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信念之舵(4)(1 / 2)

徐悲鴻離開重慶後,到長沙找到了孫多慈,並將她全家接到桂林。他想盡其可能地為他所喜愛的女學生做點什麼,於是,幫助他們父女在廣西省政府謀了一份差事。

這是徐悲鴻和孫多慈一生中唯一短暫相處的日子。他們常常同往漓江寫生,情投意合,分享藝術帶來的歡樂。這些都是不關心藝術的蔣碧微無法帶給徐悲鴻的。不久,徐悲鴻在《廣西日報》上刊登了一則與蔣碧微“脫離同居關係”的啟事,希望能與孫多慈“有情人終成眷屬”。此事讓蔣碧微十分記恨,心裏打定主意堅決不同意離婚。

徐悲鴻麵臨的困境卻不僅僅是蔣碧微的盛怒和拒絕,還有孫多慈父親的阻撓。這位傳統而古板的老先生在關鍵時刻出麵反對,並一氣之下帶著女兒離開了桂林。誰想到這一走,讓一對情投意合的人此生此世永遠分離,直到孫多慈64歲在台灣去世,兩人也未能再得相見。

深陷情網的孫多慈一病不起,在病中呼喚著徐悲鴻的名字。她曾給徐悲鴻寫過十幾封信,信中卻以尊師相稱,從不稱他“悲鴻”。深藏的感情眼見著結合無望,棄之不忍,家裏又為她相中了一位追慕者,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孫多慈心急如焚地發電報要求徐悲鴻來一趟浙江。無奈此時徐悲鴻接受了印度之行的邀約,已經去了新加坡。兵荒馬亂之際,孫多慈隻好寄出了最後一封絕望而深情的信,表達自己後悔沒有抗拒父母之命,未能與徐悲鴻結合的心情,並相信今生今世會再見到“我的悲鴻”。遠在海外的徐悲鴻擔心會耽誤孫多慈的青春,隻得回了一封絕交信,並將他們之間所有的信和物品都燒掉。然而此後,徐悲鴻不止一次地說過,這件事太對不起她——孫多慈。他更不知多少遍書寫著孫多慈在最後一封信中贈與他的詩:

一片殘陽柳萬絲,秋風江上掛帆時;傷心家國無限恨,紅樹青山總不知。

後來,與徐悲鴻失去聯係的孫多慈年齡漸長,在將近30歲時嫁給了膝下與丈夫、父親和兒女去了台灣。

孫多慈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繼承徐悲鴻衣缽,長於寫實主義人物肖像畫,在台灣也是桃李滿天下。她在50年代聽聞徐悲鴻去世的消息時,曾悲痛欲絕,為徐悲鴻守孝三年。

相比起那個在畫壇堅持己見不輕言放棄的徐悲鴻,在情感之路上,他似乎又是優柔寡斷的,難以下決心舍棄自己的家庭和兒女。在那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動蕩時期,和才情出眾的孫多慈在廣西的那一段形影不離、一同作畫的日子,給徐悲鴻帶來了豐富的創作靈感,同時,也把遺憾和無奈的歎息留在了心底。

徐悲鴻的中國畫名作《漓江春雨》就創作於這一時期。

山影在水中蕩漾,春雨飄灑、霧氣彌漫在空氣中,模糊了周邊秀美的山與樹,好一幅水天一色的美景。除了在近景上的一葉扁舟之外,沒有一根輪廓線。這位留學歐洲,十分強調素描基礎和線條的畫家,卻將中國畫大潑墨的特點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並在中國畫中,成為畫構水麵倒影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