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在蘇州城區東北隅,是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麵積在72畝左右。明正德四年(1509年),官場失意還鄉的禦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嶽《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在建園時,園主邀請著名畫家文徵明共同規劃設計,使整座園林頗具自然古樸的國畫之風。王獻臣去世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家族不久亦衰落,拙政園逐漸荒廢。明崇禎四年(1631年),侍郎王心一買下拙政園東部的廢地,開始修建宅園,名為“歸田園居”。

拙政園正中央是全園的精華景觀。整體布局以水為中心,空間開闊,層次深遠,亭台樓榭大多臨水而立,造型別致精美。中心水池聚散有致,顯得清廣而漫遠。池北岸丘壑起伏,樹木蔥茂;池南岸建築較為集中,小院相連。池中有兩座島山,一大一小,把水池分成南、北部分,極具豐富景觀的層次。

過去是拙政園的正門,現在位於中區入口是一座磚雕門樓,稱“腰門”。進門可見一座黃石假山聳立麵前,山上草木蔥蘢,兩側秀峰散點,形成“峭石當門,群峰玉立”的格局。繞過假山,即可至中區主體建築遠香堂。遠香堂是主人宴客的地方,因堂外池中荷花遍布,故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句命名。其建築形式為三開間單簷歇山頂,四麵設落地長窗可供觀景。堂西建了倚玉軒和臨水曲廊。

枇杷園,是一座獨立小院,位於遠香堂東南隅。院內原植有多株枇杷,每到初夏,金果累累,頗具江南村舍風光。園主取園名為“拙政”,即有歸農意味,此院構思即立意於此。在附近還有海棠春塢、聽雨軒等好幾組小院,彼此相連,構成一個別致幽曲的遊賞景地。

由海棠春塢一直北走,就可進入了山水主景區,遊人走出封閉的小院,才突然感覺眼前豁然開朗。中央水池東麵建有梧竹幽居,這是一座正方形單簷四角攢尖頂的亭式建築,四麵以牆代柱,每麵牆上均開有圓形洞門。於亭中透過洞門外望,四麵景色各不相同。南麵是遠香堂、倚玉軒等建築,北麵是蒼莽青翠的兩座島山,“人文”與“自然”景觀形成對景,頗有文人題對的立意。亭壁上懸掛著一幅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描繪了風月入景、動靜結合的美妙意境。

梧竹幽居之北有池中島山與曲橋相連。西島較大,但山勢平緩;東島較小,但高聳陡峭。兩島山間建有雪香雲蔚亭和待霜亭,相對成景。

見山樓,在水池的西北角。見山樓三麵臨水,是拙政園水池中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園內重要的觀賞水景之處,從樓上觀賞大池水景,層次特別分明。樓內陳設有茶幾、椅、桌,都是明朝的樣式,據說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這裏辦理過公務。

柳蔭路曲,位於山樓西麵,是一組由曲廊形成的景致。沿曲廊過別有洞天亭,可至位於倚玉軒西側的香洲。香洲為一旱船,上樓下軒,船頭向東,三麵伸入水中,尾部與陸地相連。古代文人雅士多向往遁世隱逸,買舟優遊,因而常在園林中建造旱船,以表達這一意願。船艙中置有一麵大鏡,映出對麵倚玉軒一帶景色,虛景與實景相互映襯,十分有趣。後艙上建有瀲觀樓,曾經是園主怡養休息的地方。

香洲南麵,有一個小飛虹橋,是一座廊橋,斜跨於中心水池分流南去的河漢上,是目前蘇州園林中僅存留的廊橋,很具有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拙政園西區占地麵積在12畝左右,它的格局是以水池為中心,花木、建築分布在周圍。園內建築精美,裝飾華麗,為晚清風格。西區主廳位於水池南岸,是一座南北兩廳共處於一個屋頂之下的鴛鴦廳。北廳名“卅六鴛鴦館”,南廳名“十八曼陀羅花館”,兩廳中間隔以木雕屏風。卅六鴛鴦館北臨荷花池,池中原蓄養有鴛鴦,於館內欣賞鴛鴦戲水,是一大樂趣。十八曼陀羅花館前有一小院,明末清初,院內植有數株名貴的山茶花(又稱曼陀羅花),花開時燦爛若錦,當時名人雅士無不以一睹花容為快事。南北兩廳除適合觀花賞景外,還是園主宴客、聽曲之所。廳堂門外四角各建有一間耳房,在宴賓會客時可作為仆從等候之處,在唱戲聽曲時可作為臨時後台,冬天又可起到阻擋寒風的作用。這種建築形式充分體現了“遊”與“居”的巧妙結合,同時也是我國僅此一例的古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