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技術分析是指利用各種範疇、指標和圖表對證券市場運行的各種結果性統計資料進行整理,由此揭示市場運行的軌跡和規則並推測證券價格變動趨勢的一種投資分析方法。技術分析在給出價格變動趨向的同時,通常也給出相應的操作時點。
技術分析著重於動態過程分析。這種動態分析的前提與方法是:(1)認定曆史會重演,市場會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過程中發展;認定市場基本變量之間有著某種確定的聯係和變化規則。(2)對已發生過程進行統計學意義上的歸納比較,因而是一種事後性的總結分析。(3)通過這種事後的、結果性的總結分析,來揭示市場變動的內在規則、力量和趨勢。技術分析重“勢”,基本分析重“因”,“勢”受“因”推動和調整,但有自己的獨立過程與表現形式,因此,兩種分析方法是互補但互不可替代的。
股價走勢或多或少會對各種基本因素的變化作出反應,我們可以假定存在著市場價格能夠消化所有信息的有效市場,但是,技術分析並不能消化所有的市場價格變動,它不能消化那種與市場內在勢能逆向的或強或弱的基本因素的作用,這種因素或許無力改變市場變動趨勢,但會掀起雜波,而技術分析對這種雜波無能為力;這種因素也許會改變或調整市場的變動趨勢,技術分析也同樣無力對此作出說明。技術分析隻能適應新的基礎並重新對趨勢作出反應。因此技術分析的有效性是有條件的,不可盲從濫用。但是,如果擁有堅實的基本麵分析作基礎,恰當選擇兩三種技術分析方法作為常用工具,投資人對價格趨勢判斷的準確性,不會隻有50%。①(①1960年代名噪一時的美國學院派股市分析家宣稱,用技術分析指導投資的正確性隻有50%,而不用也有50%。該學派推出的“隨機行走理論”,從有效市場假設出發,認為股價在其內在價值基礎上來回上下隨機波動,有如醉漢蹣跚的步伐,其漲跌和走勢並無規律可循;因此,最好的市場策略就是簡單地“買了等著”,反對“戰勝市場”的企圖。技術分析派學者對此怒斥道:“滿目隨機其實隻是無力辨識係統性價格變化形態的代名詞,”隨機行走論者看股市,就像外行看心電圖,活象一長串雜亂無章的噪音曲線。)
5·1形態分析
形態分析是一種直接從曆史價格圖表上去分辨股價變動趨勢的分析方法。形態分析是技術分析體係中的基礎,其他技術分析也包括各種圖形分析,區別隻是在於這些圖形的取樣已不再是原始的價格數據,而是經過數理處理了的以至指標化了的價格數據,因此,其他技術分析是形態分析的變形、複雜化和理性化,形態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也往往被用於其他技術分析。
道氏理論
道氏理論是形態分析的理論基礎,也是最早的係統技術分析理論。
美國人查爾斯·H·道於1884年7月3日首創股票市場平均價格指數,並以此為分析依據,以“平均價格包容消化一切因素”為基本原則,將股票市場變化趨勢分為三類:主要(大)趨勢、次級(中)趨勢和短期(小)趨勢。
道氏把主要趨勢比作海潮,次級趨勢比作潮汐中的浪濤,而短期趨勢則是浪濤上泛起的波紋。通過測定依序卷起的浪濤的最高點,可以判斷海潮到底是在漲還是在落,如果最高點在依次遞增,則潮水仍在向陸地推進,如果浪濤峰值在依次遞減,則表明大潮已開始退卻。大趨勢持續時間在一年以上,中趨勢通常持續三個星期到三個月,小趨勢通常持續不到三個星期。
