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烈士暮年 —— 苦心謀劃難敵天意定數(5)(2 / 2)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本係北朝關隴貴族,乃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兄弟,七歲時襲封為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之際,他以太原留守的身份起兵攻占長安,扶立隋煬帝楊廣之孫楊侑為帝。楊廣於江都被殺之後,遂逼楊侑禪位,建立唐朝。開國之後,他一麵削平各地割據勢力,一麵也在製度上做些改革,不過,他在位期間,國家大體上還是沿用隋朝的典章製度,並且社會經濟恢複得也委實有限,還是以戶口為例:李淵執政期間,全國載籍戶口“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李淵死後,其繼任者唐太宗李世民在隋製的基礎上製定和完備典章製度,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父子兩代人接力,才實現了“貞觀之治”。由此可以看出,唐朝開拓者李淵的創業起點遠遠高於朱元璋,而他的功業建樹卻又遠遠遜色於後者。

至於後世清朝的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他從父親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羽翼庇護下開始其軍事政治生涯,他的一生雖然為滿族的發展及大清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客觀地說,彼時的滿清王朝還隻不過是局促東北一隅而與大明王朝相對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而已,他的功勳業績自然無法同朱元璋相比。滿清入主中原的皇帝是清世祖福臨,此人雖然趁著中原農民起義的內亂定鼎北京並靖平了宇內的各個割據政權,但是他所推行的民族征服和壓迫政策地嚴重

激化了漢人與滿人之間的民族矛盾,造成長期的社會動蕩,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打擊,以至於全國許多地方田地荒蕪,人煙絕跡。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清聖祖玄燁執政時期,才逐漸得以扭轉和改觀。至於大清帝國的典章製度,前麵剛剛說過,是“清承明製”,乏善可陳。不言而喻,無論是清太宗皇太極抑或清世祖福臨,他們的功勳業績都和明太祖朱元璋不在一個檔次上。

上述言論並不偏頗,論及朱元璋,古往今來有許多與筆者所見略同之人。據《清世祖實錄》記載,清世祖福臨曾經極其敬仰地稱頌朱元璋說:“朕以為,曆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漢高祖、漢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劃周度詳,朕所以謂曆代諸君不及洪武也。”福臨的兒子清聖祖玄燁也如是讚歎:“朕觀明史,洪武、永樂所行之事,遠邁前王!”這二位僅僅隻是對朱元璋建國之後文治方麵的功績所作的客觀評價,如果再結合其削平對手的武略來論,朱元璋真正堪稱是中國曆史上前無古人,後乏來者的一代偉大帝王。

寫到這裏,這本書也行將完稿。綜上所述,讀者想必已經清楚:朱元璋從一介貧民通過打拚而成為一個偉大王朝的開國帝王,個中既有天賦使命的客觀因素存在,同時也離不開他自己的勤苦努力和奮鬥。正是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早年的苦難生涯反倒成為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資產。

在長期的漂泊流浪中,朱元璋廣泛地接觸了世態人情,無比清沏地洞察了普遍意義上的人性,這使得他在後來的鬥爭生涯中,哪怕與對手相隔萬裏,也能夠做到對其洞若觀火,然後精準地做出判斷。加之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兵法韜略,無不涉獵,因而常常可以做到未卜先知、未雨綢繆,將所有對手都執玩於掌股之中。

位登九五之後,朱元璋沒有忘本腐化,而是繼續以農民式的辛勤和節儉治理他的國家,為子孫後代的江山社稷操勞,以致於為後世曆史留下了難以估量的巨大財富。這種性格特質是曆代所有帝王都無法具備的,它獨屬於朱元璋,他因它而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同時也是天命的注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