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更加瘋狂地侵略亞洲各國,也包括徐悲鴻當時所在的新加坡。
日本飛機終日狂轟濫炸,新加坡已經安不下一張平靜的畫桌。徐悲鴻不得不回國。此間,有將近40幅油畫毀於戰火,但有一幅收藏,徐悲鴻卻一直帶在身邊,那就是他1937年在香港從一位德國人手中購得的唐代古畫《八十七神仙卷》。
1937年,徐悲鴻在香港舉辦畫展,作家許地山夫婦介紹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國字畫。這位夫人的父親曾經在中國工作了十年,去世後留下一大筆遺產,其中包括四箱中國字畫。徐悲鴻一一看過,唯獨對其中的一幅唐代白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愛不釋手。
此畫是一幅白描線條人物手卷,絹底呈褐色,所有87位人物造型全部來自白描線條,不上色,但卻有著強烈的渲染效果,體態造型極為優美精煉,栩栩如生。徐悲鴻看出它代表著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是一幅藝術絕品,立即出價買下,因為一時手頭現金不足,便提出不足部分用自己的七幅作品補上。
徐悲鴻認為這樣的國寶決不能流失到外國人手裏,高價買下後一直隨身攜帶,哪怕身處戰亂漂泊中。誰曾想,好不容易將它輾轉帶回國內,卻在1942年昆明的一次躲避空襲的混亂中不翼而飛。徐悲鴻曾在收藏這幅作品時,在其上蓋了一方印章,題為“悲鴻生命”。如今,這命根子丟了,徐悲鴻就此大病一場,日後,這幅畫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八十七神仙卷》的技法可以說和西洋造型藝術體係截然相反,一直推崇用西方繪畫技法改良中國畫的徐悲鴻為什麼偏偏還將此畫視為“悲鴻生命”呢?就連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提到此事時都不禁感歎:“這在改革派的藝術家裏邊是很少的,這麼尊重中國的傳統。”
中國畫技法形成以線描為主,徐悲鴻相信《八十七神仙卷》非唐代高手不能為也。後來經張大千和謝稚柳鑒定,也確認此畫是唐代高手的真跡。這樣一幅中國傳統人物繪畫的最高古本,樸素簡潔,清新脫俗,單以線條就能勾勒出如此精準的造型和傳神的動感,完全沒有後來明清中國人物畫的頹風。徐悲鴻提倡改良中國畫,並非嫌惡所有中國畫,正是因為他極為推崇西方寫實主義的精準線條,中國唐代古本中有此佳作,自然讓他神魂顛倒、視為生命。他的學生,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侯一民告訴我們:“徐先生愛畫如命,為了一張《八十七神仙卷》得了幾場大病,為了買這張畫,拚命攢錢,拚命湊錢,把這畫買到了,高興得不得了,畫丟了。丟了以後生了一場大病,後來過了多少年,知道了這張畫的下落,為了贖回這張畫,又拚命湊錢,拚命畫畫,又得了一場大病。”
最能深切理解“悲鴻生命”這四個字含義的人莫過於徐悲鴻的第二位夫人廖靜文。
1944年,在《八十七神仙卷》遺失兩年多之後,突然有消息傳來,發現了此畫的下落。當時,廖靜文陪伴在徐悲鴻身邊,親眼看到他是怎樣夜以繼日地作畫,好籌夠必需的資金將此畫贖回。
徐悲鴻去世後,廖靜文將此畫與大師留給她的所有作品及收藏一起無償捐獻給了國家,讓更多國人有機會一睹這一藝術價值極高的唐代古本的真容。當攝製組去采訪年逾88歲的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時,她曾親自打開《八十七神仙卷》的卷軸讓我們欣賞真跡。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在妙齡之年嫁給比自己大28歲的丈夫,30歲便守寡,含辛茹苦地帶大一雙年幼的兒女。她不僅將徐悲鴻留給她的所有畫作捐獻給國家,還用自己的一生守護著徐悲鴻的作品,直到今日都沒有停止在徐悲鴻紀念館的工作。
這究竟是怎樣一位女子,使徐悲鴻在無家可歸了多年之後,最終與她走在了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