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元史》、《明史》、《續資治通鑒》、《明實錄》等史料整理)
元惠宗天曆元年(1328年) 一歲
是年,朱元璋於九月十八日(公曆10月21日)誕生在濠州鍾離東鄉(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的金橋村)。
元惠宗至元年三年(1337年) 十歲
是年,全國各地開始爆發漢人起義。
正月,廣東增城縣民朱光卿起義,國號“大金”。
二月,河南陳州人棒胡在信陽發動起義;是月,廣西瑤民發動起義。
四月,四川合州大足縣民韓法師起義,稱“南朝趙王”;元廷禁漢人、南人不得執軍器,凡有馬者一概沒收入官。
五月,西藏爆發反元起義,鎮西王子黨兀班被殺。八月,京師附近爆發多起小股漢民起義。
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 十一歲
是年,朱家由鍾離東鄉遷居鍾離西鄉。
六月,南方白蓮教首領彭瑩玉與門徒周子旺在袁州發動起義,周子旺稱“周王”,不久被官府鎮壓,彭瑩玉逃往淮西。
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 十二歲
是年,朱家由鍾離西鄉遷居太平鄉孤莊村。
四月,元廷重申不得民間私藏軍器。
十一月,開封杞縣人範孟造反,殺死河南平章政事月祿等人,而後被官府擒殺。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十三歲
五月,元廷再度下令禁止民間私藏軍器。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 十四歲
是年,燕南、山東、湖廣等省共發生三百餘起小股貧民起義事件。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 十七歲
春天,淮北大旱,繼而發生瘟疫。
四月,朱元璋的父母長兄和侄兒染病死去。
五月,黃河白茅堤決口。
六月,黃河金堤決口;山東益都鹽徒郭火你赤起義。
九月,朱元璋入皇覺寺為沙彌,五十餘天後,浪跡淮西,以遊方叫化為生。
元惠宗至正六年(1346年) 十九歲
是年,朱元璋在淮西一帶遊方叫化,中間曾回孤莊村祭掃親人的墳墓。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 二十歲
是年,朱元璋繼續在淮西地區遊方叫化。這一年,京畿、山東及沿江地區的貧民群起為“盜”,官兵莫能禁。
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二十一歲
十一月,台州鹽販方國珍聚眾起義,嘯聚海上。年底,朱元璋結束遊方生活,回到皇覺寺。
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年) 二十二歲
是年,朱元璋在皇覺寺為僧。這一年,平遙縣曹七七發動起義。
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 二十三歲
是年,朱元璋仍在皇覺寺為僧。
十月,元朝丞相脫脫主持“變鈔”,導致物價飛漲。
十二月,方國珍攻打溫州。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 二十四歲
是年,朱元璋還是在皇覺寺為僧。
四月,元廷任命工部尚書賈魯為總河防使,征發十五萬民工治理黃河。
五月,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與弟子劉福通等謀劃起義,謀泄,韓山童被殺,其妻楊氏與子韓林兒逃脫,劉福通突圍後,率領部眾以紅巾為號,攻克潁州、亳州、羅山、葉縣等十餘座城池。
六月,方國珍擊敗元朝江浙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元惠宗無奈,改剿為撫。
八月,彭瑩玉的門徒徐壽輝與鄒普勝在蘄州舉行起義,亦以紅巾為號;邳州蕭縣的芝麻李、彭大、趙均用等人在徐州起義。
十月,徐壽輝在蘄水稱帝,國號初始為“宋”,後改為“天完”。十二月,孟海馬在江、漢一帶起義,人稱“南瑣紅軍”;王權、張椿在鄧州、南陽起義,人稱“北瑣紅軍”。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 二十五歲
二月,郭子興、孫德崖等人在定遠起義,攻占濠州。
三月,皇覺寺遭亂兵焚燒。
閏三月,朱元璋投到郭子興帳下當親兵,此後不久,他與郭子興的義女馬氏成親。
七月,彭瑩玉在杭州犧牲。
九月,元朝丞相攻破徐州,芝麻李投奔徐壽輝,彭大、趙均用投奔濠州。
冬天,元將賈魯圍攻濠州,答失八都魯攻占襄陽,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起兵對付紅巾軍。
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 二十六歲
春天,泰州鹽販張士誠以十八條扁擔起兵,攻占泰州。
五月,張士誠占領高郵;元朝中書左丞賈魯病死,濠州之圍解除。
六月,朱元璋回鄉召募徐達等七百壯士入伍,升任鎮撫。
七月,朱元璋率兵攻克定遠。
冬天,元軍攻破蘄水,徐壽輝率部退入黃梅山區。
元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年) 二十七歲
正月,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祐”。
五月,朱元璋在定遠招降多支地主武裝,馮國用、李善長等人相繼來投,郭子興授予他“總管”之職。
六月,張士誠攻占揚州。
七月,朱元璋攻占滁州,將郭子興迎到此地,鄧愈、胡大海等人來投。
九月,元丞相脫脫圍攻高郵。
十月,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前來滁州投靠。
十一月,脫脫大敗張士誠於高郵。
十二月,脫脫遭奸臣哈麻陷害,被元惠宗削奪官爵,張士誠乘機殺出,高郵之圍得解;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前來滁州投靠舅舅。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宋小明王龍鳳元年,1355年) 二十八歲
正月,朱元璋攻克和州,郭子興任命他為總兵官鎮守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