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證券市場的運作(2)(2 / 3)

股票擴容期(1993年2月~1994年7月)

1993年2月16日和23日,滬深股市先後反轉向下,從此中國股市進入一輪長達17個月的下跌征途。股票的大規模擴容和超高平均市盈率向標準市盈率的技術性回歸構成此輪大熊市的基礎。

股票擴容期起點:上證所股票A股共36隻、B股共10隻,深證所股票A股23隻、B股9隻;終點:上證所A股164隻,B股29隻,A股是起點的4.56倍,A、B股是起點的4.20倍,深證所A股107隻,B股22隻,A股和A、B股分別是起點的4.65倍和4.03倍。

在整個股票擴容期間,滬市日成交金額最高曾達到53.08億元(1994年3月14日),30億元以上的共有10天,10天日平均39.79億元,是起點14.14億元的2.81倍;深市日成交金額最高為1993年11月15日的22.75億元,20億元以上的共有4天,4天日平均為21.27億元,是起點9.2億元的2.31倍。結果是,資金擴容倍率與股票擴容倍率與資金擴容後期的情況正好相反。

事實上,由於一天中能多次回轉交易(深證所在上證所之後,於1993年11月22日推出A股回轉交易即T+0交易),由成交金額反映的市場資金規模含有水分;而1993年和1994年大規模的配股及職工股和一部分法人股的上市,使市場流通股本的擴容規模遠大於因新股上市所形成的增長倍率。1994年僅通過送配股方式新增總股本達77億元,其中社會公眾股23億元,以配股方式吸走的個人資金達19.2億元。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收盤指數分別跌到了333.92點和96.56點的曆史低位,分別為股票擴容期起端的22%和27%;在此期間,滬市A股平均市盈率從約200倍下落到14倍左右,深股A股平均市盈率從約90倍降到了標準市盈率以下。市場極度低迷,投資人傷痕累累。如果說前期資金擴容是依靠投資人自發而衝動的行為來實現的,那麼後期股票擴容則是通過管理層盲目而同樣衝動的行為來實現的。二者從兩個極端推進了中國股市的高速成長,而付出代價的則隻是一代股市投資人。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推出穩定發展股市的重大措施,宣布(1)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嚴控配股規模,放慢股票發行上市節奏;(2)通過組建國內和中外合作基金、培育機構投資者、逐步吸引外國基金投入A股市場及證券機構融資活動,向股市注入資金。這一曆史性的決策同時也宣告了中國股市股票擴容期的結束。

迎接均衡發展的時代

1994年8月1日,滬深股市大幅飆升,滬市跳空60點開盤,以33.2%的升幅收盤,在5個交易日內,滬深兩市漲升幅度分別達到105%和68%。9月6日,滬深股市分別創下了157.54億元和82.86億元的成交紀錄。中國股市以極端火爆的姿態迎接均衡發展時代的到來。

中國股市進入均衡發展時代已具備一些重要的有利條件:(1)證券監管機構已充分認識到市場穩定和規範化發展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受市場調節的股票上市計劃管理製度;(2)證券交易網絡全國化,在國內,外延型擴展入市資金的空間已大大縮小,靠市場的吸引力逐步地挖掘社會“遊資”,將成為擴大市場資金規模的主渠道;(3)市場已基本回歸投資價值區間,並在此基礎上波動發展,這就為長期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4)市場已初具規模。

均衡發展的特征是,無論是資金擴容或是股票擴容,對市場的影響程度總處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市場行情的變動更多地取決於國民經濟活動的消長,這又主要取決於公司經營狀況和作為宏觀經濟變動集中表現的利率變動。中國股市正在向均衡發展時代推進,並且終將迎來真正建立在國民經濟發展基礎上的長期多頭市場。

2·4股票的發行市場

公開募股和增資配股

根據我國的《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不同於有限責任公司的基本點有三:(1)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2)可以采取發起設立,也可以采取募集設立;(3)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一千萬元(上市公司為五千萬元)。活躍在股票一級市場上的公司隻能是募集設立公司,即一部分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有兩類基本形式:

(一)公開募股

公司設立、改組或增資擴股時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是股票發行的一種基本形式。公司發起人向社會公開募股必須向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遞交募股申請,未經批準不得進行。我國新股發行實行計劃管理辦法,由原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分期確定發行總規模,然後將發行額度分配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各地再把發行額度分配給入選企業並向中國證監會報送。證監會視市場情況分散分批依法審批,均衡發行和上市。為了擴大上市公司的規模,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1996年起新股發行改用“總量控製、限報家數”的管理辦法,即把向地方或部門下達發行額度的方法改為下達發行新股公司家數的方法,發行數量由證監會進行總量控製和協調安排。

