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無家可歸的夜晚,徐悲鴻獨自在四川的嘉陵江畔徘徊,忽然有一個身背竹簍撿拾破爛的婦人蹣跚地向他走來。看到這樣的情景,徐悲鴻本能地從身上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錢,塞到老婦人手中。那老婦人卻十分意外,望著他發呆。此情此景讓徐悲鴻想起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從貧苦人家走向大千世界,如今他已四十多歲,而國家卻依然窮困,百姓依然貧苦。於是,他回到畫室,立刻提筆畫下了著名的畫作《巴之貧婦》。
當畫家綿軟而敏感的內心被觸動,真實的情感便化成有力的線條與色彩,爆發出藝術的力量,感染無數的觀眾,不分階層,甚至不分時空。
2010年12月10日,徐悲鴻於1938年在重慶創作的《巴人汲水圖》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主辦的秋拍會上以1.71個億成交。
此畫早在1938年一經展出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當時的印度駐華公使當即提出重金購買。徐悲鴻為抗日救國籌款,依原樣重新繪製了一幅。現存於世的兩幅《巴人汲水圖》,一幅藏於徐悲鴻紀念館,另一幅被印度公使購買後,流轉了72個春秋,讓無數收藏家傾倒。
耐人尋味的是,徐悲鴻第一幅突破億元大關的作品,不是奔馬,不是雄獅,也不是他的曆史題材油畫,而是四川嘉陵江邊挑水的老百姓。這幅畫創作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構思了很久,畫的就是重慶大學對麵的鬆林坡。當時徐悲鴻的許多創作都是在煤油燈下完成的。勤勞淳樸的人民激發著畫家的創作靈感,徐悲鴻再次把自己畫入作品之中。在《巴人汲水圖》中段那位穿長衫的人就是他本人,雖是一介書生打扮,卻和其他人一樣挑水,他認為自己也是勞苦大眾中的一員。畫麵中的徐悲鴻自畫像,眼神中充滿了對下層貧苦百姓深沉的愛憐與同情。
徐慶平分析《巴人汲水圖》時,告訴我們:“為了表現勞動者的辛苦勞作,徐悲鴻用大角度人體來表現每一位人物。其中一位挑水的婦女,畫得非常結實,非常純樸,但同時也表現了勞動者的尊嚴,和米勒筆下的勞動者一樣,心靈非常純潔、高貴。畫作中居前挎水的一個人頭上帶有傷疤。因為南方的天氣太熱,人的頭上經常長疥瘡,長了以後會留下疤。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刻畫出一個典型的勞動人民形象,可是又被畫家畫得很美。它栩栩如生地描畫出那個時代下層勞動者的真實生活和所處的環境,這個傷疤顯得那麼自然、那麼美。”
“通常西方畫多用橫幅,特別是帶景的一定要橫幅,這樣,景物才能有更多的空間去表現,豎著的話空間太小了。然而《巴人汲水圖》卻是豎幅的,自然,其構圖的難度也更大了。徐慶平說,父親徐悲鴻曾回憶此畫在重慶圖書館展出時,別的畫都是順著掛,唯獨這幅畫掛在樓梯旁邊,豎著的,又特長,正合適,特別轟動。“所以是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有畫家自己的感情寄托,真正想要感動上帝的這樣一幅作品,替人類申訴,用他的話講叫替人類申訴的作品。所以這幅作品也是徐悲鴻人物畫中的一張傑作,能夠體現他的藝術觀和價值觀。”
這幅作品被譽為徐悲鴻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代表作,是真實記錄民眾生存實況的藝術珍品。它無以替代的藝術價值正是作品完成72年之後能拍出1.71個億高價的原因。
一個能如此點石成金的名畫家,生前卻並不看重金錢。除了給那個回不去的家按月給付妻兒的生活費之外,徐悲鴻的收入不是全部捐贈出去就是購買書畫藏品,而他自己的生活過得非常簡樸。他一直視自己是勞苦大眾的兒子,是正蒙受苦難的華夏子孫中的一員。
為了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戰,徐悲鴻開始四處奔走舉辦籌賑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