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西岸建有留聽閣,根據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名句,由此得名,是聽雨聲、觀水景的地方。小閣裝修得十分精致,內置銀杏木透雕飛罩,隔扇裙板上雕有蟠螭圖案,可能是太平天國時期忠王府的遺物。留聽閣南側有曲橋與卅六鴛鴦館相連,荷池自曲橋處分出一條溪流,蜿蜒南去,悠長深遠。溪水中建有一座八角亭,因水中倒影形如寶塔,故稱“塔影亭”。這是園中最精致的建築之一,也是最西南端的一座建築。
在明代“歸田園居”舊址上修建了拙政園東區景觀。布局以平岡草地為主,鑿池築山,配以亭堂,風格清新疏朗,既保留了傳統風貌,又有所創新。園的主要廳是蘭雪堂,還有一些建築如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天泉亭、放眼亭等。
蘭雪堂位於拙政園東門,是從東門入園後的第一個主要景觀。“蘭雪”之名得自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句。堂坐北向南,麵闊五間,風格古樸典雅。堂中布置有琴桌、花幾等家具及《拙政園全景圖》漆雕和四塊大理石屏,陳設頗為雅致。堂後疊有湖石假山,峻峭多姿,峰巒起伏。
蘭雪堂的西麵,有一個南北窄、東西長的荷池,呈長方形,池中有很多荷花。荷池東端、蘭雪堂之北,建有臨水小榭,名“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入水中。這裏是欣賞荷景的好去處,每到夏季,滿池碧葉田田,點點花朵,景色優美。
芙蓉榭的西北是寬闊的大草坪,草坪北緩坡處種植黑鬆,開創了平崗鬆林的風景意境美。草坪中建有天泉亭。八角攢尖,莊重質樸。亭中原有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因井水終年不涸,被稱為“天泉”。此亭體量較大,但處於空曠的草坪中,並不顯滯重。天泉亭西北建有秫香館,為東區最大的建築。原先館北園的牆外是大片的農田,在豐收時節,稻穀的清香隨風飄揚,尤讓人心醉,館名因此而得之。
有一座溪流圍繞的島山位於秫香館的南麵。山上樹木茂盛,一座矩形小亭立於樹叢之中,取白居易“放眼看青山”的詩句,稱“放眼亭”。此亭處於東區的景觀重心,具有極強的點景作用,同時又與南邊的涵青亭形成對景,設置得頗為巧妙。亭西是進入拙政園中區的入口處。
拙政園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佳作,其布局設景也是江南園林的樣板。整體布局呈山環水繞、亭台錯落之勢,極為和諧得體。中部景區疏密有致,西部景區緊湊幽曲,東部景區疏朗明快,雖各具特色,但合為一體卻十分融洽。拙政園的布局絕妙體現了我國講究“平麵曲折,高低錯落”的古典園林布局。
拙政園的建築典雅古樸,陳設非常雅致,香洲、卅六鴛鴦館、遠香堂、小飛虹等建築極其富有特色,也算是古典園林建築的精品。作為一座文人園,其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園內題額、聯對精彩紛呈,名家碑刻隨處可見,為優美的園林景色增添了許多韻味。數百年來文人名士的推崇以及高超的造園技巧,使得拙政園在我國園林中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