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彙漪是寄暢園的核心地帶,水麵雖隻有2.5畝,但顯得非常開闊。東岸為高低錯落的亭台廊榭,遠處錫山寶塔正巧引入園中,倒映池麵。西岸土山之上有古木幽徑,與青翠惠山相接。北麵有七星橋斜跨水池,東北岸設一廊橋,淩駕於尾水池麵,給人以池水東去不知所終之感。南岸較為空曠,陽光可直射水麵。錦彙漪猶如一麵鏡子,使山影、塔影、亭影、廊影、樹影、花影以及人影盡映池中。圍繞錦彙漪,有鬱盤亭、知魚檻、鶴步灘、涵碧亭、嘉樹堂等景點。鬱盤亭南北為一長廊,設有若幹八角漏窗,牆外景色似一一鑲入鏡框,遊人可逐一欣賞。長廊壁間嵌有石刻70多方,其中有秦氏先祖秦觀的手跡,還有秦氏所藏有一些人墨跡,如沈周、陸遊、唐寅、祝允明、董其昌、文徵明等人。
“八音澗”在寄暢園西北角假山中,又稱“三疊泉”。澗順山勢而下,迂回曲折,蒼古自然。此澗全用惠山黃石巧妙疊成,忽寬忽窄,時左時右,水引自天下第二泉,至此澗忽聚忽散,時斷時續,流水之音如空穀回響,有“高山流水”之調,我國古樂中的八種音響(金石絲竹匏土草木)於此皆可聽聞,故名八音澗。這種將流水之音精妙地運用於園林中的構思,是我國造園藝術中賞聲技巧的典範。八音澗把遊人從山徑引入淺穀,由淺穀引入深壑,一路坑坑窪窪,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忽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人們已達出口,眼前一片豁然開朗。
“巧於因借,內外結合”,這是寄暢園最明顯的藝術特點。依山就勢,低開水域,引泉入池,形成了山水依托、相得益彰的大構架。園內建築圍繞與山體平衡的狹長水麵,主要分布於東側和北側,這是出於借景的需要,在視線組織上可西觀惠山,南望龍光塔。寄暢園景點建築雖然不多,但布局考究,造景與環境相融,觀景位置極佳,園內園外景觀融為一體,達到了“身在小園中,盡收園外景”的藝術效果,是我國造園史上“巧於因借,內外結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