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技術分析(1)(3 / 3)

移動平均線(MA)

(一)概念與製作

利用統計學上“移動平均”原理,取日(或其它時間長度)為單位,將一定日數的日收盤價逐日移動加總平均,從而得出每日的收盤平均股價,逐日將其連接成一條曲線,就是移動平均線。日平均股價是一定日數的平均成交成本,因而移動平均股價線就是一條移動平均成本線。移動平均線依統計取樣日數的差別而分為:短期均線,包括5日線、10日線等;中期均線,包括25日線、30日線等;長期均線,包括100日線、250日線等。均線取樣日數較少,隨股價變動的敏感性就較高,因而被稱為“快線”,反之,取樣日數較多的均線則被稱之為“慢線”。

下麵以5日移動平均線為例說明其製作方法。

(1)取最近5日收盤指數(或個股收盤價格),將5個指數相加後除以5,得出第5日的收盤平均指數。移動平均價(MA)的計算公式為:MA=(P1+……+Pn)/n,P為每日收盤價,n為取樣日序數。

(2)除去5個指數中的第一個指數,加進第6日的收盤指數,將移動調整後的5個指數的和值除以5,得出第6日的收盤平均指數,依此類推,得出第7日、第8日……的收盤移動平均指數。

(3)將以上得出的各平均指數在座標上逐日描出相應的點,並將各點平滑連接成一條曲線,這就是5日移動平均線。

以後每天取當日收盤指數按上述方法描出新的平均價格點,5日均線就可不斷延長。

(二)移動平均線的意義

移動平均線的基本意義在於揭示一定時期股價的平均成本及其變動趨勢。

(1)移動平均線延伸的方向(上升或下降)代表一種較穩定、較持久的股價變動趨向。均線的日數越多,其代表的趨勢所持續的時間就越長。這為逐勢操作、順勢而為提供了依據。

(2)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價格,近似地表示該時期內多空雙方的內在的平衡點(之所以是近似表示,是因為通常使用的移動平均價隻是收盤價平均,而不是全部成交價平均;隻是算術平均,而不是考慮了成交量的加權平均)。當股價線向上偏離移動平均線時,意味著獲利籌碼較多,獲利回吐會形成向下壓力,並在某一高點上迫使股價反轉向下。當股價回跌到均線上時,從平均成本來看,已無獲利籌碼,賣壓大幅減輕,供求趨於平衡。因此在均線上,價格回檔受到支撐。圍繞均線進行的盤整往往最具耐力。均線也可能被突破,這意味著大量斬倉盤的湧出使供求平衡點被打破。

當股價線向下偏離移動平均線時,整個過程就會以與上述過程相反的方向重演。

(3)移動平均線有助漲或助跌的作用。即股價從平均線下方向上突破後,平均線被視為支撐線,股價回跌到均線附近時,就會形成支撐力量,成為買進的時機,這時的均線已往上方抬高了,因而回檔的底部也高了,這是均線的助漲作用。當股價從平均線上方向下突破後,均線將演變為一根向下延伸的阻力線,價格反彈的高點不斷下移,從而具有助跌作用。

(三)移動平均線的應用

1、單根移動平均線的應用:葛南維法則

首先應根據投資操作時間的長短選定恰當日數的平均線。統計日數多,可靠性較高,但反應的敏感性則相應較差。短線操作,以5日線為宜,中線操作,以10日線和30日線為宜。均線選定後,可依照以下法則選擇買賣時機。

(1)買入信號

①股市已經曆長期空頭市場,跌幅已很深,在此基礎上股價上行突破均線,突破點為第一個買入信號(圖5·2—1中股價行線越過10日均線之a點)。

②股價強勁上漲後回跌,觸及或小幅擊穿10日均線後反轉,但均線仍繼續上升時(見圖5·2—1中的c點)。

③股價在均線之上,朝均線回跌,但未觸及均線而再度上升時。

④股價大幅急劇下跌,跌破並遠離均線,若出現止跌回彈趨向,為買入信號(見圖d點)。

(2)賣出信號

①均線走平或轉跌,價格向下跌穿均線,為賣出信號(見圖e點)。

②價格向上觸及或突破均線後仍回落到均線下,而均線仍持續下跌時(見圖f點等)。

③均線下跌,股價反彈但未觸及均線而再度下跌時。

④均線向上挺升,而股價以更快的速度急升以至遠離均線,一旦出現價格升漲無力或回跌,為賣出信號(見圖g點)。

2、移動平均線組合的應用

同時製作短期、中期、長期三種均線,加上股價線,四種價格線的不同組合形態往往與某種價格趨勢有著確切的聯係。均線組合分析主要用來判斷股價中、長期走勢及轉折過程。

(1)弱市向強市的轉折

在一段弱市之後,股價線快速上升突破短期均線,短期均線上升突破中期均線,中期均線上升突破長期線的過程是弱市向強市的轉變過程,中期線與長期線的交點被稱為“黃金交叉點”,是轉變過程完成的標誌,具有強大的鼓舞作用。買點則可選在W底的第二個低點以及隨後的三個交叉點上。

