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技術分析(2)(2 / 3)

AR的零線位為100,在該位,n日累積上升振幅等於累積下跌振幅,顯示多空力量均衡。AR的應用主要有:(1)零線分析;(2)超買超賣分析,股市大盤指數14日AR超買位可定在200以上,超賣位可定在50以下。由於AR指標反映的是累積振幅而不是累積漲跌幅,並且因其振幅是以開盤價為基準量度的,因而其變化的幅度比其某一指標值位更重要,AR的超買超賣隻能作次要的參考數據指標。

意願指標(BR)

以上日收盤價為起點來比較股價上衝幅度和下跌幅度,可反映投資人的買賣意願。意願指標與人氣指標的區別僅在於評價的起點不同,其公式為:即意願指標值等於n日中各日最高價(H)與上日收盤價(Cy)的差值相加之總和,除以n日各日之前一日收盤價與當日最低價(L)之差值相加之總和,再乘以100。BR亦逐日移動計算,方法也有基本法和平滑法兩種。

BR的零線位為100,是多空力量的平衡點。BR應用也包括零線分析和超買超賣分析,超買和超賣的區位遠大於AR。

5·4價量分析

股價走勢取決於股市供求關係的變動,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可通過股價(指數或個股價格)與成交量的關聯變動反映出來。投資人所熱衷的技術分析大多偏重於單純股價軌跡的圖解或指標分析,然而價量分析及其所包含的巨大潛能對投資人的指向作用,是切不可低估的。

本節中的成交量概念,包括總成交量和個股成交量,既可以理解為成交值的數額,也可以理解為成交的股票數量。由於股票價格本身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因而成交值指標能夠更精確地反映出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狀況。

市場供求量可以從兩個方麵加以考察。其一,買盤和賣盤的大小,亦即買壓和賣壓的大小,反映市場供求的相對關係,從而反映市場人氣的相對強弱,其直接決定成交量和成交價的變化。其二,成交量的大小不僅決定於市場供求的相對關係,而且與市場供求絕對量密切相關。成交量的絕對水平直接反映市場供求量的絕對水平,從而反映市場人氣的絕對強弱,其對股價的走勢也有著特殊意義。

反映相對人氣的價量組合

成交量與成交價的變化及組合形態,在相當程度上與市場股票供求相對量的變動保持確定的函數關係,從而成為分析股價走勢的重要依據。

市場供求關係可以直接通過買盤揭示和賣盤揭示進行觀察,但盤口觀察有相當大的局限性:首先,並非所有的投資人都具備監視盤口的物質技術條件和時間;第二,盤口無法完整準確反映供需狀況,因為大量的需求與供給都在待機而發,這些供求力量並沒有掛在盤口上;第三,盤口可能被市場主力製造假象,成為蒙騙投資人的機關。因此,直接通過買賣盤觀察供求變動趨向,可用作短線的輔助性分析,而不可替代價量導向分析。

股票市場的供求關係,即供求相對量的變化對股價水平和成交量的影響,無論多麼錯綜複雜,最終都可加以分解和歸結為以下四大基礎類型。

即買盤增加使買盤競價加劇,叫買價抬高,從而價格上升;買盤數量的增加,以及因叫買價升高而導致的可參與成交的賣盤的增加,則會使成交量增加。B過程為A過程的逆向過程。

即賣盤增加使賣盤競價加劇,叫賣價壓低,從而價格下降;賣盤數量的增加,以及因叫賣價壓低而導致的可參與成交的買盤的增加,則會使成交量增加。D過程為C過程的逆向過程。

以上四大過程隻是一種理論抽象,但是它為價量分析提供了原始因素和基本思路,在實際過程中,買盤和賣盤通常總是同時存在的,價格和成交量總是買賣盤配對交換的結果。把買賣盤結合起來,並按買賣盤增加、減少、不變三種情況和買盤與賣盤比較相互大於、小於、等於三種情況以及買盤與賣盤異動兩種情況進行組合,上述四種基礎類型就可以組合成11種基本的價量組合形態。下麵我們對其中的一些形態作一分析。

形態1價漲量增,走勢趨上。即:

