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股市的變動可能先於經濟周期的變動,由此起到所謂“晴雨表”作用,股市的這種先行運動是投資人對經濟發展進行預測的結果。股市追求未來,熱衷於把未來提前兌現,當這種“變現”確實符合經濟周期變動趨向時,股市就成了先知先覺者。然而股市並非總是正確,也並非總是走在經濟周期的前麵,對於投資人來說,這一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了解經濟周期運動的軌跡,並依據這一軌跡去把握股市的脈搏。
我國股市的變化與經濟景氣動向的相關程度還較弱,這是因為我國股市還處在初級階段,規模擴展一直是其主要的變化特征和變化動因。在經曆了資金擴容和股票擴容兩個急速發展階段後,我國股市將進入較勻衡的發展時期,其與經濟周期變動的相關性也必將不斷增強。
4·3市場基本因素分析
投資者結構及動向
股市波動特性與市場投資者結構密切相關,股市投資主體可分為四大部分:(1)由證券公司、投資信托公司、投資管理公司以及各類基金等組成的金融機構投資人,(2)企業和事業單位投資人,(3)個人投資者,(4)外國投資者。
金融機構投資人大多資金雄厚,股市又是其主要的投資和經營領域之一,他們形成市場中的主力群體,是市場資金的持久來源,其活動對宏觀經濟變量、國家金融政策和措施敏感,市場操作常與其經營業務相結合。例如據1994年統計數,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產權企業共137家,總資產578億元;管理的市屬國有股總數32億股,其中直接持有的國有股為13.4億股;該年5月該公司為擴大其擁有的“深發展”股權份額,在二級市場購入該股普通股的2.02%,達543.26萬股。
企業投資人的實力上下十分懸殊,小企業投資人屬散戶之列,而一些大的集團公司紮進股市的投資機構其能量的放大不會亞於主力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資金受經濟景氣和行業景氣變動及企業自身經營狀態的影響大,來去常常身不由己。企業投資股市是作為經營多元化的一個方麵,上市公司則兼有維護自家公司股票形象的任務。
個人投資者是股市中數量最大的投資群體。其資金總的來說受約束程度最小,是股市中較穩定的資金基礎,但個人投資者資金分散,在市場中處於被動狀態。
少數大機構形成市場中的主力。主力機構對市場的影響力主要有:
(1)決定市場行情的轉折點。當行情周期性變化進入轉折時期時,機構選擇大舉入市或出市之時,就是行情發生轉折之點。在行情底部,主力進行轉折性操作必以對大勢的周密分析為依據,同時往往還有一個先行吸收籌碼和等待合適利多消息配合的過程。而在行情的頂部,主力的轉向操作往往以市場多空力量對比和重大利空消息的預見為轉移。
(2)在多頭市場中維持升勢、製造波段、拉長或縮短行情區間。主力能有效達到目的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各大主力之間的共識和竄謀,即不僅要順大勢,而且還要成大流。
(3)阻礙市場的超跌趨勢。當主力機構手中籌碼多又陷入套牢中時,隨著市場下跌勢能的削弱,主力將以控製拋盤、增加接盤雙管齊下方法,阻擋大盤下跌。在市場機構投資人較多的情況下,這種阻止功能還會十分強烈。這對大市的穩定發展是有利的。但是,認為大量機構投資人入市會有利於減輕市場的投機色彩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1989年12月日本股市日經平均股價指數達38915點,市盈率高達70.6倍,而這個時期的持股結構為:機構(法人)持股比率占70%,而個人持股比率僅占22%。
(4)製造個股和板塊行情。大、中、小主力都熱衷於此道。在市場缺少上升能量時,市場主力的這一作用是保持市場活力,維持股價指數水平的有效力量。
總之,主力機構在市場波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但這種作用至多隻改變行情走勢的次級圖形。主力行為隻有在符合大勢趨向時才會成為成功之作。逆勢而行者多以害人又害已的結局告終。散戶“擇人”,主力“任勢”是股市中的基本兵法。
散戶是股市的基礎主體,由大量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和廣大個人投資者構成。散戶作為一類投資主體,其投資傾向具有某種惰性特征,即起動慢,而後勁足。換言之,散戶具有較強的從眾性,隻有在市場形成一定的人氣特征時,才會引致大規模的散戶協同行為:漲時追高,跌時殺低。而散戶的順勢操作更具衝動性,這是因為散戶單個資金規模小,對單個散戶來說,跌時無出貨規模約束;漲時無吸籌規模限製,追漲殺跌較少後顧之憂。散戶作為一個整體力量,其強弱亦受經濟周期及宏觀金融形勢的影響,這是因為這些經濟變量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資金寬鬆程度及居民個人收入的增減。散戶的操作特色及資金力量對大市及個股的走勢及強弱同樣具有重大的作用。
供求關係與市場機製
在證券市場中,證券的供給量(市場供給)與資金的供給量(市場需求)是左右市場價格水平的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因素。證券市場的價格與供求關係的變動與商品市場有著相反的規則、機製和效應,是形成證券市場令人困惑的極端變化特色的根本原因。本節將分析股票市場中的這種逆供求律及與其相伴而行的馬太效應,從而說明資金流量與股票流量在市場中發生作用的內在機製。
(一)普通商品市場中的供求規則
在普通商品市場中,特別是在那些價格彈性大的商品市場中。需求或供給通過價格機製形成一種負反饋回路,即:
這一回路有兩個特征:其一,需求和供給通過價格機製均對自身形成一種副反饋,即需求或供給的增長會對自身形成抑製,而需求或供給的縮減則會對自身形成激勵;其二,需求和供給的增減受價格機製調節,總是按相互相反的方向變動。需求和供給相互間的這種反方向變動與二者自身的負反饋變化正好形成一種內穩定結構,在這一結構中,通過回路的不斷循環,供給與需求將趨於平衡,價格則會在平衡點上相對穩定化。
(二)股票市場中的逆供求律
與普通商品市場相反,在股票市場中,需求或供給通過價格機製,則會發生一種正反饋關係,即:
圖4.3—2和圖4.3—3表示,股市的需求或供給均處在一種正反饋回路之中,這裏包括四種正向循環過程。A.需求的增加通過價格上漲激勵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其原因是,隨著資金入市,股票需求擴大,購買者競價的結果,導致價格上漲,股價上漲趨勢給了投資人實現價值增值的機會,這就一方麵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入市,另一方麵會把賣出股票而沉澱的資金重新吸引入市,從而加快股市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使需求進一步擴大,如此循環,直到資金來源或投資人心理承受力的某一轉折點出現為止。
B.供給的相對縮減通過價格上漲強化供給的相對縮減。一般情況下,隨著股價的上漲、獲利盤的增加,賣盤也會增加,但這種賣盤的增加會受到雙重抑製。受股票價格上升所形成的資本收入的刺激,股票持有人傾向於把股票保留在手中,這就一方麵使入市股票數量相對縮減,另一方麵使已入市股票周轉速度放慢,從而使股票的供給量相對縮減。
C.需求的縮減通過價格下跌導致需求的進一步縮減。這是A過程的逆過程。其核心機製也在於股價下跌所導致的資本貶值強有力地扼製了股市外圍資金的入市和股市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這就使市場中的資金量大大縮減了。
D.供給的相對增加通過價格下跌強化供給的相對增加。拋盤增加、賣者競價的結果會導致價格下跌,這就會產生兩種投資人行為:做空者為獲取下跌差價而拋售股票,從而增大供給;做多者被套而捂住股票,使供給減少。在市場運行實際中,後者的數量通常大於前者,因而,隨著股價的下跌,供給的絕對數量多呈下降趨勢。但是,受舊有持股人和剛購入股票的新持股人雙重多翻空的作用,股票供給相對資金供給則是增加的,這種價格下跌激發的股票供給相對增加同樣也形成一種自我循環的內在趨勢。
A、B兩過程在同一價格上漲調節上,呈逆向變動,即需求呈擴大趨勢或維持在高水平上,而供給則呈相對減縮趨勢或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因而價格上漲強化了供求不平衡關係,後者又進一步推動了價格上漲,如此強化循環便產生了證券市場價格超常升漲的內在動力。
在價格下跌的情況,股票供求關係則會以上述C、D兩種形成相互逆向變動或非對稱性變動,加上由價格回路形成的正向反饋機製,同樣會形成一種非穩定結構,它強化或維持著供求不平衡關係,並成為推動股價下跌的內在力量。
(三)股市馬太效應
股票價格水平的升降與股市的增量資金數額(新入市或出市資金)和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成正相關關係,與股市的增量股票數額(新上市或離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轉速度成負相關關係。市場資金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需求的擴張,市場股票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供給的擴張。
同普通商品市場一樣,在同一價格變動的調節下,股票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呈逆向或不對稱性變動。同普通商品市場相反,股票市場的價格機製對需求和供給都具有一種正反饋性的激勵功能。這種價格正反饋機製總是強化著供給與需求的逆向變動趨勢,從而拉大或維持著供求不平衡關係。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價格的上升會推動價格的上升;相反,價格的下跌則會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下跌。換言之,股票市場的內在機製以一種特殊的馬太效應方式表現出來,它直接導致了股票價格背離基本價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由於馬太效應及股價的超常漲跌是股票市場內在運作規則的結果,因而它也就成為股票市場的必然的、常規性的運作形式。股票市場必然有投機、必然超常動蕩,因而股票市場永遠是一個可以博取差價的場所。
股市在經曆了一輪或強或弱的馬太式不平衡循環後,可能會進入另一個反向馬太循環過程,也可能進入暫時平衡狀態。使一輪馬太循環中止的原因,如果是價格升漲的中止,通常是因為後續資金量枯竭、高價位所形成的高市場風險、突發利空消息刺激和累積獲利籌碼過多等等;如果是價格下跌的中止,則多是因為價位進入投資價值區域、突發利多消息刺激、累積套牢籌碼過多過深等等。
監管政策
對一個發展中的股市來說,市場管理層推行的各種監管政策對行情走勢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股市素有“技術麵不如資金麵,資金麵不如政策麵”之說,就是對市場監管政策的重要性的一種概括。
市場監管政策包括的範圍十分廣泛,主要有公司、券商、投資人的行為規範及調整,入市主體的選擇與控製,股票發行與上市的規模與速度,稅收政策,交易製度等等。這些政策內容會直接或間接、短暫或長久地影響市場供求關係,從而影響股價的走勢。例如1990年未深市崩盤,就是由縮小漲停板幅度、印花稅加倍和黨政幹部不準持股等一係列監管政策所引發的;1991年11月深市股價暴跌則導引於“暫停專戶委托股票交易”規定的出台;1992年5月21日滬市撤銷漲跌停板製度,指數當日上漲超過100%;1994年4月宣布的兩年內不征收股票交易所得稅政策,1994年3月的“四不政策”,8月的“三大政策”,1995年5月暫停國債期貨交易等,都導致股市跳空飆升;而每當新股發行計劃公布,股市必定應聲而跌。
監管政策對股市發生作用的強度由政策的實質性程度決定。兩年內不征股票交易所得稅和整頓商品期貨市場兩項政策公布後,都導致了當日股指大幅跳空高開,但都在當天即收了一根小陰線。政策力度之所以較弱,就因為該兩項政策不會導致股市發生實質性變動,屬非實質性基本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