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領軍之師(7)(2 / 2)

在徐悲鴻的遺作中,油畫的數量原本就很少,大師去世後存世的作品都成為永遠的孤品,不可複製了。這幅中國題材的油畫《傒我後》要沒有徐悲鴻的親人、學生如此悉心的嗬護,根本不可能被保存下來,重新與大眾見麵,更不可能成為日後研究徐悲鴻的又一重要的參考素材。

相比起徐悲鴻1930年創作的第一幅中國曆史題材油畫《田橫五百士》來說,《傒我後》更具現實性。它的主題由歌頌英雄的忠烈高潔轉向了貧苦百姓的艱難生活,視角則完成了由貴族到貧民的轉換。而這種對底層民眾的關懷意識,恰恰是歐洲古典主義繪畫所缺失的。

在改良中國畫的探索中,徐悲鴻是多麼希望在中西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藝術成為人類共有的財富。

2011年10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丹佛市,“徐悲鴻——現代中國繪畫的開拓者”畫展同樣盛況空前。丹佛美術館館長Christoph Heinrich在采訪中談到了他對於徐悲鴻遺作的認知:“徐悲鴻曾計劃在美國辦畫展這件事是非常有意義的,他曾在歐洲辦畫展,從而讓歐洲人知道了他和他的作品,但他從未在美國辦過畫展。40年代,他原本要到美國來辦展,當時展出內容都已確定了,也印刷了展出目錄,但不幸的是二戰爆發了,當時在哈佛的這場展出也被迫取消。70年後,經曆了諸多的曆史變革,人們走近他的作品,一定會與20世紀40年代的看法不同。因為現在,我們已經見過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和他們非常有創新精神的、美妙的作品。當你和他們交談的時候,你總能聽到“徐悲鴻一直是我的榜樣”這樣的話語,或者他們可能就是師從於徐先生。所以,我知道徐先生總是在不斷地影響著他們。70年後我們見到的這一代藝術家都是在這樣的大師開創的體係之中逐漸成長,作品逐漸成熟的,這就毫無疑問是最大的不同了。

“我覺得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現在世界願意去了解中國,他們非常想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曆史。美國人、歐洲人,頻頻到中國旅遊,就是因為他們好奇,他們想去了解那裏的文化,想去了解眾多的地域,乃至中國的傳統。對於美國眾多的觀眾來說,這些美麗的水墨畫是很有價值的,因為這些作品真的講述了許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能夠吸引我們觀眾的一些關鍵因素。能讓他們知道這些作品是怎麼完成的,怎樣能用一種顏色來表現得如此豐富,能夠喚起人們對其他色彩的想象,能涵蓋如此寬廣的色彩範圍,並且創造氛圍與想象空間的多樣性,我認為這些都是能讓當下的觀眾非常感興趣的一方麵,可能也會引起許多當代藝術家的興趣。在每個藝術館中,總會有一些有興趣了解別人作品的藝術家,就像當年的徐悲鴻去帕拉爾多、去倫敦國家美術館看他敬仰的大師的佳作一樣。”

這便是偉大的藝術家,雖然他的生命短暫,他卻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那些嘔心瀝血的創作,力透紙背的精神力量又如何不會打動能夠感應到它的人們呢?這裏不分空間,不分種族,唯留藝術所提煉出的真、善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