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解讀悲鴻(2)(2 / 2)

對徐悲鴻的這種英雄主義,在我看來,恰恰是徐悲鴻作為一個曆史人物,他所具有的魅力所在。可一旦把徐悲鴻固定為一個形象,一個看法的時候,那麼反而使我們被遮蔽,而無法真正走進徐悲鴻豐富的世界。

杭春曉博士在采訪中提到的有一點,是攝製組非常認同的,那就是,今天,徐悲鴻值得我們重新去關注,值得我們重新去體驗,而不是把他僅僅看成一個單一的,不接地氣的大師。

首先把徐悲鴻還原成一個簡單的、普通的人。他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他在一個充滿著多種可能性的,有著西方文化影響,有著東方文化堅守的一個時代。充滿著各種各樣的人群的時代,在這個人群的時代中,他試圖通過自己個人的努力,來實現某一個線索上的成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把更多的筆墨圍繞在徐悲鴻的人生故事上,放在他個人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交叉上。我們側重敘述徐悲鴻是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人,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創造出非凡價值與成就,同時也留下無數遺憾與歎息。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然而,能在一條線索上取得成功,對於短暫的生命而言,恰恰是最為難得的。

當然在任何一個線索上獲得成功的同時也會丟失一部分東西,這也是徐悲鴻在中國畫的改造上給我們帶來的一種值得警醒,或者值得審視、值得反思的一麵。”杭春曉博士隨後又對徐悲鴻的藝術進一步進行了客觀的分析,“他倡導的對於造型的這種體驗,來強化中國畫對於客觀物像的再現能力的表達,固然具有它的價值,但是他恰恰忽略或是損失掉了什麼呢?中國畫的觀看經驗是一種把時間進行折疊的觀看經驗,在中國畫的傳統中,從唐宋繪畫到元明清繪畫一直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時空,時間和空間是可以被折疊的,正如在中國戲劇中一甩袖千山已過,不是在一個固定的時空觀看的經驗。而中國畫最偉大的和最重要的就是這樣的一種觀看經驗。通過我們觀看一個山川,我們觀看一個物像,這個物像會在我們一閉眼的時候,在不同的時間觀照下,它會形成一個最大的特征化的視覺形態;如果把這個視覺形態固定為一個繪畫樣式,就會變成一種程式化的觀看經驗。

如今,藝術品市場日漸國際化。在許多權威性的春拍、秋拍中,中國畫不斷創出拍賣價格的新高。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欣賞傳統國畫,又怎樣看待20世紀初的那些中國藝術巨匠們對改良中國畫所作出的不遺餘力的探索呢?這就不能不去了解改良之前的中國畫麵貌以及那個產生改良思潮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