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地處無錫惠山,距離聞名的二泉很近,是馳譽中外的別墅式園林。寄暢園占地約15畝,園雖小而有古樸、幽靜、清曠、疏朗之特色。它布局得當,選地精,造園手法巧妙,可算是我國明清時期高超造園的代表,它是無錫地區唯一被稱譽“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寄暢園創建在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0年)。宋代大詞人秦觀的後人,曾任兵部尚書的無錫人秦金,購得惠山寺商隱房、漚寓房兩所僧舍,改建為別墅式園林,取名“鳳穀行窩”。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秦氏後人秦耀解職後返籍,寄抑鬱之情於山水之間,對別墅進行了擴建改造,曆時七年,建成景點20餘處。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竣工後,取王羲之“寄暢山水之情”名句,將該園定名為“寄暢園”。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後人再度重修,使該園更趨幽美。康熙帝六次南巡,皆駐蹕該園,寄暢園因此而名聲大振。清雍正年間,因秦耀六世孫秦道然獲罪,寄暢園被充公,荒廢十餘年。乾隆帝即位後,該園發還秦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迎接乾隆帝南巡,秦家對寄暢園又進行了全麵修整。其後乾隆帝六次南巡,都曾去觀賞該園,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派人照園繪圖,帶到北京,在萬壽山東麓模仿該園建造一園,取名“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1952年,秦氏後人秦亮工把祖園獻給國家,人民政府撥巨款來全麵整修,讓寄暢園容光煥發。1955年正式對外開放。400多年來,寄暢園為秦氏家族一姓所有,在現存古典私家園林中,這是絕無僅有的,寄暢園又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

現今寄暢園已設東、南二門,東門是一個仿明磚刻門樓,門楣刻有“寄暢園”三個金字。門樓內有題名“清響”的月洞門,係仿原寄暢園正門重建。月洞門裏有假山作屏,繞過假山,園中景色便一一入目。南門為一古樸中式門廳,穿過門廳,於天井中可見康熙帝手書“山色溪光”及乾隆帝手書“玉戛金樅”兩通石刻。迎麵大廳即為“鳳穀行窩”大廳,“鳳穀行窩”是寄暢園早期的園名,因園主秦金號鳳山,惠山俗稱龍山,以龍對鳳,由山代穀,“風穀”可能由此而來;該園是作為秦金告老還鄉的山野別墅,皇帝的別墅稱“行宮”,他謙用“行窩”,“鳳穀行窩”由此得名。廳堂兩側通道門有磚刻,東為“侵雲”,此處可見龍光塔高聳雲霄;西為“礙月”,晚間可觀惠山九峰之月。寄暢園借景手法在此初見一斑。

“鳳穀行窩”大廳的兩側,是江南民居宅院,取名“秉禮堂”。秉禮堂是寄暢園的園中園,此處采用了大園包小園的隔景手法,通過園景的分隔達到“小中見大”的效果。這組庭院麵積雖不到1畝,卻有廳堂、碑廊、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精致得體。秉禮堂北為含貞齋,是寄暢園第三代園主秦炤的書齋。齋前有一座巧妙運用許多獅形太湖石壘成的大型假山,假山形似一隻巨獅伏於樹叢中,名“九獅台”。若細細辨賞,人們可從一組組、一塊塊奇石中發現許許多多小“獅子”,其形千姿百態,令人不能不佩服疊石大師之匠心。登假山可覽寄暢園全景,為全園至高點。九獅台南側的一座假山上築有鄰梵閣,閣在翼然臨於山上,登閣可以眺望到惠山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