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到1940年,徐悲鴻下南洋、赴印度,四處辦展賣畫,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籌款。在救亡圖存的大潮中,一個藝術家,一不能扛槍,二不能上前線,他還能做什麼呢?當我們采訪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時,他這樣說道:“徐悲鴻是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有愛國心、愛民心的知識分子,這一點上,應該說對他的藝術的內在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他也適應了那個時代的思潮。”
此時的徐悲鴻已拋下兒女情長,一邊作畫,一邊到南洋各地區舉辦畫展,這些畫展無不盛況空前。徐悲鴻將畫展的全部收入捐獻給國家,作為抗日烈士的撫恤金。徐悲鴻的這一義舉激發了當地華人華僑的愛國熱情,他們踴躍捐款買畫,支援抗戰。
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回憶說:“我曾聽他的一個朋友說過在當時南洋展覽的盛況。雖然大部分同時代的友人都去世了,但是還有健在的。說當時畫展上大家貼紅條子,貼上紅條子就是這張畫已經賣了,你就不能再買了。但是他有好多畫人家都喜歡,貼了好幾個紅條子在上麵,那怎麼辦呢?他就馬上再畫,隻要貼條子,貼四個條子他就再畫三幅,貼五個條子他就再畫四幅,就是為了抗戰能盡多大的力量就盡多大的力量。所以新加坡人很驕傲地說,他們收藏的徐悲鴻的作品數量絕不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之下。”
為了籌集到更多抗日救亡的款項,徐悲鴻在新加坡客居期間,夜以繼日地作畫。但即便如此,他每天傍晚依然必做一件事。當時徐悲鴻住在新加坡一個朋友家裏,朋友的後人後來告訴徐慶平,他曾親眼看見每晚徐先生都會挑出不滿意的畫作燒掉,稍有點毛病的就全部燒掉。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徐悲鴻短短58年的一生,留在世上的作品大概隻有3000多幅的原因:因為除了一部分毀於戰火,還有數以萬計的畫作,是被他親手燒掉的。
對自己如此嚴苛,就像當年把自己的名字從“壽康”改為“悲鴻”,又主動放棄蔣碧微一手置辦的法式風格的奢華家園而深入到貧困山區寫生作畫一樣,這也許就是徐悲鴻的執著和追求。
燒掉的那些畫早已化為灰燼,而留在世上的卻都是真正感染大眾的精品。
《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創作於新加坡的其中一幅作品,它沒有被燒掉,成為徐悲鴻流傳後世的名作之一。
1939年10月,徐悲鴻在新加坡一個廣場上看到知名女星王瑩的一場街頭演出,演的是田漢創作的獨幕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劇本講述的是“九?一八事變”後,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香姐”和父親靠賣藝為生,又累又餓的“香姐”演不好,父親就用鞭子抽打她,觀眾們以為“香姐”是老頭買來賣藝的,便向他怒吼:“不許虐待孩子!”“放下你的鞭子!”“香姐”卻告訴大家,這是她的親生父親,眾人不再謾罵,但卻感受到貧苦百姓在國破家亡的境遇中生存有多麼的不易。徐悲鴻深受感動,邀請王瑩做模特,以接近真人的比例,創作了這幅愛國題材油畫巨作。
在當年徐悲鴻作品南洋巡展中,還有一幅巨幅畫作震撼了許多觀眾,那就是徐悲鴻的名作《愚公移山》。直至今日,其感染力依然不減當年。
徐悲鴻構思這一作品時,國內的抗日戰爭正進入到最為慘烈的階段。為了打通中國與外界的僅有的一條通道,方便抗日物資的輸送,幾十萬中國軍民憑借最簡陋的工具,在中緬邊境的高山峽穀、原始森林中,硬是鑿出了一條滇緬公路。創作此畫時,徐悲鴻正在印度講學辦畫展,同時為著名詩人泰戈爾畫像。他把創作《愚公移山》的想法告訴了泰戈爾,得到這位國際友人真誠的支持。印度大詩人立即著手安排他騎馬前往喜馬拉雅山寫生采集素材。
1940年,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徐悲鴻開始了《愚公移山》的創作。他希望用這幅畫來鼓舞國人齊心協力,同仇敵愾,戰勝日寇。
對父親的畫作做過深入研究的徐慶平告訴我們:“徐悲鴻到歐洲學習了西方的人體表現之後,掌握大角度的透視的技法,《愚公移山》這張畫,為了表現力度就要進行人體表現。我父親說過,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鄉野農夫,都是靠著那幾根骨頭,那幾塊肉,你才有鍋可立,有酒可喝,有地可種。都是一樣的,你就要把那幾塊肌肉和骨頭表現出靈魂來,你這個畫才能夠有力量,才能夠感動人。所以他在中國繪畫中第一個引入這麼具體的人體,用它來傳達力度。人體如果在大角度透視下,他的力度更加空前。”
這種表現手法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他尤為擅長畫人體,特別是大角度的人體,而且都是一些幾乎令人想象不到的角度。在《愚公移山》中,當徐悲鴻描繪畫中人物把水桶往前扔出去,鋤地的人又以有力的動作掄鋤頭,無不表現出了空前的力度,這都是必須對大角度人體繪畫技法具有大師級的把握才能做到的。為了在《愚公移山》中表現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仿佛讓老天爺都受到感動,徐悲鴻大膽地使用了這種手法。因此,整幅畫麵全是大角度的人體,而且全是比真人還大的人體,表現力度空前。在這幅巨作中,徐悲鴻再次巧妙地將西畫技法和中國傳統題材相結合,真正實現了將曆史繪畫中國化,將中國繪畫現代化。在那樣一個抗日救亡的曆史時期,一改中國畫頹敗的畫風,甚至將畫筆當成戰鬥的武器,具有極強的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