道氏理論認為,大趨勢通常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是積累階段,此時趨勢開始反轉,少數先知先覺者已開始逐步買進或賣出;第二階段為價格快步上揚或下跌時期,這個時期進行技術性順勢操作的人開始積極跟進買入或賣出;第三階段,市場利多或利空消息連篇累牘,投資大眾大量買入或賣出,大趨勢步入尾聲。道氏的趨勢概念為:隻要價格變化中的波峰和波穀都對應地高過前一個波峰、波穀,則市場處於上升趨勢之中;相反,波峰、波穀對應依次下降則為下降趨勢。
道氏未曾為其理論專門著書立說。直到1903年他的文章、理念才被收編在尼爾森所著的《股市投機常識》一書中,並被命名為“道氏理論”。理查德·羅素在該書的序言中把道氏對股票市場理論的貢獻同弗洛依德對精神病學的作用相媲美。
支撐位與阻力位
以日收盤價為取樣點,以曲線或直線聯接而形成的日線圖是形態分析的常用圖形,本章的分析均以日線圖為例。
價格走勢常會出現一些有一定規則的形態,這些價格形態往往蘊含著某種市場變動趨勢:反轉、上升、盤整等等。分析價格形態的要點就是支撐位和阻力位的辨認。就形態分析來說,價格的基本變動就是市場試探支撐位和阻力位的過程。
處於價格變動下方的,由前一輪價格下跌形成的穀底(低點),就是一個支撐點,支撐點的延伸線則形成某一支撐區位;相反處於價格變動的上方,由前一輪價格上漲形成的峰頂(高點)則是一個阻力點,阻力點的延伸線形成某一阻力區位。支撐位和阻力位可互換角色,即隻要支撐位或阻力位被價格變化有效擊穿,其就會轉變為反位,即支撐位轉變為阻力位,或阻力位轉變為支撐位。
支撐與阻力的內在機理在於投資者的心理傾向。我們以圖5·1—1為例。當股價已有相當跌幅,在支撐點3處見底反彈後,在點3處賣出的投資人就會因自己的判斷失誤而後悔,持幣觀望者會為錯過了一次建倉機會而惋惜,而在點3處買進的多頭,則可能會責備自己為什麼不買得更多一些,這三類人都希望有機會補償自己的失算。因此,在股價重新回落到支撐位水平(點5)上下時,上述三類投資者就會抓住機會一齊買進。當他們的力量相對較大時,就會推動股價再次反轉向上。當股價向上有相當升幅並見頂回落後,還是這三類投資者,不過是按照在低部相反的心態而追悔,在股價重新升到阻力位時,他們的共同賣出則可能會把股價拉入跌勢之中。投資人對前次機會擦肩而過的追悔心態,是支撐位和阻力位形成的基礎之一。
支撐位與阻力位的強度取決於上述三種投資人的力量,即他們的人數和資金,換言之,取決於他們的成交規模。在支撐位或阻力位的成交越大,則意味著在此集聚的上述投資人的力量越大,從而支撐或阻力就越有效。
支撐位和阻力位的有效成交規模取決於:(1)在支撐或阻力位成交的密集程度;(2)價格在這兩個區位所經曆的時間,時間越長,交易量越多,並且投資大眾的支撐或阻力感覺也會越深;(3)支撐位或阻力位形成時間距離現在的遠近,時間越遠,原有成交量再次換手的累積量也會越多,從而原有成交規模的有效性也就越低。因此,價格形態分析同時輔以成交量與成交量時距分析,將會大大提高可靠性程度。
現在我們補充論述支撐與阻力角色互換的內在機理。當支撐與阻力位被有效擊穿後,以支撐位為例,這時集聚在此位買進的人(即在圖5·1—1中支撐1的延伸線與股價線的交點附近買進的人),都發現自己被套牢了,由於市場價格低於買進價格,一批沒有被其投資人忍痛割愛的、相對密集的籌碼因此在股價水平上方被鎖定。因此,當股價在日後重新上行時,昔日在支撐價位上堆積的套牢籌碼就會成為股價上升的阻力。原來的支撐位越有力,現在的阻力也就會越強大;而股價穿越支撐位距離越遠,從而投資人越確信自己判斷錯誤,則角色互換的可能性越大。
