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信念之舵(6)(1 / 3)

2011年10月30日,美國的丹佛市迎來了初冬的第一場瑞雪,也迎來了一場來自東方的藝術盛宴:《徐悲鴻——現代中國繪畫的開拓者》。畫展在被公認為美國中西部最好的丹佛藝術館隆重舉行。寒冷的冬雪沒有能阻擋人們欣賞徐悲鴻作品的熱情。一時間,這裏掀起了一股徐悲鴻熱,有關他的書籍、畫冊被放在專櫃最顯眼的位置出售,印有他畫作的T恤衫成了最熱銷的紀念品。這是美國觀眾第一次走進這位中國繪畫大師的世界,他們在這裏看到了徐悲鴻一生作品中的精華:既有久負盛名的經典力作,也有鮮為人知的收藏精品。

膾炙人口的奔馬,寫意灑脫的中國水墨畫,使觀眾領略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魅力。精彩紛呈的素描作品,生動傳神的油畫人物肖像,展現了畫家深厚的西洋繪畫功底。震撼人心的鴻篇巨製,用純粹的西洋畫法表現中國的曆史題材,在場的觀眾不禁為之傾倒。

殊不知,徐悲鴻在美國的第一場個展原本應該在70年前就舉行的。

1941年,正當南洋地區的抗日籌賑畫展還在熱烈舉辦之際,美國援華總會也邀請徐悲鴻赴美舉辦畫展。為了籌備美國的這次展覽,身在新加坡的徐悲鴻又開始了不知疲倦地埋頭作畫。不料,時局驟變,就在徐悲鴻已經將畫冊、資料、照片全部寄往紐約,作品也已裝箱準備托運的時候,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遇襲,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向新加坡進攻。原定在美國的展覽不得不取消。

時隔70年,我們的攝製組在徐悲鴻美國個人畫展首展開幕之前,有幸拍攝下了開展前的作品整理和裝箱工作。

2011年10月22日,位於北京新街口的徐悲鴻紀念館被寧靜的秋色籠罩,而館內卻彌漫著一派緊張忙碌的工作氣氛。這是許多國際級別的重要畫展在籌備階段常有的景象。工作人員用最專業的方式仔細核對作品的名稱、檢查規格尺寸,小心翼翼地整理裝箱,生怕有任何閃失。由於徐悲鴻紀念館珍藏著大師上千幅作品的真跡,幾乎每一幅都價值連城。從大洋彼岸遠道而來的籌展專家要將其中61幅畫作運往美國。裝運工作的重要性不亞於展覽現場的策劃與布置。

徐悲鴻的小女兒徐芳芳也在裝箱工作現場,她曾經在徐悲鴻紀念館度過了她的青少年時光。正是因為她和幾位熱愛徐悲鴻藝術的中美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等待了70年之久的徐悲鴻個人藝術展才終於得以在美國拉開帷幕。在徐芳芳帶著這些作品去美國之前,我們采訪了她。

記者:徐老師,您好!現在像這樣徐悲鴻的藝術作品在海外的影響,大概是怎樣的,能談一談嗎?

徐芳芳:我覺得人們了解得非常少。因為海外的就包括華人,在美國華人也不少。他們隻知道徐悲鴻畫馬,包括華人也是這樣,所以這次畫展我自己也發表了一些文章,包括英文跟中文的。英文版發表在一些國際上有名的介紹亞洲藝術的雜誌上麵,中文版發表在《美華文學》,那就是在美國的華人經常看的比較有影響的文學刊物上麵,我是要介紹徐悲鴻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主要的曆史作品,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記者:當時怎麼想到要做這樣一個展覽?

徐芳芳:那就說來話長了,這是徐悲鴻的理想。他是一個很傑出的畫家,但是他同時也起著一個文化使節的作用,在他的一生當中,他的作品曾經廣泛地在歐洲和亞洲都展出過,包括1933年和1934年在歐洲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國近代畫展,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作品和70多個主要的中國畫家的作品,在當時歐洲轟動一時。

1939年到1941年在新加坡,他為了幫助中國抗日戰爭進行籌集畫展,把所有賣畫的收入都捐獻給那些戰亂中流離失所的難民和烈士的遺孤。當時在新加坡他就想去美國舉辦展覽,1941年。當時船票都定好了,作品都裝箱了,在美國展覽的投入都已經準備齊全隻等他上船就可以舉行這個展覽。但是在啟程的臨行之前突然發生了珍珠港事件,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他不僅去不了美國,連回祖國都非常困難,是這樣一個情況。後來他乘著最後一艘輪船回國。當時那艘輪船是經過緬甸,不能直接回中國,因為中國的海岸線已經被日軍封鎖了,太平洋不能走了,那他隻能在海上冒著風險,後來果然遭遇日軍的襲擊,兩艘船中有一艘就被炸沉了,他那艘很幸運。就這樣,他帶了他有限的一些作品跟藏品,經緬甸,走滇緬公路回到國內,所以說赴美展覽這個策劃是70多年之前,起源是這樣的。

記者:在美國舉辦一個展覽是不是徐悲鴻一直的心願?

徐芳芳:他想在美國舉行一個展覽,因為1941年是中國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他想在美國展覽,提高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用這個方法來支持中國的抗戰,是這樣一個目的。我這次舉辦這個展覽,就是為了實現他沒有實現的理想。自從1941年與美國聯係中斷了之後,他再也沒有機會去美國,這樣這個意願一直沒有實現。1981年我出國留學,在那個時候在美國根本不可能聯絡,沒有外交關係。那個時候國家準許自費留學,我是靠半工半讀和一些獎學金這樣出去留學的。我在加州大學讀了本科之後,又上了丹佛大學管理學院,那是世界都有名的管理學院,我拿到碩士學位。當時出去的時候,我就立誌要為我的父親完成他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那就是在美國辦展,要做一個很大規模,有代表性的展覽。當然這個談何容易,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