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是蘇州現存曆史最悠久的一座名園,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1000多年前的五代時期,此處是吳越王錢元磅近親、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錢(四十貫)購得廢園,稍事修整,於山上構亭,取《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句,名之“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其後園歸章、龔二氏。後龔氏移居嘉定,章氏大事擴建,增置廳堂,加之滄浪亭勝名,成為東南名園。南宋建炎年間,園歸抗金名將韓世忠,稱“韓園”。元代改為僧居。明、清兩代,滄浪亭性質變為公共園林,多次重建,屢建屢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撫張樹聲又一次重修滄浪亭,今天我們所觀賞到的,就是當時建成的。
滄浪亭麵積大約在16畝左右,園內的建築格局獨具特色,建築繞假山而建,沒有較大麵積的水景,僅僅靠園外葑溪。葑溪沿園北側自西向東緩緩流過,遊人行至溪邊,隻見岸南複廊逶迤,漏窗透景,老樹蔥鬱,岸石參差,未入園可先賞景,與蘇州其他諸園高牆圍閉的形式大為不同。一架子橋跨於溪上,通向園門。
進門是三間門廳,廳東、西各壁鍍有清代曆次重修碑記和蘇舜欽《滄浪亭記》。出廳迎麵即是園之主景假山。假山以土間石,高低起伏。東段用黃石壘砌,西段點綴有湖石,山巔建有著名的滄浪亭,石構梁柱,四方翹角,石枋上刻有精美圖案。“滄浪亭”匾額為俞樾所書。亭柱上鐫“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對聯,係清道光年間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滄浪亭時集句而成,寫情寫景,極為貼切,為全園點晴之作。亭旁古木蒼蒼,環境清幽。山西南峭壁聳立,下臨深潭,石上有俞樾題“流玉”二字。山西北麓有一株山茶,花盛開時非常之壯觀,可達六七千朵,可以同網師園“十三太保”、拙政園“寶珠山茶”相媲美。
假山的北部,臨葑溪建了觀魚處、麵水軒。麵水軒是一座三開間敞廳,軒東、北兩麵臨水,是園內賞水最佳處。觀魚處,顧名思義,就是賞魚的好地方,它是園東北角的一座小亭,四角攢尖,在水麵之上。
假山的東部,沿園牆建有半亭、曲廊、聞妙香室、閑吟亭,都很雅致玲瓏。假山西麵,同樣曲廊環繞,廊間建有四角方亭,名“禦碑亭”。亭裏乾隆親題禦碑。
假山的南部,有許多的建築,有瑤華境界、明道堂、五百名賢祠清香館、看山樓、翠玲瓏等。明道堂是園中主體建築,曾是明、清兩代文人講學之所。堂麵進深三間,闊三間,卷棚歇山頂。
堂西、堂東都有一個天井,堂南是一個四方小院,種植兩株梧桐樹、兩株梅樹,堂北是氣勢雄渾的假山,種植有花木。小院南端為“瑤華境界”小軒。五百名賢祠在明道堂東側,祠內壁上嵌有594幅曆代名人石刻像。祠北相隔數步即為清香館,館內家具用樹根製成,極具特色。祠南為“翠玲瓏”,是幾間平麵曲折布置的小館。滄浪亭是蘇州諸園中種竹較早、品種較多的,現有各種竹子近20個品種。
翠玲瓏即是以竹為主題的建築,周圍修篁萬竿,翠色盈目,室內桌椅亦刻有竹節圖案。園之最南端建有看山樓,底層為石屋兩間,名印心石屋,是消夏避暑的佳處。登樓可以俯視全園,原來更可以遠看七子諸峰、城外上方,是園內重要觀賞景點。
滄浪亭的全景落落大方,古樸簡潔,是以自然為美,不以工巧取勝。園之布局以山岡為中心,繞以圍廊,綴以深潭,形成重在山景的主體空間。石亭高踞山巔,對全園起到點題作用。山南廳堂軒館,坐擁山色,山東、山北則借盡國外水景。山水之間更有複廊繞隔,既避免了山岡直接暴露於外而失去雄渾森然之氣,又盡情擁覽了水麵,堪稱妙筆。複廊上100餘處圖案各異的漏窗,亦是佳作。園北臨水似隔非隔的處理手法。使得園內外的景色和諧地結合一起,非常之巧妙。