(2)多頭行情

黃金交叉形成後,股價線、短期均線、中期均線和長期均線從上往下依次排列,呈上升運動,此形式稱多頭排列。多頭排列顯示一種強有力的多頭行情,是牛市的典型形態。

(3)強市向弱市的轉折

在強市完結後,股價線快速下跌突破短期均線,短線跌破中線,中線跌破長線,顯示強市向弱市的轉變,中期均線與長期均線的交叉(點)稱為死亡交叉(點),它是轉變過程完成的標誌,對後市有較大的殺傷力。在這個時期,中長線投資者應及早清貨出市,短線投機也要充分考慮大勢向下的基本趨勢。

(4)空頭行情

死亡交叉後,股價線、短期、中期、長期均線從下往上排列,都呈下降運動,此形式稱為空頭排列,是一種強大的空頭行情。這時期入市,十有八九被套牢。空頭行情在熊市中表現最典型(這時四條線間距較大,並且均線日數越大間距越大)。

乖離率(BIAS、Y值)

移動平均線作為多空雙方的成本勻衡線對在波動中與之相偏離的股價有回拉引力,股價線偏離越遠,移動平均線的引力就越大。但是,股價通常要偏離到何種程度,才會被均線拉回呢?這首先需要對股價偏離程度進行計量。乖離率,又稱Y值,就是用以計量股價偏離移動平均價程度的一個技術指標,它是移動平均線分析的一項輔助工具。

n表示移動平均收盤價計算取樣日數。n日乖離率即采取n日移動平均計算的乖離率,常用的有5日BIAS,10日BIAS等。當股價線低於移動平均線時,Y值為負值;高於移動平均線,Y值為正值;二者相等,Y值為零。

Y值反映股價偏離移動平均價的相對幅度,通常被用作選定買、賣時點的尺度。投資人根據曆史資料與經驗確定買入期望Y值或賣出期望Y值,以求抓住最佳買賣時機。

買賣期望Y值的大小受以下因素製約。

(1)Y值所設定的計算日數的長短。當多條均線呈多頭排列時,均線計算日數越長,股價線向上偏離均線的距離也越遠,因而期望Y值相應也會較高;當均線呈空頭排列時,均線計算日數越長,股價向下偏離均線的距離也越遠,因而期望Y值相應也會較低(負值較大)。在多空市場轉換時期,上述分布規則不存在。

(2)市場的投機程度。投機程度高,則Y值波動區間也大,從而期望Y值也可定得較高或較低。我國滬市的投機性強於深市,1995年5月受重大利好消息刺激,兩市同時從低位飆升,並於22日同時到達頂點,當日滬市收盤指數10日乖離率達36.86%,25日乖離率達43.84%;深市收盤指數10日乖離率則為34.33%,25日乖離率為33.96%。就同一市場而言,在趨勢變動的不同階段,投機強弱會有所不同,因而期望Y值也會有所差別。據統計,自1992年5月到1995年4月,上證收盤指數10日Y值曾有6次下降到-15%至-20%或更低的水平,1994年10月7日當日最低指數的10日Y值競達-30%;但該期間兩個最低底部:386點和326點出現時的10日Y值卻都未低於-15%。

(3)個股的市場表現。個股的期望Y值與大盤指數的期望Y值可能並不一致。股性活躍的股票,其價格變動區間較大,正負期望Y值分別也可定得較高一些。

Y值和移動平均價一樣,可逐日連接成一條曲線,以供直觀觀察與比較,也可不用圖形,直接通過指標數值及比較來分析行情和選擇出入市場時機。在移動平均線基礎上,乖離率是一種計算與應用都很簡便而又確實有效的技術分析指標。

聚離移動平均線(MACD)

(一)聚離移動平均線的概念

聚離移動平均線的英文名為MovingAverageConvergenceandDivergence(MACD),中文又譯為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是1979年推出的一種投資技術分析工具。

MACD是移動平均線分析的派生產物。其通過數理方法,重塑移動平均線,從中過濾出較準確而又來得不太遲的趨勢信號,並使移動平均分析置於一種標準化格式中。

MACD是由兩個“聚離”原理構成的。其一,MACD的形成方法是:把兩條快慢相間的移動平均線通過差值法聚合成一條走勢線,然後通過移動平均法在該條線上分離出一條移動平均線,從而形成兩條新的快慢相間的價格線。其二,MACD的使用方法是:通過跟蹤快線和慢線的聚合與分離及兩條線的上下排列來研判市場態勢與買、賣時機。

