊牽連等等),特別的持股結構(私人股份或集體股份占主體或個人大股東占有相當比重)以及有潛在題材可供日後宣傳等特點,則被選作莊家股的可能性更大。跟莊炒作貴在早。

2.第二浪上轎

當股票價格被大手筆資金穩步推高,股票價格與原價格已明顯拉開時,莊家股已由暗轉明。市場皆知的莊家股能否跟進,應由走勢決定。莊家不同於過江龍的特點就在於莊家很少會一浪走完全過程。因此,在上升後的第一次回檔走穩後,往往還有一次穩當的搭車機會,如果股價呈台階形上升,應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平台整理後期(特別是在突破箱型整理的阻力線後)擇機入貨。

3.能量判斷

當一莊家股已積累了相當的上升幅度,並在高位積累了相當的成交量(可用50%的換手率作衡量基準),價位由升轉落,則多為莊家已出貨撤莊。但若在高位價格堅挺,成交量居高不下,高位累積換手率在100%左右,則多表明該股票已換莊家,後市仍可看漲。

4.強弱判斷

選莊家股要選強莊股,強莊股莊家資金雄厚,懂技術分析,重題材配合,股票走勢自成氣候,上升堅挺,回檔受控。相反弱莊股莊家則手法欠老到,題材用不好,無法聚積人氣,股票走勢放不開、收不住,往往無法突破阻力位,隻能呆守支撐位。

指標股

指標股是在股市起著聚集市場人氣,領導價格升漲的股票,如滬市的“四川長虹”、深市的“深發展”等。另外還有一些被稱為指數股的超大盤股在股市中曾經(如“申能股份”)或現在(如“上海石化”)也起著指標股的作用。這些大盤股對指數的影響現在主要已不是靠直接作用,例如滬市A股盤子最大的“上海石化”,上漲0.1元,指數僅上升1.15點(依照1995年8月4日上證收盤指數709.88點計算),而是通過調動人氣間接實現的。

指標股通常能受到數家大主力的關照,指標股股價一旦發動起來,往往會有一段堅挺而持續的升漲行情,因而在指標股起動初期及時購進,通常總能獲得一段較穩定的差價。

題材股(概念股)

文學意義上的題材是指可供寫作之用的主題與材料,股票之題材則是可供市場炒作之用的主題與材料。有題材並可在市場促成炒作高潮的股票就是題材股。題材來源於消息,是消息的成型化。因此,有題材也就會被製造成概念,題材股就是概念股。

題材在中國股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題材的作用在於號召,號召市場資金投向某一熱點。因而題材是造就個股行情的主要動力之一。但“題材”概念容易被濫用,任何一種現象都有可能被稱為題材,這會使所有的股票都成題材股。其實,作為題材股的題材,隻是一種比較抽象、朦朧,具有經濟意義和具有時效的消息。正因為抽象朦朧才提供了炒作的想象空間,例如,分紅題材通常隻存在於分紅方案公布之前,方案公布後,股價往往會快速到位,炒作也就停止了。挖掘題材股,應重感覺而不是重計算,重速度而不是重結果,重新題材而不是已被反複使用過的題材。

股票與股市,可稱之為題材的東西,恐怕難以計數,但能引發行情、形成概念股的,卻隻是少數。什麼樣的題材會製造出題材股呢?

1.市場主力所關心的、所需要的題材。市場大主力為了造市,常常需要在市場中製造熱點,推出概念股便是其中一種基本方法。由於我國股市大機構主力大多數屬國家所有製,他們對國家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政策、重大的經濟政治動向十分敏感,偏好於在這方麵發掘題材。機構主力製造題材更多地還在於滿足某種直接的需要,如推銷新股、解套等等。例如:“大(盤)、低(價)、新(股)”題材,就有助於改善國有大公司形象、提高H股地位及配合新股上市之功效;“三峽概念股”則既“扶持”了國家重點項目,又有利於新股的承銷發行等等。

2.能強烈激發市場人氣的題材。例如收購行為在中國股市曾製造過超強熱點,因而1995年8月市場再次出現並購題材時,便立即在A股市場造就了大熱點,其實當時滬市的“北京北旅”和深市的“贛江鈴”都隻是有外資入主B股,而另外幾隻“並購概念股”則根本不知其有何內容。

總之,“題材”的實質就是具有特色,具有鮮明特色的股票總會引起投資大眾的注意,從而總會具有良好的市場表現。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盤子不大不小,業績不上不下,說來算中等水平的股票的市場表現很差的一大原因:既無業績托盤,又無盤子支持;沒有特色就沒有生氣。

超跌股

超跌股作為股票選擇的一類品種,是指股價脫離大市作深度下調的股票。股票超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個股本身基本因素變化所導致的超跌,如利潤完成情況太差、配股方案強人所難等;另一種是技術性的超跌,即大市下行時,其跌得更深更快,或新股上市生不逢時,價格定位太低等。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超跌股,隨後或遲或早總會出現一個補漲行情。補漲動力來自多方,首先,超跌本身同時就提供了股市中最有上漲潛力的因素——低價位;其次,介入超跌股的實力大戶及股票發行公司可能會設法進行自救;第三,導致超跌的惡劣因素被改善以至轉好等等。

“深星源”股票在深市複牌後在4個月中從超跌到一躍成為黑馬,非常淋漓地展現了超跌股的風采。該股複牌後,因其連續4年的虧損記錄及熊市末期的強大殺傷力,股價從12元下落到1.90元。隨後用了約兩個月的時間,通過補漲行情、扭虧行情和分紅行情三波上升,價格上達13.60元(尚未計除權差價)。然而這其中的真正動力恐怕要數為拯救公司所必需的高比例的配股圈錢目的了。

