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解讀悲鴻(1)(2 / 2)

對徐悲鴻自身來講,我認為他的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素描,可以說是中國古今以來素描第一人。素描畫得多麼堅實,又多麼簡練,沒有沉溺在那個三大麵、五大調子周全的塑造的過程中。如果中國的素描一直沿著這條道路走,對於民族畫的中國油畫,對進一步強調中國特色的中國畫的益處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另外一點就是他的中國畫。徐悲鴻隻活了五十幾歲,雖然人生短暫,但是他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他有幾件曆史性的作品,大作、扛鼎之作,在那個年代畫《九方皋》,畫《愚公移山》,不僅是思想主題深刻,更是當時社會的需求。

如果說過去徐悲鴻在藝術道路上的選擇正好符合了當時社會的需求,那麼,是不是現在他的藝術主張就過時了呢?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在采訪中這樣回答道:

我始終感覺,且不說徐蔣體係發展到今天其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單說徐悲鴻倡導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關注人類命運,國家命運的這種主流創作方式,在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價值。

今天雖然生活很好了,生活很富裕了,國家日益富強,但是這種精神,是不是過時了?一點都不過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而且越是經濟社會高度發達,我們越缺少這種精神。大家經常談到這個問題,似乎物質在膨脹,精神在萎縮。現代人的精神在滑落,這是大家的一種共識,就是現代文明進程帶來的可能是人類理想的一種滑落,或者人的精神的一種滑落,這是商品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麵的東西。而徐悲鴻在繪畫中所倡導那種關注人類命運,關注國家危亡,關注民族危亡,這種主流的精神形態,在今天仍然是需要堅持的。

就在接受我們采訪前不久,張江舟正創作關於1919學生運動的畫作,當時,有記者提問,現在年輕人們是不是都不需要這種精神了?張江舟不假思索地告訴記者:“不管它需要不需要,不管年輕人喜歡不喜歡,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少了這種精神。什麼精神?就是英雄主義的情結,理想主義的精神,這種東西不能少。”

今天我們重做關於徐悲鴻的紀錄片,與眾位專家一起重新解讀徐悲鴻,這種英雄主義情結和理想主義精神正是徐悲鴻身上最核心的特質之一。張江舟告訴我們:“在這兩方麵,徐悲鴻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