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領軍之師(1)(1 / 2)

縱觀徐悲鴻的一生,他從法國學成歸國後,的確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孜孜不倦。與許多單純搞創作的畫家不同,徐悲鴻的後半生更是幾乎完全獻身於美術教育事業,以至於他在教育方麵的成就,似乎比他對銳意改革的中國畫的探索與貢獻顯得更大。時至今日,中國的美術教育體係依然延續著他與蔣兆和創立的﹃徐蔣體係﹄,他的學生中更是不乏寫實主義名家,順應著中國現實發展的曆史與時代要求,留下大量佳作。從這一點來說,徐悲鴻不愧為一代領軍者。

如今,在江蘇宜興徐悲鴻故居,當地百姓為他建了一座牌坊。牌坊上麵有一副對聯,是時任民國教育部長的文化名人章士釗專為徐悲鴻題寫的。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告訴我們:“他送給我父親的對聯,上聯是‘海內共知徐孺子’,孺子就是知識分子,海內共知徐孺子,他的名氣很大,四海聞名。下聯是‘前世應為九方皋’,說他的前生應該是九方皋,我覺得一個意義就是說他畫馬畫得太好了,他知道馬的好壞,表現馬的神采,另一個意義就是他確實是一個識才的人,是一個伯樂,識別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他都要去幫助他們,去扶持他們,盡自己的所能。”

縱觀徐悲鴻的一生,他從法國學成歸國後,的確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孜孜不倦。與許多單純搞創作的畫家不同,徐悲鴻的後半生更是幾乎完全獻身於美術教育事業,以至於他在教育方麵的成就,似乎比他對銳意改革的中國畫的探索與貢獻來得更大。時至今日,中國的美術教育體係依然延續著他與蔣兆和創立的“徐蔣體係”,他的學生中更是不乏寫實主義名家,順應著中國現實發展的曆史與時代要求,留下大量佳作。從這一點來說,徐悲鴻不愧為一代領軍者。

1949年後,他擔任中央美院院長和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坐上了中國美術界的第一把交椅。他究竟是淡泊名利的藝術家還是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年僅58歲在工作中英年早逝,一段短暫卻轟轟烈烈的藝術人生告訴了我們答案。

重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盡管這座城市也曾多次遭到日軍的轟炸,但當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入這座戰時陪都,像徐悲鴻這樣的文化名人和知名學者也隨著中央大學的搬遷而雲集於此,自然,這裏也成為戰時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

1945年,徐悲鴻因年前高血壓與腎炎同時發作,一病四個月,身體一直非常虛弱。自他病倒,中央大學的教授薪金便停發了。當時幾乎一貧如洗的徐悲鴻和廖靜文常常分吃一碗剩飯。此時,徐悲鴻的女兒,時年15歲的徐靜斐突然到來,對父親說媽媽收不到每月的撫養費,養不活她,讓她跟父親一起生活。這段時間,徐靜斐親眼見到父親和廖靜文的艱難簡樸,又見繼母如何悉心照料病榻中的父親,年輕的心靈深受觸動。

當我們的攝製組在合肥采訪徐靜斐時,她回憶當時的情景:“我每天晚上跟我繼母睡在地板上,我爸爸睡在床上,我發現我繼母的思想比較進步,因為在1945年2月22號的那個時候有312個著名的文化界的著名人士都簽名,我繼母也簽了名,我父親也簽了名,這個事情蔣介石惱火了不讚成,把張道藩抓去重打一頓,回來把幾個人也臭罵一頓,後來張道藩去說服我父親退出簽名,就在那前一天,郭沫若也去看我父親。我父親表態說我簽了名我負責到底,我絕對不會退出。”

徐靜斐所提到的簽名一事指的就是1945年2月20日發表於重慶《新華日報》的《陪都文化界對時局進言》全文及312位文化名人的簽名,文中表達了對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官吏腐敗、物價飛漲的不滿,並提出目前急需一個有中國共產黨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才能有利於抗戰。《新華日報》發表的這篇文章震動了全國文化界,也讓將日益壯大的共產黨視為眼中釘的蔣介石勃然大怒。

在此之前,郭沫若曾專門探訪了徐悲鴻,還帶來了周恩來從延安托他送給徐悲鴻的大棗和小米。徐悲鴻與周恩來是在法國留學時就相識的故交,與郭沫若則於1925年相識於上海。這次會麵,他們相談甚歡,從藝術到時局,涉及話題非常廣泛。徐悲鴻十分推崇解放區,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則表示出極大《秋風》1937年的不滿,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於是,郭沫若掏出了《陪都文化界對時局進言》的文稿,詢問徐悲鴻,如果同意,請他簽上自己的大名。徐悲鴻看到郭沫若用墨筆親手書寫的宣言,激動萬分,當即揮筆簽名,郭沫若還讓一旁陪伴徐悲鴻的廖靜文也簽了名。當時,在國民黨的心髒地區重慶籠罩著白色恐怖,在這樣的進言上簽名,可以說冒著極大的風險。隨後,時任國民黨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的張道藩差人前來威逼徐悲鴻收回簽名。來人無論怎樣的軟硬兼施,無奈徐悲鴻一身傲骨,不為所動,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的灰。隨後接二連三的恐嚇信和國民黨說客不斷騷擾著徐悲鴻夫婦的生活,徐悲鴻對年輕的廖靜文說:“不要害怕,我們做的事是正義和光明正大的,害怕的應當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