我們沒有論及最新的或原始的支撐位及阻力位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整個證券投資分析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從技術分析角度來看,它有以下決定因素:
(1)特殊心理數值位,例如價格的各個整數位:100點、200點、1000點、1500點等;漲跌幅的各分數位:1/2、1/3、2/3等;黃金分割位:0.618①(①黃金分割比值的精確值λ=(〓-1)/2=0.61803398874…。13世紀意大利數學家費波納奇列出被稱為“費氏數列”的一組數值:1、2、3、5、8、13、21、34、55、89…。該數列任一相鄰的兩個數之和等於其後的一個數;任一數的平方等於其前後兩個數之積加1或減1;從3開始,前一個數與後一個數之比值約等於黃金分割率,從89開始,比值十分接近黃金分割率。自然界有很多現象遵循黃金分割比例:人體以肚臍為界下半身與全身之比值為0.618;人手有5指,指分3節;向日葵有89個屈曲,其中55個彎向一方,34個彎向另一方;在核物理、建築、藝術等許多領域均可看到0.618在起作用。黃金分割比值在投資人中流傳開後,亦成為一種測定買賣時機的特殊心理位數。)等。
(2)趨勢線位(見下小節)。
(3)密集成交區位。
(4)按一定時期計算的平均成交成本位等。
趨勢線
(一)趨勢線的概念與意義
將依次出現的支撐點或阻力點用一根向前延伸的直線連接起來就形成一條趨勢線。發現並劃出準確的趨勢線是形態分析的一種基本技術。
趨勢線主要有兩種:上升趨勢線,是由上升趨勢中的支撐點連結而成的一條直線,因而是一條上升支撐線;下降趨勢線,是由下跌趨勢中的阻力點連結而成的一條直線,因而是一條下跌阻力線。由於趨勢線使支撐位和阻力位由水平線擴展到斜線,這就大大豐富了形態分析的內容和範圍。
趨勢線的基本意義還在於其對趨勢和趨勢變化的指示作用,以及相關的價格變動幅度的測量功能。
(1)根據前期數據畫成的趨勢線將指示價格繼續變動的方向,並依據趨勢線的坡度及價格變化的速度來測定價格波動的幅度,即反彈所能達到的高位或調整將會達到的低位。
(2)揭示趨勢的反轉。當價格有效穿破趨勢線後,反轉就形成了,這時趨勢線也進行角色的換位,上升支撐線變成下降阻擋線,反之阻擋線變為支撐線。
(3)用以測算趨勢反轉後的價格目標,即價格上升或下跌所要達到的價位。一般來說,一旦趨勢線被突破,則價格將離開趨勢線的目標距離,同趨勢反轉以前價格在趨勢線另一邊曾經達到的距離垂直地相等,其方法如圖5.1—2所示:取趨勢線上邊最大升幅的頂點作一到趨勢線的垂直線(虛線a),再由突破點向下作一與虛線a等長的垂直線(虛線b),虛線b下端的水平線(虛線c)即反轉後價格下跌的目標位。下降趨勢線測位的方法亦同理。此法是圖形分析中的一種基本測算技術,它不僅適用於由趨勢線界定的反轉行情,而且也適用於由水平阻力線或支撐線界定的反轉行情。
(4)趨勢線的強度取決於其未被觸及的時間長度和被試探的次數。時間越長,價格接近後反轉的次數越多,趨勢線就越重要。趨勢線的強度還取決於趨勢線的斜率,即相對陡峭程度。傾斜角度在45度附近的趨勢線的有效性通常最高,因為在該位的趨勢線所反映的價格變動與時間變動的速率處於均衡狀態。趨勢線傾斜角度過大表明價格變化太快,趨勢缺少持久性;斜角過小則說明上漲或下跌的力量衰弱,趨勢缺少可靠性。
(二)趨勢線的畫法
(1)首先必須找到兩個高低水平不同並有一定間距的高點(或低點),並由此試探性地劃出下降(或上升)的直線。
