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為了不該遺忘的雕像——原文化部丹江“五七”幹校拾遺(1 / 3)

【曹仲明】

有一段時間內,省政協文史辦的同誌不斷打來電話,詢問原文化部鹹寧“五七”幹校均縣(今丹江口市)分校(我們這裏隻稱“五七”幹校——編者注)的文史資料征集進展情況,還說這裏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金礦”。

關於這裏的“文化金礦”,我在七十年代中學畢業時就有所聞。慕名一代先賢大家,我曾鬥膽涉足過這個“礦區”的邊緣,但終被高牆的森嚴所畏阻,最終沒敢越過雷池。及至1976年夏,我再次來到這裏。此時此地,人走屋空,昔日的“五七”幹校已劃分給國家第二版本書庫和新聞出版署文字605廠。但曆史的陳跡在破碎的瓦礫裏,在殘垣斷壁裏依稀可見。我多情地憑吊了幹校的舊址,穿過“向陽區”的小路,徑直走向現在的采石場。向西望去,幹校原址,盡收眼底。覽物之情和懷舊之思一齊湧上我的心頭。在那裏,我佇立了許久,並吟誦了薑虁《揚州慢》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詞句。

到了1989年,我有機會從事了文史資料工作,一代先賢大家群居幹校的軼事,一直被我視為散金碎玉。現將幾年來搜集到的軼事,連綴成文。為了不該遺忘的昨天,為了不該遺忘的雕像。

“五七”幹校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極“左”思想指導下,以貫徹毛澤東《五七指示》為名,把幹部集中下放勞動的場所。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在發表黑龍江省《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一文時加了編者按,引述了毛澤東關於“廣大幹部下放勞動,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的指示。此後,全國各地相繼辦起了“五七”幹校,但是並沒有達到幹部革命化的目的,卻成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對廣大幹部進行勞動懲罰和迫害的場所。粉碎“四人幫”之後,各地“五七”幹校陸續停辦。

原文化部鹹寧“五七”幹校丹江分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和消失的產物。它設立於六十年代末,撤銷於七十年代中期。校址設在現文字605廠東側。三麵環山,西向城區,校舍多為平房,幹校有“向陽區”和“紅旗區”的劃分,並有“五七”道路通過。單位名稱界定了幹校學員的來源和學習的主要內容。“五七”幹校丹江分校的學員是文化部湖北鹹寧向陽湖“五七”幹校的六千分之一百,其中有的人是舉家遷移。在這一部分人中,已搜集到的有文學評論家馮雪峰,作家沈從文及夫人張兆和,翻譯家金人、趙少侯,古典文學專家王利器、顧學頡,老學者傅振倫,書法家李長路,文博專家單士元、朱家溍、徐邦達,畫家李可染、許幸之,電影導演袁牧之,圖書館學教授袁湧進,程硯秋的鼓師白登雲,鄭振鐸的兒子鄭爾康,沈鈞儒的兒子沈淑羊等,他們是一個老弱病殘的群體。

文化部均縣“五七”幹校實行的是軍代表全權負責製,內外互訪受到一定的限製。這些幹校學員,在規定的範圍內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並以此作為“脫胎換骨”、“重做新人”的必修課。勞動之餘,大家吹拉彈唱,各取所需,但每個人精神上的壓力都很大。林彪事件後,他們的政治束縛有所鬆動,生活待遇有所改善。在均縣時,為宣傳毛澤東思想,他們排演過樣板戲《紅燈記》,編排過舞蹈《漁鄉女民兵》,演唱過《喜送蜜橘唱山歌》,此歌還在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鹹寧幹校文藝宣傳隊有時也來此演出,學員有的還可請假回北京探親,有的還遊覽了武當山。隨著政治上的進一步鬆動,並有人陸續調回北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