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證券市場的運作(1)(3 / 3)

2.中國證監會信息披露指定報刊。有《中國證券報》、《金融時報》、《中國日報》、《中國改革報》、《經濟日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和《證券市場周刊》等。

3.證交所和上市公司證券谘詢部門。1996年初,深圳證交所設立市場服務部,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為券商、公司和投資人提供谘詢、查詢和投訴等一條龍服務,其服務形式包括電話服務、接待來訪、回複信函、上門服務等。“深交所服務專線”電話有:會員服務,3234729/3234736;上市公司服務,3234730/3234735;投資者服務,3234731/3234737;其他機構服務,3234732/3234739(傳真)。

證券市場信息二級渠道主要有電視台、電台、綜合性報刊、經濟類報刊、證券專業出版物、聲訊服務電話、各類證券講座或股市沙龍。二級信息渠道的信息具有易獲得性和費用低廉等優勢,但也可能具有重編性、滯後性和消息與評論混雜等特點。二級信息渠道的價值亦應當從其及時程度、可靠性、消息含量及獲得的方便性等方麵來評價。

我國各地已有公開出版的證券專業報刊數十種,有上千家報紙、電台、電視台、因特網站開辟有證券專題欄目或節目,還有數百家為證券業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司或機構,各地投資人都能方便地找到其證券信息的來源。中國證券市場有一個多渠道、暢通發達的信息網絡體係。

2·2債券市場

現券市場(一)我國債券現貨市場的兩個特點1、正處在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過渡時期現行的債券發行一定程度上仍被當做計劃經濟下平衡預算的工具,債券票麵利息並非根據二級市場利率確定,風險的差異往往沒有在風險溢價中得到確切反映,因而市場的資金配置功能和風險溢價的鑒定功能都還比較弱小。

1991年以前,國債是通過帶強製性的分配認購辦法,直接向單位和個人發行。1991年國債發行引入承購包銷方式,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受財政部委托擔任承銷的總協調,中國工商銀行信托投資公司為主幹事,全國58家證券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參加組成承銷團,向財政部承購國庫券,然後再向購買者銷售。承銷總額為25億元,占當年國庫券發行額的14.7%。中央財政分配給地方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庫券也部分試行了承購包銷方式。1992年國庫券發行方式全麵推行承購包銷方式。由計劃分配到承購包銷是我國債市由計劃模式向市場模式邁出的具有曆史意義的一步,它溝通了發行人與投資人之間的聯係,為利率創造了協商主體,並為以後債券二級市場的活躍提供了動力。

2、債券二級市場流動性較差,債券利率與儲蓄利率倒掛

我國債券二級市場有著先進的技術和運作模式,但開通交易所債券現貨交易的營業網點還較少,開通了也可能因實物券的托管手續複雜而把小額投資人拒之門外,櫃台交易亦缺普遍,而且合理變現難,因而債券流通尚缺群眾基礎。與之相應,債券的上市品種少,規模較小,換手率低。我國國債交易規模較大年份的1992年的交易額占當年國債餘額的比重僅為84.4%,而日本1987年國債交易額(5060億日元)是當年國債餘額的33倍,而且日本國債交易占所有債券交易的份額約65%。而我國國債以外的債券很少能在二級市場上流通。由於流動性差、變現難,我國國債利率通常要比銀行儲蓄利率高出1-2個百分點,這與國外成熟債市的比例形成倒掛:成熟債市因流動性高,其收益率要低於銀行利率。隨著債券流通性能的改變,這種利率倒掛的局麵也將會得到改變,我國記帳式國庫券利率向儲蓄利率的靠攏,就是這種變化趨勢的結果。

(二)國債二級市場的發展

1988年4月,我國開放國債二級市場,允許1985年和1986年對個人發行的國庫券上市交易,並規定該年發行的國家建設債券可以轉讓、抵押。4月21日至6月15日在不到兩個月時間裏,首批試點國債流通的7個城市,國庫券成交額達3.99億元,其中95%是證券中介機構櫃台的自營交易,這個時期市場處於拋售狀態,債券價格嚴重低估。這種低迷行情一直持續到1989年底,其原因主要是居民尚未擺脫多年來形成的視國債為包袱的意識,缺少國債投資觀念;同時,宏觀麵近20%的通脹率和銀行利率大幅上調及保值儲蓄的出台也從基本麵拖累了債市。

1990年開始債市行情上揚,到1990年4月份,1985年券價格猛升到140元左右,1986年券也漲到120元左右,自營商買賣趨於平衡。5月份對個人發行的82、83、84、87、88、89年國庫券上市流通,9月份1989年發行的保值公債上市。

到1990年下半年,國債開始搶手,1991年在全國400個城市全麵開放國債的二級市場,國債交易更趨活躍,價格一路上升,二手券收益率在1991年初已下降到接近同期儲蓄利率水平。到1992年初,券商賣出額幾倍於買入額。1990年到1992年上半年債市行情的活躍,源於居民國債投資意識的增強,物價穩定,銀行利率幾次下調及國債票麵利率上升、品種增加等因素。

