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銀白:執子之手(4)(3 / 3)

這段時候,賴雅的獨生女兒霏絲有時到舊金山來探望老父。她是一個能幹而精力充沛的女人,正在華盛頓芭蕾學校中任行政管理員和教師。她有三個十多歲的兒子,最大的兒子捷樂米快要讀大學了。賴雅年輕時對家庭生活毫不在意,到此時已頗有悔意。他十分樂於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常常津津有味地看著他們的遊戲,對他們七嘴八舌地講的學校裏的趣聞也很有興趣。然而,對他們的家庭聚餐,愛玲是極少參加的,愛玲從小就是深受“後母”之害的。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自己也成了“後母”。而且,這個“後母”是如此的特殊,年齡幾乎與女兒一般大。由於年齡上的相仿,兩人對賴雅的感情或多或少有些對立感。因此,愛玲不希望過多地和霏絲正麵接觸。

很久以來,愛玲一直在醞釀著一個計劃。當然,在沒有成熟之前,她是不會對任何人講的,包括賴雅。早在兩年前,她就曾跑到英國海外航空公司(British Overseas Airway Corp)打聽去香港的費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愛玲還是決定向賴雅提出她“東方之行”的計劃。愛玲來美國多年,作品的銷路一直不好。她的英文小說在美國和英國都未找到出版商,僅《北地胭指》例外。可想而知,每一封退稿信對愛玲的打擊。當時,宋淇所在的電影公司約請她去寫劇本。而她目前正在計劃的新英文小說《少帥》也需要收集資料。而且,當時他們的生活正陷於窘迫之中。固定收入隻有兩人數目甚小的版稅費和賴雅的一點社會保險金,其收入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準。愛玲覺得,重返香港,說不定能擴大財路。

“愛玲,我決不能讓你走!我離不開你的。”賴雅企求她。此刻,他正大病初愈。

愛玲的心在顫抖。她確實放心不下賴雅。但是,她要對自己負責,對這個家庭的未來負責,她說服自己要鐵下心來。

那天,愛玲用了整整一個晚上時間來說服賴雅。她把自己的想法對賴雅和盤托出,推心置腹。最後,賴雅不得不同意了。

愛玲走後,賴雅怎麼辦。愛玲曾提議他跟他們在舊金山的好友約·培根和愛麗斯·琵瑟爾在一起,但賴雅怕連累他們而拒絕了。同時,賴雅向亨亭頓·哈特福文藝營提出申請,但是遭到了回絕。他又給女兒霏絲寫信,希望能到她身邊去。賴雅曾把這封信讓愛玲看,其言辭的懇切,讓人動容。賴雅似乎覺得,整個世界都在拋棄他,不禁悲從中來。他又是大病一場,腿上的疼痛擴散到了背部,整個身體都覺得刺痛。愛玲知道,這都是由於她的原因,她的要求給了賴雅太大的精神上的刺激。幾天後,霏絲回信說,他可以住到華盛頓她家附近。這多少給了賴雅一絲安慰。

接下來的日子,他們都在忙碌著,為著各自的旅行作準備。然而他們的心情各不相同,對愛玲而言,前途是充滿了信心的;對賴雅而言,則不免是英雄老去,黯然神傷。

愛玲走的那一天,賴雅去機場送她。望著飛機越來越遠,消失在天際雲間。賴雅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他忽然有一種預感,覺得愛玲可能不會再回來了。“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1961年的秋天,張愛玲悄悄來到了台灣。她一來是為劇本看外景,同時為她計劃中的《少帥》收集一些資料,“西安事變”之後,少帥張學良就長期被蔣介石軟禁在台灣。

張愛玲到台北後,將住在台北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加錫的家裏。那是一幢在陽明山公園附近巷子裏的大別墅,從仆如雲。

麥加錫知道有許多大學生喜愛張愛玲的作品,特意安排了台灣大學的幾位文學青年歡迎張愛玲,其中有白先勇、歐陽子、王父興、王禎和、陳若曦等。張愛玲與麥加錫夫婦尚未抵達餐廳前,席間一位太太猜測說:“我們大家都沒有見過張愛玲,大家來想想她是什麼樣子。我曾經問過麥加錫先生,他說張愛玲很胖很邋遢。究竟有多胖多邋遢?”(張愛玲在台灣的經曆根據當事人王禎和先生的回憶。詳見王禎和、丘彥明:“在台灣的日子”,《永遠的張愛玲》)一聽之後,大家都覺得有點失望。

就在這時,張愛玲出現了,大家眼睛一亮,哪裏邋遢?幹幹淨淨的,高高瘦瘦的;而且一點都不胖,雖然不是頂漂亮,卻是“可看性”很高。於是大家後來戲稱麥加錫先生是“效率專家”,因為他的“手法”,使他們覺得張愛玲是加倍的美。當事人曾這樣回憶張愛玲“她很少說話,說話很輕。講英語,語調是慢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