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信念之舵(4)(2 / 2)

有誰能想象得到,能夠畫出如此靜謐美景的人,是曾用激烈的言辭稱塞尚、馬蒂斯、莫奈等世界名家的畫為“無恥之作”,引起美術界軒然大波的徐悲鴻。以至於今天還有推崇現代派的人抨擊徐悲鴻是阻礙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罪魁禍首。徐悲鴻曾多次拒絕為蔣介石畫像,並趕走對他進行威逼利誘的國民黨高官,曾一人直麵聲勢浩大的“倒徐運動”,還在自己的家中高懸“獨執偏見,一意孤行”的匾額。他的一身傲骨如同筆下的奔馬一般,桀驁不馴,特立獨行。然而與此同時,麵對個人的感情生活,他卻一度無法把控。就這樣,內心的綿軟與倔強同時存在,不朽傑作的問世以及耀眼的成就與光環伴隨的卻竟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悲情人生。

與孫多慈在廣西訣別後,徐悲鴻也深受打擊,心力交瘁。於是,他一個人跑到廣西與貴州交界的偏僻礦區一處名為“八步”的小村莊住下,與世隔絕起來。友人郭有守曾來信勸徐悲鴻與蔣碧微和好,“天下到處都有美女,又怎能個個娶來為妻?你實在太傻了!以一個大藝術家竟這樣看不開,恐怕將來會受累無窮,實在為你可惜,還望懸崖勒馬,早日返渝……”但此時的徐悲鴻形單影隻,避世鄉野,完全把控不了自己的情感歸宿和家庭幸福,他心灰意冷地回複郭有守:“蓋碧微從前雖對弟切齒痛恨,究亦尚具恩愛。自去年八月後,便隻有恨無愛,弟當年容有二心,但未嚐無愛,且從未甘心如來書所指之俗氣,嗣後日夜思維,覺得雖說不是冤家不聚頭,畢竟不能完全以恨結合,若謂相處可似朋友,而世上實無氣味全不相投之朋友……弟良心不泯,她雖對我如此,我總不忍拋棄,故甘願擔任其生活所需,亦因弟之收入較之為多,否則一受辱被逐之我,寧來供養逐我之人?”

一個畫家,有著普通人情感的畫家,從有家難歸到無家可歸,徐悲鴻似乎是自己選擇放棄了安逸平穩的生活,又似乎是命運將他推向了這個隻屬於他的角落。奈何情路坎坷,徐悲鴻在孤獨中漂泊異鄉,此時竟沒有一個溫暖的港灣讓他安心創作。

1938年6月,印度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泰戈爾向徐悲鴻發出邀請,請他到印度作畫講學,促進中印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在情海中萬念俱灰的徐悲鴻欣然應允。不久,他前往香港舉辦畫展,並於1939年由新加坡乘輪船經緬甸赴印度,在不斷奔波中錯過了孫多慈在情急之下向他發出的電報。

人的一生太過短暫,錯過了便再也沒有交叉的可能。對於徐悲鴻而言,此時還有對藝術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參與抗日救國的信念讓他繼續鼓足勇氣前行。同樣,他也這樣寫信鼓勵著孫多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