形態1是由A、C兩種類型組合而成,是多頭行情中的一種基本價量組合形態。在這裏,需求增長大於供給增長,買盤為主動增長盤,相對人氣趨強。隨著買盤和價位的升高,賣盤也隨之增加,形成“吸出效應”,從而使成交量上升,絕對人氣也趨強。相對人氣和絕對人氣的雙重趨強,表明市場為上升力量所主導,後市看漲。

形態1發展的基礎是,市場投資人對股價漲跌意見分歧,看好看壞,各持己見,故市場供求均走旺,成交量放大;同時市場供求關係中的正馬太效應發生作用,在一定的漲幅範圍內,被動上升的賣壓會自行調節在買壓之下,從而維持價格的上漲趨勢。

在多頭行情的不同階段,價漲幅度和量增幅度之間往往有不同的組合和內涵。

(1)在漲市初期,價升量增可能是在溫和的背景下小幅悄然進行的,也可能受消息刺激雙雙大幅飆升。

(2)在漲市中期,常見的是價量同時大幅上升,但當成交量接近某一天量水平或創出某一新高時,大市就可能進入價漲量平組合形態,這是因為當成交量即絕對人氣達到某一水平後,經常活躍在市場中的賣盤壓力就在相當程度上被消化,這時隻要供求關係中的正馬太效應仍然存在,市場中的買盤與賣盤就可能進入一種不對等平衡狀態,即市場的賣盤數量進入了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同時市場買盤數量也進入了一種比較穩定但大於賣盤的狀態,這時,成交量變動不大,甚至下降,但股價卻會上升,甚至大幅上升。

(3)量大增或居高不下,而價升無力,則多為本輪升漲已近尾聲,這時正循環馬太效應開始消失,大市行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成交量大幅增加,特別是連續多日保持居高不下,而成交價上升幅度卻較小,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個股,則意味著該股可能會有一段可觀的上升行情。在這裏,成交量的大幅上升多為機構主力吸籌所致,成交價上升幅度偏小則多為主力為降低持籌成本而對股價進行打壓控製的結果。上述個股價小漲而量大增的現象如果發生在大市低迷時期,預後的可靠性則更高。1993年9月深圳寶安公司收購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時,就出現了一段“價小漲量大增→價大漲量大增”的典型行情。1993年8月底上證指數在900點左右,延中股價在9元左右,日成交量在20萬股上下變動。9月13日開始上證指數下跌到880點以下,延中股價卻十分堅挺,並有小幅上升,成交量則成倍增加(見附表)。9月30日,寶安控股延中消息公開,股價和成交量均大幅上升,到10月7日,延中股價上竄到最高價42.2元,當日創下成交天量4157.64萬股。形態2價平量增,走勢趨變。即:

當買賣盤同時均衡增加時,成交價保持在某一窄幅變動區間內而成交量卻會增加。在多頭市場進入尾聲後,高價位吸出大量賣盤,大量賣盤阻礙了股價的繼續攀升,並破壞了供求關係中的正馬太效應。這一過程往往會產生這樣一個較短的時段(如果有主力為出貨而護盤,這個時段也可能拉得較長,例如1994年9月8日至28日深圳股價指數連續15個交易日在211點—225點之間盤整),在這個時段中賣盤的增加(或保持在某一高水平上)與買盤的增加(或保持在某一高水平上)相互平衡,從而形成價平量增或價平量平現象。由於股價停滯在高位上,大量買盤會轉入觀望狀態,而賣盤則會迅猛增加,這就會促使大市轉入一輪跌勢之中。1994年9月28日深圳股市A股成交金額達60.34億元,比前一日的37.82億元整整高出了約28億元,而指數僅上升了8點,該日成為深市8、9月多頭行情的終點,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輪急速猛烈的下挫行情。

當股價在前一天被拉高後,第二天開盤後如果成交量放大,但逐漸縮小,而價位保持在拉高後的區間內,即當日分時走勢量減價平,則後市看好,反之,量保持在高位而價跌,即量增價平或價跌,則後市看淡。這裏關鍵是第二天分時成交量,成交量放大後應逐步減少,這時價位能保持在高位(前一日漲幅內)則後市看好。如果成交量逐步增加或保持在高位,同時價位上升,後市亦應看好,價位上升無力或下沉,則後市看淡。

