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領軍之師(1)(2 / 2)

1945年,艱苦的八年抗戰終於取得了勝利。中國人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內戰爆發了。中央大學的學生們衝上街頭,舉行示威遊行,打出口號:“要和平!要民主!”徐悲鴻執教的藝術係學生也加入了鬥爭的行列。他們成立野馬社,決心用手中的畫筆為民主革命運動出一份力。

身為畫家和教授的徐悲鴻雖然是無黨派人士,但是他主張和平,反對獨裁和腐敗,他讚成自己的學生熱血報國,正像自己年輕時一直懷揣的夢想一樣。於是為了支援被國民黨反動派迫害的進步學生,他提筆畫下一匹奔馬,向強權宣戰,那份傲骨與凜然正氣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1946年的重慶城內滿是準備舉家遷回南京等原敵占區的人們。因為戰爭,許多人無奈背井離鄉,如今日本侵略者總算打跑了,回家,成了他們最大的心願,因而從重慶到南京的船票是一票難求。

盛夏的一天,病愈的徐悲鴻在廖靜文的陪伴下去探望老朋友李濟深,正巧他次日準備乘民生公司的“民聯輪”回南京,手中有多餘的兩張船票相贈。機會難得,徐悲鴻夫婦當即決定連夜收拾行裝離開重慶。

帶著40箱作品和書畫收藏品,他們回到了戰後滿目瘡痍的南京。徐悲鴻帶著廖靜文拜訪老朋友,也偶爾故地重遊。

一天,路過“危巢”,雖乃昔日家門,卻過而不入。當時,這座別墅已被蔣碧微租給法國新聞處。徐悲鴻一向淡泊物質生活,從不在家庭財產上與蔣碧微有過什麼爭執。

之後不久,徐廖二人去了上海。再之後,徐悲鴻臨危受命,接受了北平藝專校長一職。

當我們采訪廖靜文女士時,她回憶道:“本來悲鴻是在中央大學擔任教授的,他在中央大學培養了很多人才。抗戰勝利以後,他到上海偶然在郭沫若家遇到了周恩來,周很關心悲鴻,問他今後怎麼打算,悲鴻告訴他,要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校長。周恩來就說,那好啊,你到北平藝專可以把北平藝專辦得更好,培養出更多人才。悲鴻覺得這是一種鼓勵,當時他從南京到上海很多人說,你不能到北平去,因為北平離解放區太近了。抗戰勝利以後,雖然雙方還沒有打仗,但是國共之間談判破裂,看來避免不了戰爭。所以很多人說,悲鴻你不要到北平去,那個地方不好,不安全。隻有周恩來勸他去。”

1946年8月31日,徐悲鴻與廖靜文抵達北平。一到任,徐悲鴻就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他的藝術主張,銳意改革美術教育。他決定聘請自己昔日在南國藝術學院的得意門生,日後成為中國著名畫家的吳作人擔任北平藝專的教務長。上任之前,他就在給吳作人的信中明確表示:“我準備辦一所左派學校。”

徐悲鴻立誌為人民培養藝術人才,他一到任就解聘了有國民黨高官作後台,水平卻達不到要求的教師。他還多次出麵保護參加學生運動的愛國師生,這些激進的做法無形中觸犯了國民黨政府的利益,一場聲勢浩大的“倒徐運動”開始悄然醞釀。徐悲鴻在北平藝專這樣的風口浪尖將如何獨擋這場針對他刮來的風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