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遼寧省博物館與徐悲鴻紀念館共同主辦了“永恒的藝術——徐悲鴻繪畫精品展”。這是國內近年來最大的一次徐悲鴻個人畫展,81幅精品畫作讓觀眾集中領略了大師的非凡藝術成就。
我們的攝製組也到現場拍下了人頭攢動的展覽盛況,在徐悲鴻去世58年之後,他的作品對中國觀眾依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88歲高齡的廖靜文女士也親臨現場。
當年,在大師去世之後,她作出了一個讓世人欽佩的決定,將徐悲鴻留給她和孩子的全部作品捐獻給國家。雖然,當時很多人認為,徐悲鴻身後留下這孤兒寡母,如果多少賣一些畫,或許不至於生活得過於拮據。但是,廖靜文還是決定一幅不留全部捐出。後來,由周恩來親自批示,建成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任館長。她從此守候著這批遺作,並畢生致力於推廣亡夫的藝術。
徐悲鴻的女兒徐芳芳,在父親去世時隻有5歲,隨後和母親遷居新街口的徐悲鴻紀念館,伴著父親的遺作長大。她在采訪中告訴我們:“我認為我母親當時做了一件非常對得起我父親的事。因為我父親的作品如果不是她捐獻給國家,成立徐悲鴻紀念館,那麼就不會幸存到現在。而且作為一個紀念館的收藏來說,它必須是相當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要有各個時期的主要的作品,那麼徐悲鴻紀念館有1200多幅,它的主要的油畫、國畫跟素描,這樣一個規模的收藏,對於我父親作品的展出跟研究來說,是永久的。如果她沒有這樣做的話,那麼現在人們對徐悲鴻的了解跟他的影響也許不會這麼深入廣泛。徐悲鴻紀念館的收藏是世界上對徐悲鴻收藏作品數量最多、最有影響,也是質量最高的。”
的確如徐芳芳所言,改為如果母親廖靜文沒有做出當年捐畫的決定,徐悲鴻的遺作恐怕無法保存得這麼完好。
在徐悲鴻紀念館收藏的大師作品中,有一幅名畫《傒我後》。這幅創作於1933年的油畫,表現人民因不堪忍受紂王的黑暗統治,盼望周武王來解救他們的場景,是徐悲鴻以貧苦大眾作為主體創作的又一幅中國曆史題材的巨幅油畫。而就是這幅名作曾在戰亂時期的在顛沛流離中差點兒被遺忘,損毀。
大師的學生戴澤回憶說:“《徯我後》是什麼情況呢?它是在抗戰前畫好以後,就掛在中央大學的大禮堂。本身中央大學的大禮堂是很神氣的,在這樣的外國建築上掛上這樣一幅很有民族氣概的油畫,很提氣的。後來經過了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一直到徐悲鴻去世,沒有人想起這張畫,都忘了。老師去世後,可能是吳作人吧,想起來了,說那個地方還有一張畫,讓南京師範學校的人把那張畫給寄來看看。師範學院的人就把那張畫給卷起來裝到木頭箱子裏給寄來了。在徐悲鴻紀念館的籌備會上,我們打開一看,什麼都看不見了,那個布也糟了,布一拉就破了,什麼都看不見,還直往下掉油畫顏料渣。當時有吳作人、艾中信等人,他們看見都呆住了。當時的美術學院黨委領導遺憾地搖搖頭,就說看來這個不行了,算了算了。我當時也在旁邊,就鼓起勇氣說,這樣吧,我來試一試,修複,修修再說。於是,他們都同意了。後來我經過一個禮拜,把它給新粘在一張布上麵,然後慢慢洗、弄、搞,在那貼,然後再補一點,把它補出來一看還可以,就把它給展出了。前幾年,紀念館有了一筆基金,就請了法國人來又把它給重修一遍,修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