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銀白:執子之手(3)(2 / 3)

10月,他們又重新回到麥克道威爾創作營。時候已然是深秋,他們慶幸又回到這田園牧歌般的美麗鄉村。這也是一個滋生了他們愛情的地方。然而,不久之後,賴雅又一次中風。這次疾病使他變得非常虛弱。不能正常寫作,連幾十年保留下來的記日記的習慣也不得不一度放棄,或是寫得很短。在這段時間裏,愛玲的身心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愛玲都把賴雅看成是在美國值得依賴的人。可以想見,在賴雅剛病倒之時,愛玲的心情是多麼沮喪,又是多麼的孤獨無助。愛玲常常整夜整夜守候在他的病榻前,默默地祈禱著:“甫德,你要好起來!你要好起來!”

夜闌夢回的時候,賴雅從昏睡中醒來,看到愛玲還靠在他的床邊。

蒼天不負苦心人。幾個星期後,賴雅的身體終於慢慢康複起來了。午後或黃昏,愛玲常常扶著賴雅出去散步。由於拖著病體,賴雅走得很慢。愛玲卻覺得很幸福,很滿足了。

夕陽漸漸沉下山去。晚秋的風,吹得落葉飄飄而下。愛玲接住一片落葉,輕輕地撫摸著它幹枯的經脈。

“甫德,我真害怕,有一天你會離我而去。你不知道,你病倒在床上那些天,我的心裏有多麼恐懼。”愛玲說。

“愛玲,相信我,我會堅持住的。為了我們的將來,我決不會離開你的。”賴雅說著說著,不禁悲從中來,老淚縱橫。他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天邊,夕陽沉醉。

到了10月底,賴雅的病已康複得差不多了。但是,到了12月19日,病又一次複發,賴雅因臉部麻痹送回醫院,幾乎失音。愛玲的心又懸了起來。幾天後,便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聖誕節。那天早晨下了大雪。愛玲一早便出去采購了一些物品回來。賴雅也掙紮著起來要幫愛玲做點事情。豐盛的晚筵擺上來了,有愛玲最拿手的幾道中國菜。燈下相對而坐,愛玲許下了自己新年最大的願望:期望來年甫德身體康健。說完了,她又禁不住轉過身去拭眼淚。

在愛玲的精心照顧下,賴雅的身體又開始好起來。到了1957年1月20日,賴雅已經能夠出遠門到波士頓去探望他的兄弟愛恩斯脫、哈勃許塔脫,還可以到波士頓最大的費倫百貨公司(Filene’s)去購物。1月23日,他和愛玲一起乘長途巴士返回文藝營。接下來,愛玲繼續把她的中文小說《赤地之戀》翻譯成英文。3月13日,她把完成的打字稿寄往紐約。

在當時愛玲的心中,賴雅的病情一直是令她最擔心的。她總是擔心著在某一天,賴雅又會突然病倒。除此之外,便是經濟上的沉重壓力。文藝營雖提供免費的食宿,但卻是沒有報酬的。賴雅雖有龐大的寫作計劃,包括一部傳記、兩部戲劇和兩部小說,但因為身體原因,除傳記外,都沒有完成。而愛玲的幾部小說,除《秧歌》外,投寄出去都猶如石沉大海。她跟賴雅曾找戴爾(Dell)出版公司麵談過。戴爾公司認為,出版愛玲的作品對公司而言,意味著一種新的風險,因此賴雅夫婦不能很快決定,並希望能夠等一段時間。當賴雅夫婦得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打算將愛玲的《秧歌》改寫成劇本,並可獲酬1440美元時,他們真是非常開心。然而,杯水車薪,他們還是被沉重的經濟重擔壓著。可以說,愛玲的後半輩子,都是處於一種不寬裕的情況之下的。

他們此次在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期限到4月份結束了。在此之前,他們曾想方設法申請延期或到別的文藝營去。不幸的是,都遭到了拒絕。因此,他們不得不考慮暫時找一處歇身之所。不久,賴雅在彼得堡鬆樹街(Pine Street)25號找到一處帶家具出租的公寓。這是一幢三層樓公寓,他們住在第三層。不過,這幢樓坐落在一條狹窄的坡形的街上,隻需向左轉兩個彎,不到十分鍾便可到達鎮上購買東西,交通倒是十分方便。但是,61美元的月租金對他們來說,還是略顯昂貴了一些。事實上,除了家具之外,他們還需要添置許多東西,諸如床單、窗簾,及其他家庭必備用品。賴雅有時到附近的庭院攤(Yand Sales)上去尋覓一些必需品,他常常興奮地帶回一些麵包烘爐、三夾板桌子、木製小床等。愛玲有時跟他一起去“撈寶”。有一次,她僅用3元7毛5分就買到了四件漂亮的絨衫和一件浴袍。而且,回家試穿,都非常合適。他們都覺得很高興。所謂“貧賤夫妻百日恩”,也許,生活的樂趣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