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婦女生產合作社(2 / 3)

大生產運動中,婦女們在紡織方麵的成績最突出。回顧當年這方麵的情況很有意思。當時,我們組織各級婦聯,一方麵從政治上深入動員,宣傳男耕女織,號召男人殺敵上前線,婦女挑起生產重擔,又紡織來又下田;另一方麵,在沒有紡織基礎的地區,派許多幹部下去開辦訓練班,教當地婦女學會紡線、織布。產棉區是這樣,不產棉而養羊的,學會用羊毛紡粗毛線。當然,婦女幹部們自己首先要學會,然後再下鄉辦班,培養技術骨幹,骨幹再教群眾,一層帶一層。

我從小就沒有學過紡線織布,開始也不會做。可是我們是婦聯的領導幹部,必須要起模範帶頭作用。於是我們虛心地學,一有空兒就盤腿坐在紡車前練。邊區婦聯宣傳部長趙烽同誌是奔向延安的知識分子,能寫會講,工作做得很好,可學起紡線來卻很費勁,連腿也盤不圓。坐一會兒就腰酸腿疼,站不起來,兩隻手配合不好,這邊搖,那邊不出線,急得滿頭大汗。可是,大家像對待打仗和在敵後工作一樣,把紡線作為嚴肅的政治任務,克服種種困難,硬是都成了紡線能手。我還能紡出又細又勻、在機械縫衣機上用的細線呢。

除了完成紡線任務,我們還學習織毛衣。那時有個小柳條筐,裏麵放著邊區自己生產的毛線和織針,每天隨身帶著,走到哪裏織到哪裏。時間一長熟練了,不用眼看也能很快地織。沒用多長時間,就超額完成了原定的一石三鬥小米的任務(當時紡的線和織的毛衣都是以折合成小米為指標而統計的)。這件事還在《解放日報》上報道過。區夢覺同誌用邊區自紡的羊毛線織了套毛衣、毛褲,周恩來同誌把它送給了宋慶齡,孫夫人非常高興和感動。

由於婦女幹部帶頭,宣傳、動員、組織、培訓等各項工作都做得既轟轟烈烈,又實實在在。所以,邊區的婦女們,從城鎮到農村,從領導到群眾,從幹部到家屬,從七八十歲的老婆婆到七八歲的女娃娃,都卷進了紡織運動的熱潮。如綏德地區從事紡織的婦女就有8500多人,年產紗94萬斤,織布73萬匹。延安所屬各地發展也很快。連基礎差的隴東、三邊、關中一些地方,也有了很大發展,僅三邊地區半年裏紡婦就增加了六倍。全邊區有16萬婦女在紡紗,6萬婦女在織布。1944年,邊區生產棉花368斤,年產土布11萬大匹,大大提高了穿衣自給的程度。

邊區大生產運動中,群眾熱情高漲地投入,建立了豐功偉績。而機關和留守部隊則更是熱火朝天,抓緊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在敵人封鎖下,創造了自力更生的奇跡。

那時,邊區政府不僅號召幹部、家屬、教職員、學生等各類人員投身大生產運動,還給每人每年都規定了具體的生產任務。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周恩來副主席、任弼時同誌等黨中央領導同誌也都帶頭生產。領袖們在百忙中抽時間開荒、紡線,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生產自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熱情。各種勞動競賽、挑戰應戰活動此起彼伏,那股子火熱的勁頭,現在想起來還感到渾身發熱。

記得在棗園舉行的中央機關、警衛戰士和周圍群眾的紡織比賽中,周恩來、任弼時同誌都被評為“紡織能手”,對我們所有的人都形成了很強大的鞭策力量。

在楊家嶺的生產節約會上,蔡暢、區夢覺等中央婦委的領導同誌上台講話保證完成自己的生產任務,還帶頭發起競賽,向我們邊區政府機關、中央黨校的女同誌提出挑戰,我們是應戰者,立刻就緊張地幹起來,有時真是通宵達旦。

那時影響較大的,就要說是“陳敏運動”了。陳敏是三五九旅的一位女同誌,她帶著兩個孩子,大的兩歲,小的才八個月。除領導做軍鞋的工作外,她還主動參加農業生產,並擠時間紡線。1943年,她靠種地、紡線,解決了自己和孩子當年的吃飯穿衣問題。1944年,她一個人一年光是紡線就有75斤,被評為“特等勞動模範”。想想看,照顧、喂養兩個那麼小的孩子,領導做軍鞋工作,已經就很不容易了,還能付出那麼多的勞動,獲取那麼多收獲,該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需要多麼頑強的意誌啊!

陳敏的事跡在邊區婦女中產生了強烈反響。1944年,西北局常委發出通知,要求在邊區所有機關、學校、部隊,號召並組織婦女幹部和家屬積極參加生產節約運動,向陳敏同誌學習,展開“陳敏運動”。邊區抗聯(即根據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西北局於1942年8月決定將邊區總工會、婦聯、青年救國會三個群眾團體合並而成的“邊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延安第一保育院和楊家嶺、南泥灣的女同誌、家屬們紛紛向陳敏提出競賽。在開展“陳敏運動”的動員大會上,王震同誌代表三五九旅女同誌向邊區各機關幹部提出了挑戰,我立即代表抗聯全體幹部和家屬、全體女同誌上台應戰。口號聲、掌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群眾情緒極其振奮,氣氛非常熱烈。更重要的是,真正迅速地形成了一個你追我趕、轟轟烈烈的生產高潮。它極大鼓舞了邊區軍民,硬是在敵人封鎖的艱苦條件下,自力更生,基本解決了邊區的吃飯穿衣問題。還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為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奠定了基礎,表現了黨、軍隊和人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