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是以藏書豐富而聞名的一座古典園林,位於寧波市月湖西側。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創建人範欽,號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曾在江西、雲南、廣西、河南、陝西、廣東、福建等許多地方任職。他最喜愛藏書,每到一處都要廣泛收集各種書籍。嘉靖四十年間(1561年),因為他與權臣嚴嵩不和而乞身,以藏書、讀書為愛好。

範欽精心修建了藏書樓,目的是為了能妥善保存珍藏的書籍。因藏書最怕火,所以他根據《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為藏書樓取名為“天一閣”。後來,範欽的子孫在藏書樓前後堆山辟徑,廣植花木,使天一閣逐漸成為一座以藏書樓為中心的優美園林。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命人在藏書樓東開辟建造了花園,在西麵修建了陳列室和書庫,天一閣的規模並逐漸擴大。

如今,天一閣的麵積在15畝左右,全園景觀中心是藏書樓。藏書樓共兩層,外形端莊古樸,其內部構造頗具匠心,樓上為一大通間,設有成排的書櫥,寬敞明亮;樓下為並排的六間。如此設置係取“天一”、“地六”之意。此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範欽曾在樓內藏書數萬卷,均為宋、明時期木刻本和手抄本,不少是稀有的珍本和孤本。為不使藏書失散,範欽晚年將財產分為兩份,一份為白銀萬兩,一份為全部藏書,讓兩個兒子挑選,結果大兒子範大衝繼承了藏書。範欽又撥給大兒子部分良田作為保管藏書之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修《四庫全書》,令全國藏書家提供珍品書籍,天一閣共獻書638種,為全國之冠。對於天一閣的構造,乾隆帝非常誇賞,在製造書樓放置《四庫全書》時,特地派人去天一閣考察借鑒。

後來,分布在全國的文源、文淵、文溯、文津、文彙、文瀾、文宗七大名閣,都是仿天一閣建造。後來由於戰亂、官吏勒索、被搶、被盜等原因,天一閣藏書流失嚴重,至20世紀40年代末,僅剩1.3萬餘卷。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管理部門的搜集和藏書家的捐贈,天一閣的藏書又逐漸豐富。現今已有40餘萬卷藏書,有8萬餘冊閣藏善本,其中保留著許多珍品。

天一池,是一方水池,在藏書樓前。此池有暗溝與月湖相通,它既可貯水防火,又美化了園景。池上壘石為山,周圍植以竹木,是古園內主要水景。藏書樓前後假山嶙峋,鬆竹依依,亭台雅致,布局設景全為突出藏書樓這一中心,搭配頗為巧妙。閣前假山成“福、祿、壽”字型,其內有九獅嬉戲。

在山頂俯看天一池,看見長石伸向水中,好像象鼻吸水,非常有趣。閣後假山主題是“五獅獻劍”,當中一隻大獅,口含寶劍,另有四隻小獅偎依在大獅身旁。山間古樹高聳,洞迂回曲折,山下一泓碧水映出雲影山光,別具一番情趣。

東園麵積在10畝左右,屬解放後新建成的。園內水麵寬闊,山勢起伏,花木蔥鬱,景色優美。由園是在天一閣的東側,故稱“東園”,園中水池稱“明池”,“東”、“明”兩個字組合一起,就是範欽的號,所以具有紀念範欽的之意。

天一閣內有很多珍貴的石刻,形成明清碑林。古碑共80餘塊,其中宋碑7塊,元碑16塊,明碑34塊,其餘為清碑。對於研究寧波和天一閣的發展史,這些古碑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有很多都屬於珍貴文物。

天一閣成為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舉世聞名,又以優美的園林讚譽全國。園雖不大,但林茂池清,山峻石奇,樓宇精致,整體風格清雋文雅。正像郭沫若在讚賞天一閣的詩中寫道:“林泉雅潔多奇石,樓閣清臒類碩儒。”秀麗的園林景色與最古的藏書樓相得益彰,令人頌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