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承銷商在上網定價發行前必須在證交所設立股票發行專戶和申購資金專戶。申購結束後,根據實際到位資金,由證券交易所主機確認有效申購。投資者上網申購須遵守的規則有:必須已開立證交所的股票帳戶和證券營業部的資金帳戶,並根據申購量存入足額的申購資金,一個投資者隻能開設並使用一個申購帳戶;按公布的發行價填寫申購價;每一帳戶申購的數量必須是1000股或1000股的整數倍;每一帳戶申購股票數量上限為當次上網發行數量的1‰;每一帳戶當次隻可申購一次,一經申報,不得撤單。
“上網定價”發行處理原則為:(1)當有效申購總量等於該次股票發行量時,投資者按照有效申購量認購股票。(2)當有效申購總量小於該次股票發行量時,投資者按其有效申購量認購股票後,餘額部分按承銷協議辦理。(3)當有效申購總量大於本次股票上網發行量時,由證交所交易係統主機自動按每1000股有效申購確定一個申購號,按順序連續排號,然後通過搖號抽簽確定中簽號,每一個中簽號認購1000股。
上網申購程序為:(1)申購當日(T+0),投資者申購,並由證交所反饋受理情況。(2)申購日後的第一天,由證交所的登記結算公司將申購資金凍結在申購專戶中。(3)申購日後的第二天(T+2),證交所的登記結算公司配合主承銷商和會計師事務所對申購資金進行驗資,並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以實際到帳資金作為有效申購進行連續配號,證交所將配號傳送至各證券營業部,並通過衛星網絡公布中簽率。(4)申購日後的第三天(T+3),由主承銷商負責組織抽簽,並於當日公布中簽號碼。證交所根據中簽結果進行清算交割和股東登記。(5)申購日後的第四天(T+4),對未中簽部分的申購款予以解凍。
證交所在申購期(三個工作日)內集中凍結所有投資者申購資金。凍結資金的利息,按企業存款利率計息部分(計息期三天,含法定休息日)歸發行公司所有。凍結資金的利息按銀行現行有關規定按季支付。申購日後第四個工作日,證交所將認購款項劃入主承銷商指定帳戶,主承銷商於次日將此款項劃入發行公司指定帳戶。同時主承銷商委托證交所按照發行總金額的3.5‰提取發行手續費,並由證券交易所根據各參與發行的證券營業部的實際認購金額,將該筆費用自動劃轉到各營業部帳戶。
一級市場的機會與風險
買原始股發大財的概念在投資人心中曾流傳多年,時至今日,新股發行仍然是投資人獲利的佳途捷徑。雖然新股發行永久地從二級市場吸去了資金,盡管股票擴容曾使大盤跌得淒淒慘慘、麵目全非,也仍然止不住吃盡苦頭的投資人以超常的熱情去迎接新股的發行與上市。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新股在使許許多多與其無緣的投資人丟失資本的同時,卻往往能給它的購買者帶來豐厚的利潤。
據對股票擴容期最後3個多月的不完全統計,二級市場上的平均虧損達到約50%,而一級市場上的平均盈利亦在50%以上。新股獲利的機會來自:(1)大多數新股的發行價或申購成本價相對二級市場的股價水平,往往要低幾個檔次,從而為獲利提供了第一空間;(2)無論股票發行與上市的總規模有多大,每一次實際發行與上市的股票卻隻是一隻或少數幾隻,而和它對應的資金卻是整個場內以至擴充到社會的資金,因此,個別股票的發行與上市總是具有足夠的資金基礎;(3)股票發行公司為了建立良好的市場形象、承銷商為了贏得更多的客戶,都有強烈的動機來炒熱所發行或承銷的股票,在這個意義上新股都是莊家股;(4)新股的成本均等,股價升漲不存在上檔套牢阻力位的壓力,因而富有更大的上升想象空間,等等。
但是股票一級市場並非沒有風險。在認購證時期,每一次抽簽之後,都會有一批落榜者白送資金;一批發行平均成本過高的股票,如“青島啤酒”“廈門廈工”“皖美菱”等,上市不久即跌破發行價,令無數一級市場撲表誌士虧損累累。新股發行改行無紙化方式後,發行成本約等於發行價,定價發行方式則使發行價也被限製在合理的範圍內,一級市場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中簽率之高低、發行溢價之高低(主要在熊市環境中)及等待上市時間之長短上。
2·5中國股市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股市還不是一個規範化的、成熟的股市。加速規範化建設是中國股市均衡健康發展的前提。股市規範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建立一套能保證市場供求均衡增長的製度與機製,而這方麵我國股市還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
體製矛盾
需求的市場調節與供給的計劃調節是我國股票市場的基本特征之一。決定市場需求規模的入市資金主要來自居民、企業、券商和基金等,這些投資主體的行為完全受市場機製的調節;另一方麵市場的供給則是由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按年度計劃安排的,行政部門出於國家經濟體製變革的需要和各地方行政部門及公司的強烈要求,具有不斷擴大股票發行和上市的內在動機。需求體製與供給體製的分離,及供給體製的擴展衝動形成破壞股市均衡發展的體製矛盾。這一矛盾以供給的擴大與需要的縮小異向循環累積的方式表現出來,直到市場不堪負重、瀕臨崩盤,從而使供給無法實現時,才會引起管理層的重視,並且仍然隻是通過調節供給計劃來緩解矛盾。股市管理層已經意識到了供給計劃的實現必須受市場調節的規則,但是更重要的是計劃本身也應當受市場調節。
被動的投資人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分成兩個世界。一個世界由不流通股份的持有者組成。不流通股份主要有發起人股和其他暫不上市的法人股,通常是公司總股本的大頭,但持有者隻是公司股東中的少數,這是擁有公司決策權的世界;另一個世界由社會公眾股(可流通股份)股東組成,他們人數眾多,彼此分散,遠離公司,在公司中實際上少有發言的機會。
兩個世界雖同為普通股股東,利益卻並不一致,未上市股票的權益隻能來自公司效益,上市股票利益卻與二級市場的波動密切相聯。這種權利和利益上的差別給二級市場上的投資人營造了一種極為被動的環境和來自公司內部的風險:強製性配股。由於配股會攤薄利潤、擴大流通籌碼,因而公布配股消息後股價應聲下跌者比比皆是,至於一些經營業績平平而熱衷於在市場圈錢的公司,則更為投資人所痛恨。但是投資人如果不割肉拋出,就不能不繳款配股,否則他將承受市場除權所帶來的更大的損失。而作出配股決定的大股東卻可以輕易地放棄配股權,因為他的股票與市價無關。這就形成了一種極不公平的關係:大股東讓小股東單獨為公司掏腰包同時還得去接受市場的懲罰!