(二)聚離移動平均線的製作

1、先行計算出快、慢相異的兩條移動平均線(MA),慢線通常取12日,快線取26日。計算公式為:

MAn=前一日MAn×〔1-2/(n+1)〕+今日收盤價×2/(n+1)

其中MAn為當日n日移動平均線;n為移動平均線計算取樣日數;2/(n+1)為平滑指數,定值越大,當日收盤價對MAn的影響越大。

平滑指數有兩個作用:其一,在移動計算中,用移動平均價取代最遠的一日收盤價作為被除日的價格,即每次計算剔除的是n日加總價格中的一個等份額,這就濾除了最遠一日收盤價在移動計算中製造的波動,從而使均線更為平滑;其二,平滑指數加重了最近一日價格的份量權值,例如12日均線中最近一日價格在12日價格加總平均中所占的份量為2/13,而不是1/12,這就加大了近期數據的重要性。

2、計算差離值(DIF)

DIF=MA(12)-MA(26)

在持續漲勢中,12日MA在26日MA之上,DIF為正值,並會愈來愈大,在跌勢中,當12日MA移到26日MA之下後,DIF為負值並隨股價下跌而增大。MA(12)=MA(26)時,差離值為零。

3、計算差離移動平均值(DEA)

計算差離值的移動平均值通常取9日為樣本,其計算公式為:

DEA(9)=上日DEA×8/10+當日DIF×2/10

上式中同樣亦含有平滑過程並同樣加重了最近一日差離值的份量權值。因而在MACD計算中包含雙重平滑和雙重加重權值的過程。

4、將DIF和DEA在座標上標出,形成在零軸上下移動並相互趨向聚合或分離的兩條曲線,其中DIF線為快線,DEA為慢線(有的軟件將其標為虛線)。為了方便判斷,通常用DIF減去DEA,取差值繪製柱狀圖(見圖5·2—2)。

(三)聚離移動平均線的應用

1、DIF(差離值或快線)與DEA(差離移動平均值或慢線)在0軸線(0值)之上,市場為強市,二者在0軸之下則為弱市。DIF往上或往下穿破0軸,分別為買入或賣出信號。

2、DIF向上突破DEA為買入信號,但在空頭市場(不等於弱市)中,DEA是DIF的阻力線,因而當DIF觸及DEA時,常為賣出信號。

3、DIF向下突破DEA為賣出信號,但在多頭市場(不等於強市)中,DEA是DIF的支撐線,當DIF觸及DEA時,常為買入信號。

4、背離信號指向。背離信號包括頂背離與底背離。頂背離是指在股價K線圖或線條圖上,價位出現一峰高於一峰的形態,而在MACD圖上(包括兩條價格曲線和柱線的包絡線)卻出現一峰低於一峰的形態。頂背離是上升趨勢轉跌的重要信號。底背離的形態與頂背離相反,並揭示跌勢行將轉向。

5·3振蕩指標分析

形態分析——移動平均線分析——振蕩指標分析,無論從曆史上看,還是從邏輯上看都是技術分析發展的三部曲。從第一步到第二步,借助移動平均成本範疇,挺直的趨勢線轉化為起伏而連貫的趨勢線;從第二步到第三步,曲折的趨勢線被改造成標準體係(說標準格式更準確)中上下運動的動量圖。振蕩指標分析應用了更多的數理知識和現代技術,但也更為抽象。“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是本原的簡單理念,後來人們發現這理念包含很多複雜的道理,可以用許多圖形表示,這是第一個否定;隨著振蕩指標分析的出現,人們重新回歸簡單:高了就賣、低了就買,不過高與低現在可以用0到100或正負極端值來表示了,換言之,股價的高與低轉換成了可以度量比較的強與弱。這是否定之否定。

但是振蕩指標分析常常被人們稱為輔助分析工具,這是有道理的。振蕩指標在簡明、精確和易用的同時卻離原始變化的實際已遠,它在簡化趨勢的表現形式時,也倒掉了許多有用的趨勢信息,這使得振蕩指標在許多情況下無用武之地。了解這一點,對投資人恰當使用振蕩指標將是重要的。

相對強弱指標(RSI)

在各種振蕩指標分析中,相對強弱指標(RSI)是最簡明易用而準確性亦相當高的一種。1978年隨著振蕩指標分析鼻祖威爾士·懷德的《技術分析新概念》麵世,RSI在投資人得到廣泛傳播,在我國也深受技術分析人士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