1999年7月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規定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上的公司,可采用對一般投資者上網發行和對法人配售相結合的方式發行股票。通知中所稱法人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注冊的除證券經營機構以外的有權購買人民幣普通股的法人(包括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和上市公司,但不包括與發行公司有股權關係或為同一企業集團的法人),法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發行公司業務聯係緊密且欲長期持有發行公司股票的法人,稱為戰略投資者;一類是與發行公司無緊密聯係的法人,稱為一般法人。通知還規定用於配售部分的股票,不得少於公開發行量的25%、不得多於公開發行量的75%,對每一個配售對象配售的股份不得超過發行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總數的5%,一般不應少於50萬股。一家法人不得同時參加配售和上網認購。認購配售股票的資金來源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使用銀行信貸資金或募股資金認購配售的股票。對法人的配售和對一般投資者的上網發行為同一次發行,須按同一價格進行。股票發行價格可采取以下方法確定:(1)發行公司和主承銷商可製定一個發行價格區間,報證監會核準;(2)通過召開配售對象問答會等推介方式,了解配售對象的認購意願,然後在經證監會核準的價格區間內確定最終發行價格。戰略投資者與發行公司約定的持股時間不得少於6個月。對一般法人配售的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個月後方可上市流通。

(二)增資配股

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向本公司股東按一定比例配售股票,是股票發行的一種基本形式。

中國證監會1993年12月17日發布“關於送配股的暫行規定”,之後在1994年10月、1996年1月、1999年3月又先後對配股工作發出重要通知,對上市公司配股的條件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其基本內容可歸結為:(1)上市公司增資配股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政府或中央企業主管部門審批,並報中國證監會複審。(2)資金用途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3)三年內財務會計文件無虛假記載或重大遺漏。(4)前次發行的股份已經募足並且本次配股距前次發行間隔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即本次配股距前次配股或新股發行必須已經過公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這樣一個時間跨度)。(5)三年內連續盈利,淨資產收益率三年平均不低於10%、每年不低於6%。(6)公司董事會必須提供對前次募集資金的使用及效益情況的詳細說明和本次募集資金投向的可行性研究,為公司出具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應編製《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專項報告》。(7)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資產、財務上三分開,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股東的債務提供擔保等成為公司獲得配股資格的必要條件。配股主承銷商必須編製《證券公司承銷配股盡職調查報告》,對上市公司配股說明書中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承諾,並負連帶責任。(8)本次配股募集資金後,公司預測淨資產稅後利潤率應達到同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水平。(9)配售的股票限於普通股,一次配股總數不得超過公司前一次發行並募足股份後其普通股份總數的30%。

新股發行方式

1984年12月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公開向社會個人發行40萬元人民幣股票,市民半夜冒寒風排長隊爭先購買;1987年7月深圳發展銀行公開發行股票卻有一半多售不出去,結果形成了政治動員、幹部帶頭購買的發行模式。中國特色的股票發行方式從此開始,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逐步積累經驗、走向成熟。

(一)發售認購申請表方式

這是我國新股發行初期采用的方式,分為限量發行和無限量發行兩種。1991年11月,深圳11家新股派發申請表,60多萬人通宵排隊爭購。1992年8月9日深圳限量發售第二批申請表,每張抽簽表收費高達100元,共安排了303個派售點,但仍擋不住購表狂潮,結果形成混亂搶購大戰,走後門買表,私自截留申請表等徇私舞弊現象應運而生,這就是著名的“8.10”事件。

此後,各地新股發行均采取無限量發售申請表方式。但此法仍具有一些重大弊端:(1)由於中簽率低、95%以上的認購表均成廢紙,資源浪費巨大;(2)發行人力、物力消耗大;(3)認購成本高,如“廈門工程”,發行價5元,每股認購費用達16元,認購費多出發行價2倍以上,這一部分費用募股公司得不到,成為非投資性支出。由於這些缺陷發售認購表方式被逐步淘汰出局。

(二)專項定額定期儲蓄存單方式

即股票認購與存款掛鉤,以定額定期存單為認購抽簽表。此法把兩種不同性質的事情攪在一起,一方麵影響了資金的配置格局——既鎖定了股市資金,又觸犯了眾多銀行利益;另一方麵以資金實力決定股票購買機會,有失“三公”原則,而且助長了少數人公款私存的腐敗現象。此方式作為認購表方法的替代形式曾在不少地方得以應用,是我國股票發行方式變革過程中的一種承先啟後的形式。

(三)“全額預繳款”方式

“全額預繳款”方式分為“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餘款即退”方式和“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餘款轉存”二種方式。

第一種發行方式的基本流程為:投資者在規定的申購時間內,將全額申購款存入主承銷商在收款銀行設立的專用帳戶中,申購結束後轉存凍結銀行專戶進行凍結,在對到帳資金進行驗資和確定有效申購後,根據股票發行量和申購總量計算配售比例,然後進行股票配售,配售後的餘款返還投資者。中國證監會有關文件規定,“全額預繳款”方式的發行時間不得超過8天(含法定休息日),每股發行收費不超過0.10元,發行收費總額不得超過500萬元。第二種發行方式與第一種發行方式的區別僅在於申購餘款轉為存款,該存款為專項存款,不得提前支取,其利息按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計算。

(四)“上網定價”發行方式

“上網定價”發行方式是我國新股發行現行的主要方式。其特點是:主承銷商利用證交所的交易係統,由主承銷商作為股票的唯一“賣方”,投資者在指定的時間內並按照指定的價格,依照現行委托買入股票的方式進行股票申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