(2)如果是畫上升支撐線,則價格離第二個低點要有一定的距離,如接近或超過前一阻力位時,趨勢線才可認可,畫下降阻力線情況則相反。第三個低點(或第三個高點)的出現則是對趨勢線有效性的驗證。
(3)價格變動的速率可能會加快或放慢,幅度可能會擴大或縮小,在一些情況下,趨勢線應隨之作相應的調整,以便使趨勢線盡可能適應現期的價格變化。
(4)扇形圖。當趨勢線在同一原點上,作不同斜率的調整,並保留下原有的趨勢線,則會形成由多根支撐線(或阻力線)構成的扇形圖(見圖5·1—3)。根據以上已論述過的原理,在a點出現後,可以粗略地畫出第3根線,在b點出現後,可以較精確地劃出第3根線。扇形圖的意義在於:指示呈扇形變化的股價變化趨勢;每一根線都發生支撐線和阻力線的作用,並由此提供計算價格變動幅度的依據,其計算的超前性較大;第三根線被突破是趨勢反轉的有效信號。
(5)同向雙線圖。依次上升的阻力位也可以連成一條上升的直線,這條線被稱為管道線,同樣依次下跌的支撐位也可以連成一條管道線。管道線和基本趨勢線一起可組成數種具特殊意義的價格形態。
(6)三角形圖,即逆向雙線圖。在股價線圖上同時畫出上升趨勢線和下降趨勢線,這兩條趨勢線就會構築一類基本的價格形態:三角形圖。①(①參見(美)約翰·J·墨菲:《期(現)貨市場、股票市場、外彙市場、利率(債券)市場之道》,地震出版社1994年版。)
K線圖
(一)K線與K線圖
K線,又稱陰陽線、陰陽燭,起源於日本古代米市計算米價每日漲跌所使用的圖示方法。K線是一根把每日(每周、每月或分時等)股價的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及漲跌有規則地表示出來的圖形(見圖5·1—4),它直觀地反映出市場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及變化趨勢。
K線實體白色(或紅色)為陽線,表明當日收盤價高於開盤價;K線實體黑色(或綠色)為陰線,表明當日收盤價低於開盤價。實體無上影線俗稱光頭,無下影線則可稱為光尾。
以K線為取樣,在坐標上畫出股價走勢圖稱為K線圖。作為價格形態分析的圖形,K線圖與與收盤價線圖可相互替換。後者的優點在於簡明清晰。K線圖的優點則在於:(1)由於陰陽實體及上下影線的長短差異而精確、全麵地反映市場買賣雙方的強弱差異;(2)K線在其特有的內涵基礎上可形成特殊的K線組合,從而豐富了價格形態分析的範圍與內容;(3)K線圖可用作缺口分析,而收盤價圖則無此功能。
(二)K線形態分析
1、單根K線形態
單根K線常用來預測最近走勢及走勢強度。K線形態依實體和影線長短及有無可作多種分類,就其有顯著意義的基本形態來看,主要有下列各種。a.a、大陽線。開盤價即最低價,收盤價為最高價,表明多方強大,漲勢強烈。b.b、大陰線。開盤價即最高價,收盤價為最低價,表明空方強大,跌勢強烈。c.c、帶上影陽線。屬上升抵抗型或空頭抵抗型,多空力量強弱對比決定於上影線與實體的長度比較,該比較和上影線的絕對長度決定第二天的走勢。d.d、帶下影陰線。屬下跌抵抗型或多頭抵抗型,跌後獲支撐,下影線的絕對長度及實體與下影線的長度比較決定第二天走勢。e.e、帶下影陽線。屬先跌後漲型,若實體部分較長,表明多頭反擊有力,後市看好。f.f、帶上影陰線。屬先漲後跌型,若上影線或實體部分較長,則表明空方強大,後市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