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銀白:執子之手(2)(2 / 3)

這時候,賴雅正想繼續和愛玲聊下去,那邊有幾個人在大聲叫他。

“對不起,我們明天有機會再談好嗎?”賴雅禮貌地對她說。

那一晚,回到工作室,愛玲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個叫賴雅的人給她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愛玲在稿紙上連寫了好幾遍“賴雅”的名字。然後她靜靜地托腮望著窗外,賴雅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賴雅的全名叫甫德南·賴雅,1891年出生在美國費城一個德國移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完全按照德國生活習慣的家庭中長大的。從小便會講流利的德語。5歲時,隨父親橫穿大西洋去德國探親。早在孩提時代,賴雅常常能在喜慶的場合按照優良的德國傳統即興賦詩,顯示出他的文學天賦。1908年,17歲的賴雅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文學專業。20歲以前,他就創作了不少詩,以及一部名為《莎樂美》的詩劇,成為頗有知名度的青年作家。1912年,他進入哈佛大學攻讀文藝學碩士學位。1914年,他憑借一部《青春欲舞》(Youth Wish Dance)的劇本,被喬治·貝克教援(Professor George Baker)吸收到著名的戲劇研究組去。這部戲劇人選彼得堡召開的麥克道威爾戲劇節(Mac Dowell Colong)。同年夏天,他獲得哈佛大學文藝碩士學位。隨後,由於著名的伊麗莎白時代的學者威廉·尼爾遜教授(Professor William Neilson)的推薦,他在麻省理工學院開始教英文。然而,賴雅的性格是活潑好動的,他不喜歡過一成不變的生活。這時候,他迷上了棒球和攝影。1914年,他離開大學,成為《波士頓郵報》駐歐洲的戰地記者,報導第一次世界大戰。回到美國後,他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並開始過一種自由撰稿人的變幻不定的生活。在那裏,他以其頗有魅力的個性結識了許多好友,其中包括華萊士·史蒂文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士以及其他美國著名文人。

1917年,賴雅曾以一夜工夫完成一則短篇,並被當時頗有聲望的《星期六晚報》雜誌刊登。同年7月他與呂蓓卡·郝威琪(Rebecca Hourwich)結婚。她是一個活躍的女權主義者。16歲便加入華盛頓為爭取婦女投票權而進行的示威遊行,還曾參加反對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遊行。他們兩人的性格似乎都不適合於過家庭生活。賴雅結婚時,父親曾送他一筆錢作為賀禮,希望他能把新房好好裝修一下。而他卻到紐約最豪華的飯店去花了個精光。父母要來看他時,他不得不事先把其他東西典當來租家具。因此,兩人婚後是各幹各自的事情,聚少散多。

1916年至1920年,賴雅寫過各種類型的文章發表在諸如《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哈潑氏》(Harper’s)等雜誌,及《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內容從英國詩人濟慈到外國烹飪,無所不包。他有一個理想化的見解,他確信美國中西部是美國文化的中心地,必將產生出偉大的作家來,同時又不忽視著製度上的缺陷,放眼於這個國家的過去和未來。

1920年,他在《麥克勞氏雜誌》上連載了一篇名為《人、虎、蛇》(The Man the Tiger and the Snake)的中篇小說,獲得2000美元的稿酬。他是一個喜歡“把握當前生活”的人。他去了歐洲,先後旅居在巴黎、柏林、英國及土耳其,並有機會訪問了更多的文學界重要人物,例如龐德、福特、康德拉等人。

女兒霏絲的出生曾一度使他很著迷。他試圖和妻子商定過一種較為正常的夫妻生活。因此,他們在緬因(Maine)的羅賓漢(Robinhood)一起生活了一年多。然而,瑣碎的家庭生活更加使兩人的差異無法調和。1926年在呂蓓卡的要求下兩人以離婚結束了這種名存實亡的夫妻生活。離婚後,他的時間主要分成兩部分。一塊是住在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的公寓;另一塊是和以前一樣周遊世界各地。什麼時候缺錢了,他就把文章出售給諸如《女士家庭雜誌》(Ladies Home Journal)和《紅皮書》(Red Book)等刊物。這些文章從某種意義上是為了維持生活而出售的一種商品,因此,也不可能是經過反複藝術推敲的嚴肅的能為他贏得聲譽的文學作品。

1927年客居柏林時,賴雅結識了德國劇作家貝托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自此成為莫逆之交。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賴雅的知名度比布萊希特大得多。賴雅為宣傳布萊希特的作品,一直不遺餘力。

1931年8月,賴雅應朋友電影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之約去好萊塢當編劇。賴雅在南加州一住就是12年,賴雅起程之時,他的朋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辛克萊·劉易士預言他會一夜成名。然而,他的預言不幸而落空。賴雅的橫溢才華雖備受製片人和導演的欣賞,但好萊塢的高薪(每周起碼500美元薪水),使他沉浸於“夢幻工廠”的逸樂之中。加之,賴雅又是一個生性熱情的人,他總是熱心地為朋友修改稿子,把許多金錢和時間貢獻給朋友。他曾為捷克記者和德國舞台導演移民到美國做保人。20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是左翼思潮的大本營,在那裏,賴雅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此後,他始終是以一個激進的左翼作家的形象著稱於世。但他並沒有加入美國共產黨,隻是親密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