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下半年,國債市場又陷入低迷。行情反轉始於1992年5、6月以後,交易價格一路下跌,1992年3年期和5年期券價格跌進麵值,12月中旬價格略有回升,1993年低迷仍然持續,供求反差巨大,1993年3年和5年期國庫券上市後價格曾長時期徘徊在95元以下(麵值為100元)。債市再度低迷的原因:(1)1992年6月份開始,各地經濟異常活躍,資金開始緊張,在銀根收緊後,不少金融機構大量拋售庫存券;(2)大量利率競爭性企業債券發行與內部集資,奪走了大量資金;(3)股市(包括內部股發行失控)和房地產過熱分流資金;(4)證券商經營不當,重買輕賣、重自營輕委托、重機構輕個人,1992年上半年發行5年期券時,承銷商惜售囤積,待到劃款、上市時,形勢急變,不得不競相拋售,等等。

1994年初到1995年5月,債市再度進入一輪高漲行情。1994年是中國的國債年,該年國債發行規模成倍增加,並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1028億元)①(①從1981年到1997年底,我國累計發行國債9058億元,國債餘額5509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47%。),現券交易僅上海債市即達445.69億元,現券價格擺脫普遍跌破麵值的尷尬狀況,回歸到合理價值區間,部分券種甚至大幅超出理論價位。上海債市1992年5年期券由年初的98.5元上漲至年末的128.46元,1992年3年期券年末以超出128.50元理論兌付價8.49元的水平收盤。這種牛氣衝天的行情進入1995年後熱度有加地持續到5月份。此輪債券大牛市的原因是:(1)1993年底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自1994年起,財政赤字不再向中央銀行透支,改由發行國債解決;(2)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不失時機地推出國債期貨交易並形成火爆行情;(3)保值貼補率持續衝高;(4)一係列政策性利多,包括為整頓金融秩序國家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采取的限期回收亂拆借資金、杜絕企業亂集資亂發債券、整頓房地產市場、規範股票市場以及其後的查處國債現貨賣空等等;(5)為抑製通貨膨脹,國家采取緊縮信貸政策,嚴格控製貸款規模,曾一度使金融機構出現存差現象,其中有一部分投向國債市場②(②參見袁東《政策、利率、物價、投資意識與國債交易市場行情》,《中國證券報》1994年10月11日和13日。)。

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緊急通知暫停國債期貨交易,次日全國各國債期市停市,現券價格大幅下跌,二級市場進入盤局。

期貨市場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證交所正式推出國債期貨交易,其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北京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武漢證交中心等8家交易所(中心)起而仿效,先後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深圳證交所於1994年9月12日正式推出)。到1994年5月份,僅上海證交所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個人投資者已達4萬多人,機構投資者約1000家。管理層放開國債期貨交易,初衷更多的是期待期市為低迷的二級市場帶來活力,從而推動艱難的國債發行。而新生的期市也極為出色地實現了這一使命,昔日靠政治動員發行的國債,魔術般地變成了搶手貨,1994年超大規模的國債發行,一些品種居然要靠關係找門路才能買到。然而期貨市場的本命不是創造風險而是削減風險,過渡投機會使期市失去存在的意義,這就是開張1年7個月後,國債期市又被暫時關閉的原因。

(一)火爆行情的原因

1994年上海國債交易總金額達19562.67億元(其中97.4%為期貨交易),是1993年的224.42倍,是同期上海股票交易量的3.4倍;1995年上半年上海債市成交金額總計達50817.36億,是同期股市的40.9倍,即使排除期貨杠杆放大因素,國債市場的實際資金流量也超出了股票市場。全國國債期市,1994年總成交量達28000億元。整個國債市場由於期貨品種的介入而變得熱火朝天。

期市火爆原因何在?交易所的傾情扶持這是其一;期貨以小博大,漲跌皆可賺錢的魅力是其二;適逢高通脹環境而國債居然有保值補貼,這補貼率又一漲再漲,這是其三;再適逢股市、房地產市場等退燒降溫,市場熱錢苦於尋找出路,這就是其四了。

(二)單邊市與混合交收

火爆行情還有一個純技術性的原因。一年零7個月的國債期市的主要特征就是長多短空,是一個多頭主導的單邊市。空頭勢單力薄與空頭的一個先天不足有關:債券二級市場容量十分有限(以上證所的標的口徑框算,1995年我國國債的極限可流通量僅相當於500萬口期貨合約),有限的現券流通量與巨量的期貨交易之間的矛盾,使空方無法保證有足夠的現券用於交收,這就會形成逼空現象,即空頭最後不得不平倉買入。結果市場需求勢力增強,單邊上漲加劇。

為了減少空方的交收風險,上證所和武漢證交中心等分別於1994年12月和1995年3月實行混合交收製度,即對到期的各期貨品種可用任一年份、期限的國庫券混合交收。其計算方法為根據基礎券種(可以是交收品種所對應的現券,也可能規定某一種國庫券為基礎券種,並由此設置“單一期貨”品種,實際上使用的是前一方法)的加權現價折算各券種的折算率,(折算率=基礎券市場價格/替代券市場價格),並由此計算出用於交收的非基礎券現券的數量。

混合交收增加了可用於交收的現貨數量,從而可以削弱或防止逼空現象。但其又會擴大市場主力在現貨市場上進行操縱的範圍與程度,因而其本身還有一個完善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