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156件攝影文物深藏丹江口(1 / 2)

【海月】

2005年3月,已經離休十幾年、曾擔任《大眾攝影》主編的佟樹珩宣布,決定將自己默默保管了34年的156件珍貴攝影文物鄭重移交給中國攝影家協會。

這些文物的身世和價值,猶如中國一百多年的攝影發展史:中國早期人像攝影師羅以禮先生的自拍像、1873年出版於北京的《脫影奇觀》叢書一套、1907年出版於廣東的《實用映相學》、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臨終前在遺囑中指名贈給沙飛同誌的一台新型萊丁娜照相機、毛澤東為中國攝影家協會親筆題寫的會名……

可是,有誰知道,這一件件珍貴的攝影文物曾在丹江口藏匿了整整兩個年頭。

艱辛搜集構築中國攝影發展史

1956年底,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前身中國攝影學會創立。1957年創刊的《中國攝影》隨即把關於我國攝影創作問題的探討、作品評論、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列入征稿範圍,征集攝影文史資料也被列為學會理論研究部的重要任務。那時,老一輩攝影工作者、中國攝影學會領導人如石少華、吳群、陳勃、高帆、鄭景康等同誌,主動無償捐出了第一批珍貴攝影文物。

從那時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0年間,文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一直在有計劃地進行著,發表了“攝影工作參考資料”80餘篇。

當時,學會征集攝影文史資料工作由學會秘書長兼理論研究部主任吳群直接領導,具體由理論研究部的龍熹祖負責,還聘請了退休幹部馮再生登記、造冊、保管,後來新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彌鬆頤,也具體承擔了這些史料的整理、陳列、研究工作。這些史料的來源,除了個人捐獻之外,還靠他們經常到北京古舊書店去淘寶,甚至趁出差到上海、廣州等地去搜集,每每見到有價值的東西,便花錢買回來。

如此,中國一百多年的攝影發展史,便通過一件件陳列的攝影文物展示在人們麵前:中國早期人像攝影師羅以禮先生的自拍像;1873年出版於北京的《脫影奇觀》叢書一套;1907年出版於廣東的《實用映相學》;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臨終前在遺囑中指名贈給沙飛同誌的一台新型萊丁娜照相機;1942年吳印鹹在延安電影團攝影訓練班的講義手稿;1962年,毛澤東主席為中國攝影學會、《大眾攝影》雜誌、《中國攝影》雜誌和中國攝影家協會親筆題寫的會名、刊名……

曆經坎坷攝影文物藏匿丹江口市

“文革”一開始,中國攝影學會便停止了工作,幹部陸續下放到“五七”幹校。

時間到了1969年下半年。中蘇兩國的邊境不斷發生摩擦,10月中下旬,整個國家處於臨戰狀態,戰備活動進入高潮。

按照上級的要求,各文化單位的重要文物必須轉移保護。於是,包括毛澤東的題名真跡和其他學會重要物品、檔案材料一同被運送到文字605廠附近的山洞隱蔽起來。

地處鄂西北丹江口市的文化部“五七”幹校,即現在的文字605廠,其前身是上海字模二廠。1964年,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以生產華文體字模和華文體鉛字而著名的上海字模二廠,整廠遷往丹江口市,改名為文字605廠。

1970年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全國的戰備工作逐漸趨於平穩。1971年8月,已是學會留守組成員的佟樹珩接受上級交給的任務,冒著酷暑獨自前往丹江口市,將包括題名真跡在內的重要物品和檔案再次運回北京,並從此開始負責保管。

當年如何一路顛簸、費盡周折,如何將文物平安運抵北京,那段經曆,佟樹珩至今回想起來仍曆曆在目。

他記得自己初見“根本無人能搬得動”的那三大木箱東西時的訝異;他也記得自己怎樣把這三大箱東西改裝進八隻較小的木箱中;他還記得自己為了防止途中文物受損怎樣一把一把地在箱中絮上稻草;他更記得半夜在鄭州換車時,箱子因野蠻卸貨被摔裂自己如何的心急火燎、情緒煩躁;他甚至記得深夜裏硬座車廂中鄰座睡夢中的旅客怎樣把口水淌在自己的褲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