超跌股在個股K線圖上會清楚地反映出來。超跌股並不難找,重要的是要有超跌股存在。

含權股

一個會計年度結束後,股份公司進入盈餘分配時期,這個時期的股票就是含權股,此外公司增資配股也形成含權股。我國股市對分紅配股的實施日期無統一規定,實際上往往一年到頭都有上市公司在搞分紅配股,分布較密集的月份則是5、6、7、8、9幾個月。

選含權股,目的是要獲取搶權行情和填權行情的差價。一般來說,績優、盤小、送配股比例大、配股價比正股價有較大落差的含權股,多會形成一波上升行情;而送配股比例小,配股價接近正股價的含權股則多會走出一波下跌行情。

其次,多頭市場購進股票參與除權,獲利機會多;空頭市場參與除權,蝕本情況多;振蕩盤整市場參與除權,則優選的含權股仍有較多的獲利機會。

再次,在無莊家操縱的情況下,搶權行情與填權行情彼此間具有消長關係,二者總升幅的上限,即填權價的上限應符合市場比價體係。

新股

新上市的股票曆來是投資人所特別關注的一種股票類型。關於新股的選擇與炒作,我們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論述。

潛力股

有一些股票由於具有某種將來的、隱蔽的或為大眾所忽視的利多因素而存在著推動股價上升的潛在力量。發現這些利多因素並耐心等待,是投資潛力股的特色。投資潛力股常常需要有一段較長的持股期(或追蹤期),而一旦潛力煥發,就應及時出手了結。

潛力股的利多因素是不勝枚舉的,尋找潛力股的思路也是多樣的。

1.“反潮流”思路。在低迷市場中,個股的重大利多消息常常與一些次要的利多消息不加區別地被市場忽視,如1993年“深物業”每股收益預測達0.77元(實際達0.83元),“粵富華”上半年超額完成全年溢利計劃的消息也提早在報刊公布,但直到1993年7月,兩隻股票的價格還在極不相稱的低位徘徊,然而,在緊隨而來的八月大升勢中,兩隻股票雙雙成為黑馬脫穎而出。

2.“周期”思路。許多股票的業績表現常常要受行業周期及公司個股周期的影響,在幾個年份高,在另幾個年份就會進入低潮。深市中的地產股已顯現強烈的行業周期性質;而公司的增資配股則可能使個股周期表現明顯,通常配股當年無法取得投資收益,而配股本身反倒攤低了每股收益,但在隨後的年份則可能會有優良業績出現。

3.“超前”思路。一些個股可能有潛在題材,但要到未來的某一不確定時刻才表現出來。這種超前認識常常需要有縝密分析所給予的支持。“超前”的要意就是善於從真實信息中挖掘出其內在的價值。日本證券大亨野村被人稱這為情報財閥,1914年7月,奧地利王儲被刺,其海外情報員報告“世界大戰即將爆發”。野村依此看到了軍工、石油、醫藥等公司的股票的潛力,當即大舉收購,戰爭爆發後,這些股票價格急升,野村因此穩賺數百萬美元。

股票的潛在價值也許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來。例如,我國STAQ係統的所有股票都是極有價值的潛力股,因為:(1)該係統的8隻股票有4隻的市盈率遠低於3倍,最低的隻有1.53倍,最高的也隻有7.35倍;(2)法人股市場及股票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當局必會給一個寬容的說法(加上NET係統才15隻股票,都是國家財富,市場又辦在首都)。出路大約是兩種:一種是兩個法人股市合並,搞成中國第三大股市;或者並入中國A股市場,這要等到A股市場非發起人法人股被允許上市的時候。後者的可能性較大,時間卻可能達3~5年。照此推算,這些法人股除了每年從公司取回豐厚的紅股紅息,3~5年後還可另拿成倍的市場增值。

4.“少數”思路。股市中少數即優勢,事實表明,少數優勢遲早會被開發。例如,滬市1993年時期的幾隻盤小、績差、價低的本地股,到1995年,都先後被“開發”到二線股之列了。

成長股

買股票是買公司的未來,買未來是買增長的收入。成長股就是能提供增長的收入的股票,是預期利潤會持續增長的股票。成長股不同於績優股之處在於成長股現期業績可能仍屬低檔次;成長股與潛力股的區別則在於成長股的發展潛力被認為是必然和有一個較長的持續期。

選擇成長股應考慮以下因素。

1.企業要有成長動因。這種動因包括產品、技術、管理及企業領導人等重大生產要素的更新以及企業特有的某種重大優勢等。例如,滬股“外高橋”1992年每股收益僅0.095元,每股淨資產隻有1.25元,但該隻股票的7億發起人股是以土地和美元折價的,折價方式為土地每平方米僅60元人民幣,美元按當時的官方彙率折算。顯然,實際外彙價值遠高於官方牌價,而1993年“外高橋”轉讓的50年期土地價格就達到每平米100—120美元,這中間包含的資本增值和盈利的潛力是驚人的。實際上滬市浦東概念股的真正含義是幾隻開發區地產股,其不僅具有備受政策傾斜的行業優勢,而且還具有由曆史造就的能量巨大的原始資產。

2.企業規模較小。小規模企業對企業成長動因的反映較強烈,資本、產量、市場等要素的上升空間大,因而成長條件較優越。

3.行業具有成長性。有行業背景支持的成長股,可靠性程度較高。成長性行業主要有:(1)優先開發產業,即國家政策重點扶持的行業,包括產業發展鏈上的薄弱行業、經濟發展中的領頭行業和支柱行業等;(2)朝陽行業,即在開發新產品、新市場的競爭中處於興盛狀態的行業,技術高新、知識密集是其特征,如微電子及計算機、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郵電通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