形態3價跌量增,走勢因時而定。即:

在漲市向跌市的轉變過程中,價量組合可能是形態2方式,也可能是形態3方式,無論哪種方式,後市均將轉入價跌量減過程。

價跌量增,是買賣盤均處熱絡狀態而賣盤壓力大於買盤的結果。拋盤大而價跌,價跌而買盤跟進。在跌市初期存在著的這種被動跟進性買盤是不會把股價推高的。多頭轉向、市場主力出貨形成該時期市場動向的要點。與價平量增形態比較,價跌量增形態下的主力出貨,其意誌更堅定,速度更快。

形態3也常見於跌市中的反彈底、特別是反轉底形成時期,這時後市將有一個上漲過程。例如1993年7月深圳股市在經曆了將近三周的持續下跌後,於19日進入底部區域,19日收市綜合指數210點,21日達到最低點:203點。成交金額19日突破2億元大關,20日達2.96億元,21日上升到3.66億元,日成交金額猛增了三倍以上。接著就展開了一輪持續3個星期幅度達64%的上升大浪。

形態4價跌量減,走勢趨下。即:

價跌量減為空頭行情中的基本價量組合形態。由於買盤相對賣盤越來越少,供求關係重心偏向賣方,市場相對人氣不足,價格下跌;由於買賣盤數量同時減少,市場絕對人氣水平也呈下降趨勢。相對人氣和絕對人氣的同時萎迷表明投資人看淡後市,市場將在下跌中尋求平衡。

價跌量減作為跌市的價量形態,還具有比例上的對稱性,即價跌幅度與量減幅度具有相當程度的同步性。相反如果價小跌而量劇減,則多為後市趨強的信號,這種情形常出現在漲市中的調整階段,無論是在日分時走勢中或是在某一較長階段走勢中均常見到;此外,在跌市後期也常出現這種趨強性的價量組合。

價跌量劇減,在多頭市場中是見底信號,在空頭市場中則可能預示一輪向下的大突破。1997年9月11日,滬深兩市在高位盤整數日後,成交量創出近期新高:共計達117個億,第二天指數重跌,成交量下降到了前一日的60%,其後價位呈台階形大幅下挫、成交量大幅萎縮。9月19日,兩市成交量僅37.4億元,其後的兩天(星期一、二)指數暴跌式下台階。

形態5價平量減,走勢因時而定。即:

在跌市中、後期,獲利盤已被消化,願意斬倉出局的人日見稀少,賣盤顯著減少,市場逐步進入買賣盤均衡變化時段,此時價位也隨之進入窄幅盤整狀態。後市走向有兩種,其一,如果仍有下跌空間,在基本麵和技術麵的支持下,市場可能會引發新一輪以斬倉割肉為主的下跌浪,此浪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成交量很小;其二,亦可能進入一輪較大的反彈行情,在總的空頭行情仍未走出其時間周期時,這種反彈行情最終仍將讓位於下跌蓄能過程。

形態5還常見於上升浪中的休整時段,這時市場價格由上升轉入盤整或小幅下跌,成交量則大幅減少。賣盤心態穩定並力求與買盤保持均衡是此階段價平量減的基礎。

形態6價漲量減,走勢因時而定。即:

價漲量減表明大市絕對人氣可能在下沉,但相對人氣在上升。該形態如果出現在某一段跌市後期則表明後市會有一次反彈或上升行情,如果出現在某一多頭行情中,則可能是市場浮碼減少,賣壓減輕的結果,後市仍可看漲;如果出現在跌市中,則多為短線或套牢者做市的結果,後市仍看跌。

形態7價暴跌量減,走勢趨於向原軌跡回複。即:形態8價暴漲量減,走勢趨於向原軌跡回複。即:

形態7和形態8均為持續時間不長的兩種特殊情況。通常出現在突發性利空或利多消息出現時。

以上每一類關係,依買賣盤增減數量上的差異,價量變化程度也會不同,其預示的市場走向在程度上也不同。因而這些組合形態仍屬於基本的價量變化類型。但這些組合形態已在完整反映實際關係的基礎上,給出了從價量關係推論供求關係,從而推論市場走勢的係統框架。在這裏必須明確兩種不同的過程,即市場實際運行內在的決定關係是買(賣)盤從而買(賣)壓決定價格水平,並同時決定成交量,價與量是兩個並列被決定的因素;而進行趨勢預測的次序則通常先為量與價的組合分析,然後推論市場供求關係,即市場相對人氣水平,進而推論市場發展趨勢。

絕對人氣與價格趨勢

我們把絕對人氣定義為由總成交量反映的買盤或賣盤的絕對數量水平。絕對人氣反映進入市場的買賣盤的總規模。通過市場買賣規模與價格之間的聯係,亦可找到一些決定價格變動趨勢的規則。相對人氣分析是通過價量組合分析來推論市場供求的相對強弱,從而推論價格變動趨向,而絕對人氣分析則是通過市場供求的絕對強弱及其與價格水平的聯係來直接推論價格變動趨勢。

單純成交量的變動往往並不指示價格變動方向。例如,總成交量的增加包含了價格變動的所有方向:價增、價減和價平。那麼,總成交量的高低對價格變動有什麼意義呢?

1、成交量規模對價格走向的支持作用

相對人氣總是建立在絕對人氣基礎之上的。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絕對人氣水平越高,相對人氣水平所指示的方向就越可靠、越持久。換言之,成交量基數越大,價量組合變動的指示意義就越大。例如,在市場人氣低迷,成交量萎縮,價格在低位盤整時期,買盤和賣盤數量都很稀薄,這時隻需少量的資金就可以把價格水平拉高,同時,也隻需要少量的拋盤就可以把價位打下,因而這種價格振蕩就可能隻是小股力量的曇花一現的短線行為。市場成交量水平越高,買賣盤堆積的數量越大,改變價格水平所需要的資金或股票的數額也就越大。較大的供求規模,從而較大的社會參與,大大增強了價格運行趨向的強度,從而大大提高了股價形態內含意義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2、成交量規模對價格水平的維持作用

價格水平與成交量水平之間通常存在著正相關關係,即較高的價格水平通常總是伴隨有較高的成交量水平。因為相對較高的價格,在一般情況下,總是較多資金堆積和支撐的結果,因而也總是伴隨有較高的成交量水平。進而言之,一定規模的成交量可視為維持一定水平的價格(特別是相對偏高的價格)的基礎,因為這意味著市場總是維持著能夠吸收在這個價位上傾向於變現的賣盤的一定規模的買盤。隨著價位逐漸下降,要求變現的賣盤也逐漸減少,從而維持價位的成交量規模也逐漸變小,撇開沽空博傻不論,在某一偏低的價位上,賣盤將為零,從而成交量也將為零。因此,當成交量極度萎縮,以致創出某一循環周期中的地量時,這意味著賣壓大大減少,從而價格下跌的空間也有限了。這個時期市場主力如果仍處於觀望狀態,價位則可能處於無量空跌狀態,這是散戶吸納的黃金時期。由於無量空跌所形成的跌幅,在市場反轉時能夠被快速填補,是價格上升最少阻力的區段。

3、成交量增長對價格變動的指示作用

單一成交量指標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能有效指示價格變動趨向。

(1)成交量大幅增加特別是在創出近期天量時,後市價格不漲就跌。這是因為市場中的天量買盤是不可能持久存在的,如果本次大額成交量有效地清除了市場浮碼,則後續的交易日就會在一個低得多的成交量水平上維持相對人氣水平和價格水平,並為價格的再度攀升提供了基礎。相反,如果天量成交並沒有減輕市場賣盤壓力,則後續交易日可能因買盤後續無力而轉入快跌過程;也可能仍保持數天的接近天量的較高的成交量水平,但價格已升漲無力或轉入下跌。這兩種情況都預示一輪下跌行情的到來。這裏價格趨勢變化的基礎在於絕對人氣水平已升漲到了最高限度並由此導致了供求關係中的馬太效應的正負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