然而二級市場受到的懲罰並不亞於個別投資人。由於公司配股不受決策者利益的約束,配股就成為受眾多公司追逐、在二級市場泛濫成災的流行病。我們已說明這是破壞二級市場均衡發展的主要禍因之一。
顯然,配股製度的合理化是中國股市規範化建設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國家股和其它法人股能夠上市流通之前,配股製度應當有利於強化二級市場投資人參與配股決策的權利,有關的投票製度應當對大股東實行累退方式,而放棄配股的股份,則應當作配股的反對票處理。事實上,保護股市投資人就是保護股票市場,而完善公司市場運作的內在機製要比單純地依靠監管部門的外部督察能更有效地保護市場投資人的利益。
高技術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避免場內資金的流失,並不斷吸引新的資金入市是尚處在成長中的股票二級市場均衡發展的基礎條件。相反股票一級市場的基本性質就是資金不斷地永久流出。因此,一個尚需保護的新興股市,其股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相互間應當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一級市場應當有其相對獨立於二級市場的資金來源。
我國新股發行自從采用證交所電腦交易網絡後,股票發行與流通就不隻是在交易體係和技術條件上合為一體,而且投資主體的範圍也基本上同一了。昔日由地方政府出麵,組織廣泛宣傳,象迎接盛大節日一樣的熱鬧場麵消失了,然而真正失去的,卻是一個巨大的、與流通市場保持相對獨立的社會投資群體。由電腦係統發行所節約的費用比之於股市的這種損失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如果有人說,為了股市的穩定和均衡發展,我們應當放棄先進而方便的證交所發行係統,改由能更廣泛接觸社會的方式來發行股票,也許我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有足夠的理由來給他投讚成票。股票市場的規範化,實質內容比形式要重要得多。當然我們並不主張恢複印刷申請表那種陳舊而浪費的方式。也許還有更好的方式,例如國外以報紙雜誌為中介的通訊方式等。
怎樣擴大規模
截止到1999年4月底,我國深滬股市上市公司總數878家,其中A股總數771家;市價總值19676.26億元人民幣,其中流通市值5872.30億元。據美國《國際金融統計》提供的數字,截止到1994年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為45000億美元,日本為35000億美元,排在南非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新興股市馬來西亞股市市值截止到1995年5月底也達到2240億美元。就相對規模來看,1996年股本總市值與GDP的比值,美國為83%,日本71%,新加坡240%,韓國42%,馬來西亞342%,泰國104%,而中國以1999年4月底的市價總值比1998年的GDP為24.75%,流通股本市值則隻占到7.39%。
以上比較表明,中國股市的規模仍然偏小,特別是實際運行的流通市值還嚴重偏低。因而,中國股市的發展空間不僅因國民經濟的高速成長而前景遠大,而且還有著相當大的補償性發展空間。但是,補償性空間會因為新股和配股的大規模發行以及股價的上升而迅速縮小。如果有一天管理層突然意識到國有股上市是國有企業扭虧解困的極佳路徑,那麼這有限的補償性空間就會顯得極為稀缺。股市規模的擴大,從股票供給來看,有三條途徑:新股上市、公股(主要是國家股)上市、上市公司送配股。為了最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也為了保護股市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三條途徑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應當是:公股、新股、送配股。
公股上市應當作為首要重點,這不僅是股市規範化所必須做的大事,而且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無法回避的大事。公股不上市最初的理念是防止國有資產轉變為私有財產。而這種理念則是建立在A股市場是個人股市的基礎上的。顯然這個基礎隨著大量的機構入市已不複存在。但是,公股上市隻能是部分性的,全部上市既無必要,也恐怕難於作出可行性論證。
真正的困難在於,我國股份製度的一大缺陷就是股本成份與投資主體成份的非對稱性,即股票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和個人股,但股市中卻缺少國家股投資人。換言之,握有占股本大頭的國家股的主體大多數是一些行政性機構,而不是能夠在股市中進行操作的獨立經濟實體,因而國家股上市就隻能是一種單向的股票入市、資金出市的運動。龐大的國家股如果大規模地進入這一過程,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結果都將會是一方麵國有產權不斷消失;另一方麵則是股市資金的枯竭。隻有當因國家股賣出被吸走的資金又會重新投入股市時,股市的周轉資金才會常在,股市才不會枯竭。因此,國家股的上市隻能與國家股股東的投資主體化同步進行。
設立國有資產股市投資主體將是一項重大的、能夠做到的變革,而這一變革不僅對股票市場的規範化建設,而且對整個經濟體製的規範化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