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婦女生產合作社(1 / 3)

白茜

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搖籃。其中的邊區婦女運動,也為共和國的建立創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無論是宣傳組織、動員群眾,還是支援前線、支援戰爭;無論是參加生產、建設邊區,還是參政議政、培養後備,幾乎在所有方麵都充分發揮了婦女“半邊天”的偉大作用。作為那一輝煌時期婦女運動的參加者和組織者之一,每當回首往事,我總是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我出生在陝北清澗縣高傑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我的家鄉是個有革命傳統的地方,早在1925年就有了共產黨的活動。那裏又是個“拉鋸”地區,一會兒“紅”了,一會兒“白”了,鬥爭環境殘酷。

1934年初春,受大革命的熏陶和黨組織的感召、培養,我和村裏八個年輕姐妹背著家裏跑了出來,一起參加了革命隊伍,那時我才16歲。我們白天在陝北特委組織的訓練班上學習,晚上到附近村子挨戶登門進行宣傳,發動婦女起來反對封建束縛,爭取婦女解放。比如,反對公婆打罵媳婦,反對裹小腳,提倡放足、剪發等等。雖然我們還十分幼稚,條件又非常艱苦危險,但是大家的熱情卻極為高漲。

1934年秋,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陝北特委婦女部長,隨特委活動在陝北的清澗、安定、瓦窯堡一帶。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前,這裏的婦女運動已有了一定基礎。黨中央落腳後,就更加活躍和發展了。

1936年底,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蔣抗戰,黨中央決定恢複陝西省委,任命賈拓夫擔任省委書記。當時我和拓夫結婚不久,於是隨之赴西安參加地下工作,並做婦委委員。1939年,我們被調回延安。我經過中央黨校和中國女子大學學習一年後,被分配做中共西北局婦委書記,參加陝甘寧邊區婦女聯合會的工作。1940年12月,邊區婦聯第二次擴大執委會上,我被選為邊區婦聯副主任。1942年,主任徐明清同誌調任後,我接任邊區婦聯主任,一直到1948年冬。期間,我還是中共中央婦委委員、陝甘寧邊區參議會議員。

1945年4月,為了適應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各解放區不斷擴大的需要,中央決定籌備成立解放區婦女聯合會,蔡暢大姐被選為籌委會主席,鄧穎超大姐和我為副主任,區夢覺大姐為秘書長。我還作為中共七大代表,參加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陝甘寧邊區婦女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有組織的生產運動。在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無論是反對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還是反抗蔣介石國民黨封鎖、進攻解放區的自衛戰爭,軍事鬥爭都是第一位的。邊區作為後方,不僅要解決自己的生存、生活條件,更要有力地支援前線。那種特定的環境下,邊區婦女的確成了從事生產的生力軍。邊區婦聯在發動、組織婦女生產支前等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邊區就動員了十幾萬婦女參加生產運動,創造了豐碩成果。1938年,開墾荒地21000畝,植樹1萬棵;1939年,墾荒31526畝,植樹72135棵。而養豬、養雞、養鴨、養蠶、養蜂、養畜、紡織等農副業生產也逐步發展起來了。

1939年冬,國民黨開始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1940年和1941年,又連續發動兩次反共高潮,使邊區物資供應發生極大困難,邊區軍民的穿衣吃飯都成為嚴重問題。為了保障幾萬黨、政機關幹部和部隊的供給,保障百十萬邊區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中央指揮全國的長期抗戰,毛主席、黨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針,號召邊區黨、政、軍、民“自己動手,生產自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1940年12月,在延安召開的邊區婦聯第二次擴大執委會上,朱德總司令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進一步動員廣大婦女參加到生產運動中來,指出:“發展邊區經濟建設,求得自給自足,是邊區人民在1941年度的中心任務。青壯年上前線了,婦女們在生產方麵的責任尤其重大。而婦女隻有在經濟上能夠獨立,也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平等。”朱總司令還號召廣大婦女積極投入家庭手工業、家庭副業和畜牧業生產,以推動邊區經濟建設。王明也作了《陝甘寧邊區婦聯工作的任務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大會通過了《關於動員邊區婦女參加生產建設的決定》,邊區婦聯圍繞大生產運動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使婦女在生產戰線上取得突出的成績,起到重要作用。

說起婦女參加生產,在當時的條件下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陝北婦女講的是“山門不出,河門不下”。祖祖輩輩的封建傳統和生活習慣,婦女們是不上山幹活的。至於在家紡線織布,也隻有清澗、米脂一帶的婦女還做一些,而安塞、誌丹、延安等地的婦女連紡織的習慣也沒有。隴東地區及定邊、靖邊那裏,同樣沒有紡織的基礎。穿衣靠貨郎扯布,加之生活貧困,不少人家全家蓋一床被,有的大姑娘連褲子也沒得穿,門也出不去。所以,動員婦女參加生產,要花很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